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關于信佛

日昨午餐有個小聚會,依舊新風,要有酒,座上一位不喝,并說明原因,是信佛。我立即想到自己,因為編過佛學期刊《世間解》和《現代佛學》,寫過《禪外說禪》(1991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多次有人問及是否信佛。這使我很為難,因為一言以蔽之,“信”或“不信”,說不清楚;詳說,非三言五語能盡,問者未必有耐心聽。所以至今仍是韞“肚”而藏,現在是眼前有此機緣,想費些筆墨,說說我的一些想法,以報關心此問題的諸位高明的雅意。

先說信,有性質之別,可以舉玄奘法師與慣于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凈土宗老太太為典型的例,前者信,明其所以然(非科學意義的),后者信,不會想到還有所以然。還有等級之別,可以舉禪宗六祖慧能與錢牧齋為典型的例,前者死生以之,后者筆下雖然也常見蒲團、貝葉之類,心卻更多地在柳如是那里。少為古人擔憂,說現在,也迷一次《易經》,先“近取諸身”,我信不信呢?如果所謂“信”是貨真價實的,即佛門常說的“信受奉行”,我只能答“不信”。先要說一下,性質不是“不屑”,是“未能”。然后就不得不說明理由。我一直認為,貨真價實的信(安于低調的,不伸張到躬行)要包括三種內容。一是相信(此岸的)“人生是苦”,所以才需要依佛說,求解脫。我是根據己身的覺知,認為人生確是有苦,但也確是有樂,而避苦趨樂是人的本性。樂有沒有什么究極價值,我們不知道。或者只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如《禮記·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率性就不能輕視世間的樂,也就不能拋棄常人的生活,求解脫。二是相信“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涅槃境界是實有的,因為實有,求而得才有可能。我是所知未能超出常識,或說受西學的污染,想象與證據之間更重視后者,所以總覺得這理想的境界只是理想,乃心所造,現實中是沒有的。三是相信用出世、止觀、參禪等修持方法能夠證涅槃,由迷而悟。我是常人,力微,無大志,以己度人,因而覺得跳到“人生”以外的悟是難能甚至不可能的。至此,高明的讀者可以洞悉,我雖然曾親近佛門,只能算是在門外徘徊一陣子而并未走進去。

但終歸是在門外徘徊一陣子,對于門內事物不免有所見,也就不免有些看法。看法由理到事,包括多方面,信不信大多來于理方面,這里想只談“理”。先總說,是理頗有可取;而且不只此也,為常人的生活設想,還大可以利用。以下分項說明理由。

一,用大力觀照人生,發現問題,想方設法求解決,這種精神是珍貴的。說珍貴,是因為一般人幾乎都不是這樣。是怎么樣?是如《詩經》所說:“不識不知,順帝(天帝)之則。”用今語說是依傳統,如男,爸爸作八股,就跟著作八股,女,媽媽纏腳,就跟著纏腳,而不問為什么要這樣。佛門的生活態度不是這樣。典型的例是釋迦牟尼佛的所行,先是太子游四門,見生、老、病、死,感到人生是苦。接著是面對苦,不“畏天命”,忍,而是發雄心,求滅苦。辦法是修道,經過多種挫折,最后在菩提樹下徹悟,創立“苦、集、滅、道”的四圣諦法,又不停止于自了,而是積極傳法,度眾生。對于四圣諦法,我們現在宜于怎樣看,可以暫且放過,這里只說,生而為人,由出生到斷氣,騰達也罷,沒落也罷,總是一次難得的機緣,如果胡里胡涂混過去,連人生是怎么回事也沒有想,總是損失太大了吧?要謹守而勿失,學佛家的熱心觀照,縱使他們的觀照所得我們未必能接受。

二,關于“苦”的諸多想法能夠言之成理。在佛家的眼里,人生是苦,我們常人會認為過于片面。如果只取片面,即承認有苦,他們的分析以及對付的辦法就很值得重視。先說他們的分析(為易解,不用他們的名相),是苦來于我們有情欲。這很對,如果無情欲,見少艾而不動心,也就不會有失戀的痛苦。情欲會惹來麻煩,不只佛家如此看。《荀子·禮論》說人生而有欲,有欲則求,不得則爭;對付的辦法是圣王出場,使之有度量分界。精神分析學派的祖師弗洛伊德也說人生而有欲,或說具野性,所以要以文化之。與佛家的辦法相比,他們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未能徹底,所以就不免補了東墻倒西墻。佛家的辦法是斬草除根,不要情欲(度己、度人的情欲除外)。信受奉行,三皈,守戒,少則五,多則比丘二百多項,比丘尼三百多項,所求單一,是見可欲而心不動,因為悟之后已經沒有情欲。這容易嗎?甚至可以問,可能嗎?這里只說“理”,無情欲則無苦的想法是無懈可擊的。

三,鄙情欲、度眾生的生活之道是值得尊重,并適當吸取的。我們絕大多數是常人,講理,如前面所說,對于乘慧舟而到彼岸的想法未必能接受;務實,大如扔開富柔情之伴,小如不吃葷,等等,更是縱使心有余必力不足。力不足,走入禪堂,坐蒲團、求頓悟就做不到。但《詩》不云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們的生活,拿來與我們的對比,還是可以的,或說有好處的。想當年,我瀏覽三藏,曾以之(指“真”出家、依戒律而行的)為鏡,照照自己,所得呢,是慚愧。比如限于所有,人家是三衣一缽,我雖然一生窮困,衣卻不少于幾十件,此外還有多占地盤的書,直到不敢稱為財產的妻子,等等,以致提到搬家就急得想逃走。這些還是小焉者也,重大的是如何對付“惻隱之心”。年輕時候我見過殺牛,心里很不好過,等而下之,引用孟子的話,“見牛未見羊也”,如果見殺羊,以至見殺雞,殺魚,直到拍死“一個蚊子哼哼哼”,也當“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嗎?可是說來更加慚愧,是多年以來,雖然歪詩中曾寫“愁看并刀割鯉魚”,卻始終未能發慈悲心,上館子只吃小蔥拌豆腐,不吃烤鴨。入佛門就不然,他們是“眾生無邊誓愿度”,不只不吃烤鴨,捉個虱子也要放在石榴皮上。他們處理惻隱之心(他們稱為慈悲心)問題是心行一致,對比,我們常人就太差了。補救之道是“見賢思齊”加量力而為,比如不能滅情欲,改為不過于重視情欲,不能度眾生,改為雖不能忘己而決不損人,其結果,舉一偏之例以概全,貪污、偷或搶別人錢包的事就不會有,如是,混亂社會變為一清二白,從俗說“佛法無邊”就不能算是信徒的吹噓了吧?

至此,關于我信佛不信佛的問題,答復就可以明朗化,是未能走入門內,卻愿意站在門前,高山仰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乡县| 乌拉特后旗| 陵川县| 富宁县| 民权县| 滨海县| 正镶白旗| 达拉特旗| 武陟县| 福清市| 万载县| 蒙山县| 观塘区| 绵阳市| 航空| 双城市| 刚察县| 罗甸县| 扎赉特旗| 福鼎市| 稷山县| 甘泉县| 龙里县| 青龙| 武功县| 永川市| 富源县| 阳山县| 化州市| 云阳县| 田东县| 康保县| 宜丰县| 广宗县| 漳州市| 昌江| 故城县| 名山县| 缙云县| 商丘市|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