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略第二十七 大略。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輿,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
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天施然也。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時宜,不敬文,不驩欣,雖指非禮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棄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學不成;堯學于君疇,舜學于務成昭,禹學于西王國。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親迎之禮,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于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于萬民也。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強。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于禮經而順于人心者,皆禮也。
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施威也。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和,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后仁也;行義以禮,然后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后禮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貨財曰賻,輿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唅。賻赗、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里,赗贈及事,禮之大也。
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后,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邑、必下。
殺大蚤,朝大晚,非禮也。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齒于鄉,再命齒于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喪事尚親。
聘、問也。享、獻也。私覿、私見也。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鎗鎗。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
君于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于士,一問,一臨。諸侯非問疾吊喪不之臣之家。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則辭。
寢不踰廟,燕衣不踰祭服,禮也。
湯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
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驩,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君子聽律習容而后出。
霜降逆女,冰泮殺止,十日一御。
坐視膝,立視足,應對言語視面。立視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為內外表里。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賢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薉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鄉善矣。
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詩曰:“我言維服,勿用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言博問也。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慶賞刑罰,通類而后應;政教習俗,相順而后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三月不事,從諸侯來,與新有昏,期不事。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為天子大夫。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輕物,輕物者不求助;茍不求助,何能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國家,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
今夫亡箴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心之于慮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