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云而蔭四生。灑法雨而濕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于王宮獲真常于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凈方。是入圣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凈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哉迥拋空有之門獨穎斷常之表。

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悲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則通連妙理。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

經如是我聞等。贊曰。將釋此經略以六門料簡。第一總敘源由。第二別明宗旨。第三彰經體用。第四翻譯時人。第五論于頓漸。第六正釋經文。

且初第一總敘源由者。佛從因地發弘誓愿愿渡眾生。今赴宿因故說諸法。故法華經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又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發愿愿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愿而說諸經。又如論說。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觀視四方作師子吼。而說偈言。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脫。當復度眾生。為酬此愿故說諸經。問世尊說法處會頗多。何故祇園又談慈典。答余處說法意趣不同。維摩經即折其偏執。法華經即引入一乘。此經起由為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為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生覺悟舍無常故。二為破不凈輪。有情無情皆是不凈故。生歸凈土蓮華化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凈也。所居凈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不凈也。為破不凈輪故。三為破苦輪。諸眾生為苦逼迫故。令歸凈土除此苦故。為破此等三種輪故。故說此經。又為接引二種眾生故。一為接引懈怠眾生。怯修大行多諸退屈故說此經。因微果著令身不退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為散亂眾生馳流諸境沉淪惡道故說此經。指示西方令心專注故。問處處說法皆破三輪。何故此經獨彰慈意。答別經之內雖破三輪。斷舍時長。不同此典。故說為破三輪。

第二別明宗旨者。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聚法有體性故。二破性宗。成實等是。破法體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狀亦成空故。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于真實中道義故舍化城而歸寶所等故。此經乃是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準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說有宗。說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說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三非有宗。華嚴深密法華及此經等是。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之為空。此等三教處所廣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犢子部等是。二有法無我宗。薩婆多等是。三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是。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是。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是。七勝義皆空宗。般若等經龍樹等說中百論等是。八應理圓實宗。華嚴法華等及無著等說中道教是。此經乃是應理圓實宗收。即凈土為宗。更有二宗。一不說法宗。二說法宗。且不說法宗。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愿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故無性云。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真非真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故經云。始從成道終至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如母嚙指子生喚解。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愿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等。世親說言。謂余相續識差別故。令余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護法等隨機就事教說三乘。此經即是大乘所攝。三藏之中菩薩藏收。十二分中無問自說教。問白蓮華教待請方宣。凈土經文因何自說。答說法華而待請恐生輕慢之情。談凈土以自宣為顯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舍穢土趣向凈方之旨也。

第三彰經體用者。且體即教體以五門分別。一攝相歸性。皆以真如為體。二攝境從心。一切唯識。三攝假從實。即不相應攝歸色心心所。四體用別論門。即能緣四蘊收本質相分。各別攝自他有差別故。五聚集顯現門。如聞諸行無常四字。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唯取佛本質聲名句文四法為體。若取影像教體。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為體者。即應真實。三寶應唯有漏無記。若不爾者如何影像教體。故知但取無漏聲名句文為體。聲是實。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諸師出教體如別處說。用者彰穢顯凈為用。又顯實證真之用也。

第四翻譯時人者。此經前后有其四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三永徽年大唐三藏于慈恩寺譯。名稱贊凈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后秦又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羅什法師所譯。問三時之中此經是何時所攝。因此問故略明諸師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時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覺受。以佛一代時教總判為一時。有二義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異。如天雨是一所潤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眾生悟解不同。如聲聞緣覺作四諦十二因緣解。菩薩作六度解。約根教似有異。二理同證異。三乘證理不同如三獸之度河淺深別。故判教一時。二宋朝三藏曇無讖判如來一代時教為頓漸二時。頓教者。佛一代時有說二空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教。皆是頓教。所以華嚴聲聞對目不聞等是。漸教者。佛一代時有說四諦緣生五八戒等總名漸教。三梁朝真諦三藏判如來一代時教為三時。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后說有教。五年度五俱輪。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葉。總名有教。二空教。從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來總說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從三十九年至臨涅槃時說非空非有教。法華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來教為四時。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觀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說阿含經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后四十九已來說楞伽思益法華經等。廣說百法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是。四觀行教者。即說華嚴法界觀等是。五晉朝劉居士山中隱逸自述意懷判教為五時。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后三七日內為提謂長者說三歸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覺受難云。提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凈吾我本凈。提謂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五百賈人得柔順忍等皆是證圣。豈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說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說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來說法華楞伽等經是。二西天判教者。一勝義俱空宗判教。二應理圓實宗判教。且初那爛陀寺師子覺智光等依文殊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廣說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華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應理圓實宗判教者。即那爛陀寺有論師名戒賢。依彌勒菩薩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有教。一代時教說有處是。二空教。但說空處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說非空非有處是。依圓是有。遍計等無。是真諦。但以將教就時此非也。戒賢論師將時就教為正。難真諦云。佛成道后第二七日說華嚴經。豈是第一時教。又言四十年后非空非有是第二時教者。即佛臨涅槃說遺教經。豈是第三時。戒賢將時就教判為正。此經詮凈土。依圓是有。遍計等無。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第五論頓漸者。曾得二乘果發心向大者名為漸悟。由生數少或全無故。若從二凡而歸大者即頓悟攝。未曾證悟二乘理故生數猶多不名漸悟。涅槃經云。但說初果回心八萬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說資加二位劫數多少。明知五果回心方名漸悟。若七方便回心但是頓悟收。曾發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為悟。何必證悟。況復亦有生數少者。謂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順決擇分等。涅槃經且說五果回心而論劫數。亦不遮七方便回心亦名漸悟也。故知資加二位既亦有生數少。明知回心皆是漸悟攝。此之二師。第一師有教有理。第二師無教有理。此經者一心不亂十念專精便往凈土頓拋濁世。即頓教所收。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等。

為你推薦
龍族Ⅱ:悼亡者之瞳(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六年前的暴雨之夜,楚子航第一次誤入龍的國度——尼伯龍根,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六年后的夏天,龍王還未蘇醒,就已經對世界發出了沉雄的呼喚:“誰來殺我?”這一年,群龍蘇醒,災難接踵而至,那個宿命中的日子即將到來。卡塞爾學院最優秀的學員們,被輸送到世界各地,最高級別的預警已經發出。有時候,你留著命,就是等著把它豁出去的那一天。而在那個古銅色的輪盤上,路明非的生命刻度只剩下1/2。

江南 5.9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彝良县| 治多县| 稻城县| 马鞍山市| 喜德县| 类乌齐县| 赣榆县| 丹阳市| 寿光市| 泰州市| 犍为县| 水城县| 嘉鱼县| 秭归县| 东宁县| 将乐县| 历史| 北票市| 宣威市| 宣武区| 岱山县| 昌宁县| 华宁县| 塔城市| 锡林浩特市| 阜宁县| 宝应县| 吴桥县| 南皮县| 自贡市| 四川省| 巫溪县| 中阳县| 台中市| 凤凰县| 玛纳斯县| 德昌县| 江达县| 石棉县|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