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1學習與記憶

為什么我們會“左耳進右耳出”

20分鐘后遺忘的內容比一個月后遺忘的多

赫爾曼·艾賓浩斯Ebbinghaus,1850—1909),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實驗學習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類高級心理過程的心理學家,提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幷咦? class=教授是進行記憶力實驗的第一人。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然后不斷地背誦,直到把所有音節都準確無誤地記住為止。

根據實驗資料,他總結出了一條曲線,即“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參見圖1—1)。這條曲線以百分比的方式呈現出他在實驗中所記住的音節量。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就連艾賓浩斯教授自己的遺忘規律也是一個先快后慢的過程!

圖1—1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這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每個點表示的是被記住的音節量(以%表示)。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開始,我們遺忘得很快(在最初的20分鐘遺忘40%);而后,我們的遺忘慢了下來(隨后的一個月內只忘記25%),這真讓人吃驚。

顯而易見,我們(教授自己也好不到哪去)在最初的20分鐘內遺忘的內容要比在之后一個月內所遺忘得多。在熟記后的一個鐘頭內,我們差不多就忘掉了一半的音節;然而之后遺忘似乎會在某一點完全停止,好像記憶力在一段時間后就會爆發進而抵達某個點,所學的知識也就因此變得經久不忘了。

左耳進右耳出

我向你提出的建議是:重復記憶那些關鍵信息,要不斷重復!寫作文的時候,“重復”總被認為是錯誤的,或許老師還會在作文本上大大地批寫“重復”二字。長期以來的訓練使我們逐漸疏遠了“重復”。然而還是請你忘記這些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就是最好的證明!重復有助于提高信息被固定在腦中的概率,從而提高記憶量,而僅僅記憶一次是一點用也沒有的。所以當你向他人傳達事情時,必須在20分鐘后把所傳達的信息再重述幾遍。不會重復的人將會敗在“左耳進右耳出”效應下。

在最初的20分鐘內遺忘的要比在隨后一個月內所遺忘的多,因此我們對關鍵信息要重復4遍,當然了,這些重復還是要建立在有意義、有理由的基礎上。

為什么貪睡者記性更好

高質量的睡眠有助于記憶力的提高

無論你是否相信,我要告訴你的是:在學習結束之后應該馬上去睡覺,因為在睡眠時我們比較不容易遺忘學過的內容。

如果在學習結束后仍保持清醒,那么新的學習活動將不可避免地影響你,使你將原先記住的知識遺忘得更多。舉個例子,如果你先學一些英語單詞,接著又背誦一首法語詩,那么背詩會對英語單詞的記憶產生負面影響,心理學專家把這種負面影響稱為“倒攝抑制”。

那么,在1小時、2小時、4小時和8小時后,我們對于所學到的知識究竟還能記住多少呢(參見表1—1)。

表1—1不知疲倦的“學習狂”遺忘得更快

表1—1中顯示,遺忘在睡眠兩小時后就會停止,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睡眠兩小時后的遺忘率達到停損點,即50%左右。相比之下,在清醒狀態下的遺忘率還在不斷地上升。

貪睡者記憶力更好

前面的數據說明健康、高質量的睡眠有助于記憶力的提高。所以與那些過于勤奮的“學習狂”相比,貪睡者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記憶要好得多,而不知疲倦的“學習狂”對知識的遺忘則快得多。此外學習結束之后,看電視并非最佳放松方式,它和“拉鋸戰”式的學習一樣,都是有害的,睡眠才是學習結束后最合適的活動。

為什么愚者越愚,智者越智

為什么有些人通過觀看大量的電視節目來獲取信息,他們的知識水平卻依然處于低谷?因為僅有大量的信息還是不夠的,電視所帶來的大量信息就像剪刀一樣,剪開了信息閉塞者和信息靈通者之間的知識差距。

大眾媒體加深了不同社會階層和教育水準者之間的知識鴻溝,因為社會地位高、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擁有以下特點:

1.更常利用信息內容豐富的印刷媒體(讀書、閱報,而非看電視);

2.掌握更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

3.悟性強;

4.擁有更多的社會信息渠道(家庭、公司、朋友)。

以上4點是造成信息閉塞者和信息靈通者之間“知識鴻溝”的主要原因。愚者和智者間的差距就這樣被拉大了。信息的傳播是不均衡的,那些社會地位和教育水準較高的人本身擁有更好的信息接受和吸收能力,在一般人觀賞電視的時候,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

象棋大師只需花上5秒鐘,就可以清楚無誤地記住棋盤上所有棋子的位置。與之相比,中等水準的棋手平均只能記住40%的棋子位置。為何象棋大師能夠更快、更準確地認清形勢呢?因為大師們的腦海中有個“指南針”,他們運用這個“指南針”即可準確迅速地檢索記憶里的知識,專家稱之為“知識圖式”。

我們記憶中的知識是以圖式的模式來組織的,而這張圖式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比如在我們去吃飯的時候,腦海中就有這樣一張圖式:我們總是要先預訂一個座位,翻看菜單和酒單,然后再決定點什么食物和飲料等。這種不斷加深的認識過程使我們在很多方面能迅速地辨清方向。正是這種“知識圖式”效應使得專家與外行人相比時,獲得了時間上的優勢。

記憶改寫的生活劇本

記憶是如何工作的

目擊者在法官面前必須而且也只能陳述事實,但法官卻很少考慮到目擊者記憶的準確程度。記憶并沒有“罷工”,但是它是怎樣工作的呢?為此,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

首先讓被試觀看一部交通事故的短片,然后將他們分成兩組,并向這兩組目擊者分別提問,而兩個問題只有些微的區別。

向第一組目擊者提出的問題是:“當汽車發出碰撞聲時,車速大約是多少?”向第二組目擊者提出的問題是:“當汽車相撞時,車速大約是多少?”

一周以后,我們再次邀請這些被試,請他們對上次影片的細節再次進行回憶。所有的被試都回答同一個問題:

“當時你是否看到汽車玻璃碎了?”

盡管在電影中并沒有出現任何玻璃破碎的鏡頭,但第一組目擊者回答“有”的人數是第二組的兩倍,因為他們受了“碰撞聲”這個詞的誘導。

誰在改寫我們的生活劇本

我們的記憶顯然不像錄像機那樣地工作。錄像機只需按一下鍵,就會乖乖地將錄制的內容忠實地播放出來。相反地,我們的記憶總是不斷地改寫我們的生活劇本——當然總是按照有利于我們的方式。首先記憶會刪掉那些令人不快的部分,然后添上一些讓人向往的東西,最后再把過去的事件賦予新的含義。這樣一來,假的回憶就披上了真實的外衣。

法庭上的證人常常會因為記憶的結構特點而說出一些與事實相悖的話,對于這一點,我們不用感到奇怪和意外。那些我們熟悉的東西,在記憶中也會與它們的原樣大相徑庭。不信的話,請你按著記憶畫出一枚你每天唾手可得的硬幣,然后再與真實的硬幣比較一下……結果將會令你大吃一驚。

分數在比較中才有意義

很多社會現象對于觀察者來說,都是無法準確闡釋的。在成績的評定中,就存在著這種模糊性。比如說你在某次考試中得了36分,或者在年度鑒定中得了45分,這些分數有什么意義呢?

人們對于那些含有比較意義的信息十分感興趣。分數本身通常并不能說明什么,人們在乎的只是一個比較的標準。面對一個具體的分數,我們得先對以下12個問題進行評定。

1.理論上的最低分是多少?

2.理論上的最高分是多少?

3.實際得到的最低分是多少?

4.實際得到的最高分是多少?

5.得最低分的頻率是多少?

6.得最高分的頻率是多少?

7.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是多少?(范圍)

8.經常得的分數是多少?(中間值)

9.平均得分是多少?(平均值)

10.多少人得分比我高?(以百分比計)

11.多少人得分和我一樣?(以百分比計)

12.多少人得分比我低?(以百分比計)

上述12個相關問題,一方面增加了分數的透明度,使考生明白了究竟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分數;另一方面,鑒定者也有責任據此給考生解釋分數的含義。

事后諸葛亮

人們總樂于對一件還沒有發生的事發表意見或作出預言,但是事情一旦發生后,人們對之前意見和預言的記憶又常常改變,這種改變使得人們認為自己在事情發生前就已經正確預見到了結果,這就是所謂的“事后諸葛亮”效應。

舉一個埃菲爾鐵塔的例子。埃菲爾鐵塔的實際高度為320.8米(包括天線)。有個人曾對鐵塔的高度進行目測,當時他認為鐵塔高308米,但是在正確答案宣布后,他回憶自己對鐵塔高度作出的推斷時,就覺得自己之前認為鐵塔高度是318米(因為這樣才會更接近真實的320.8米)。在他的印象中,自己曾經作出的推斷是八九不離十的,可是事實并非如此。

喜歡自我表現的人身上,常有“事后諸葛亮”的特質。他們講述過去的時候,總表現出一副自己在事情發生之前就預見到了結果的模樣。他們并不尊重事實,而是為自己的過去戴上美麗的光環。

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遇上許多未知的東西,比如某次選舉中某個黨派的得票率、某次交易中商定的最后價格、某種服務的商機等等。日常生活總不斷地要求我們做出明確的結論,而只有在事后,那些愛自我表現的人,才會變得精明、聰慧、富有遠見。

白癡天才面對面

“白癡學者”指的是這樣一類人:他們在總體上表現得智能低下,在某些方面卻又擁有不可思議的奇特能力。研究人員對一位“白癡學者”L進行了細致的調查。

在L12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把他帶到心理醫生那兒進行咨詢并要求對他進行治療。醫生的檢查證實,他身體健康,發育良好。但是,對他智力能力的檢查,卻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奇特的世界。

一方面,L能夠說出1880—1950年之間任意一天是星期幾;只要研究人員說出10~12位的數字時,他就能馬上將它們加總;他能將一個單詞的字母順序毫不費力地正著或倒著拼寫出來;他還能夠單獨地憑聽覺記憶,從頭到尾地演唱戲劇《奧賽羅》里面的詠嘆調《圣樂》《西西里島》和《葬禮》。

可另一方面,L無法跟上學校里正常的教學進度:他對一般知識掌握的水平非常明顯地處于平均水平以下;他只知道極少數單詞的意義;邏輯思維對他來說是陌生的,每每遇到抽象的問題,他就顯得束手無策。按照“比內測驗”(Binet Test)& Simon)在1905年編制。在比內智力測驗發表后,很多國家將其翻譯成本國文字并結合各自國情進行修訂?!幷咦? class=,他的智商只有50!我們可以明確地將智商只有50的人翻譯成“弱智”“笨蛋”或者是“天才”(參見表1—2)。

表1—2 比內測驗:誰是笨蛋、弱智或天才

其實在有限的幾個領域里表現出來的優勢并不是L的天性,這不一定證明他有非常高的天賦,這只是L在幾個非常特殊的項目上面受到專業誘導的結果。每個普通的孩子都能夠做到L所能做到的一切,甚至更多。

科學是這樣解釋“白癡學者”現象的:抽象思維能力是所有智力活動得以正常運轉的一個重要前提。如果一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受到了損害,就像L那樣,他會在一種非正常方式的誘導下,來協調和發展他自己的智力活動。于是,他就成為了一個在智力上獨特的人。他能夠把12位的數字加總求和,卻不懂得邏輯和數學定律;他能拼寫單詞,卻不懂得單詞的意義。

留著白胡子的人:3歲前的深刻記憶

我們對3歲以前的許多事情都已經遺忘了。這種現象被稱為“記憶缺失癥”。對于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我們大都是從父母的講述中聽來的。

3歲之前的經歷很快就被遺忘,大概是因為年齡那么小的孩子還不具備將各種事件聯系起來思考的能力。

但是,這3年中也有一些特別令人激動、不會被人遺忘的情景。人們的潛意識能將一些偶發的生活細節銘記在心。這種對某些特定事件的潛意識記憶,會在我們的一生中重復出現。

一個女孩在兩歲半時經歷了一次手術。有過這個經歷后,這個女孩在后來的生活中,就經常出現對醫療檢查的不信任、不安甚至排斥情緒,而且這個孩子一旦看見白胡子的人,情緒就會非常激動,并絕望地抓住母親竭力喊叫。在商店、飯店或電車上,人們可能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被留白胡子的人嚇到了,雖然留白胡子的人會試圖安慰孩子,可孩子卻不領情。或許這個長著白胡子、和藹的人還會驚訝地想:如今的孩子怎么這么沒有教養?孩子的媽媽急忙向他道歉:“孩子就是這樣。”

讓我們來揭開這個現象的謎底吧:當初給這個孩子做手術的醫生就留了這樣的白胡子。孩子將白胡子作為一種感情上的記憶銘刻在腦海中了。手術后幾個月,大部分關于手術的細節都會被孩子忘記,但是這種感情上的記憶,也就是對白胡子的印象會保留下來,并持續影響著孩子,一直到5歲,她都拒絕接受任何一個留著白胡子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永修县| 疏附县| 合江县| 尉氏县| 双江| 抚松县| 屏山县| 兴和县| 安西县| 兴和县| 达拉特旗| 榆中县| 太仆寺旗| 当涂县| 宣汉县| 九江县| 丹棱县| 凤山市| 桑日县| 永丰县| 泉州市| 南丹县| 盐边县| 宣汉县| 宁明县| 泰宁县| 德令哈市| 泽库县| 宾川县| 即墨市| 辉县市| 新疆| 安泽县| 三都| 正定县| 昂仁县| 都昌县| 惠水县| 方山县|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