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推薦序二:卓正玫瑰
- 兒科醫生說:當我的孩子生病時
- 陳英
- 1411字
- 2015-09-15 11:30:17
多年以后,手捧著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兒科醫生說:當我的孩子生病時》,我想我仍會想起第一次見到陳英的那個下午。那時的陳英,是廣州一家公立三甲醫院的兒科醫生,在體制內有著穩定的工作;而卓正,那時剛剛在深圳敲定了第一家診所的選址,正在裝修之中。
呼吸著深圳灣畔濕潤清新的空氣,望著深圳街頭行色匆匆、充滿活力的人潮,我和陳英開始了愉快的交談。第一次見面,我們的話題自然從公立醫院的體制和醫生的職業發展聊起。我們聊及公立體制對醫生行醫的束縛,陳英對此深有感觸。在公立醫院,每天接診量很大,由于時間所限,診斷和開藥基本上都很迅速,醫生不能很好地跟蹤隨訪。每天都碰到很多極為焦慮的家長,也碰到很多不具備簡單護理常識的家長,但是,兒科醫生的力量和時間有限,來不及深入地為家長們解釋和宣教。
每每面對這樣的情形,陳英都會覺得心有遺憾。如果有一個平臺,能讓有追求、有抱負的醫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和機會與患者深入交流并診斷,讓醫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令醫生和患者之間不再信息不對稱,不再留有未盡之遺憾,那么便是陳英這樣的醫生所希冀的。
聊了一個多小時后,陳英當即做出了加入卓正的決定,“只要你們要,我就留下”。她的爽快令我感到相當驚喜,在我的印象中,公立醫院的醫生離開體制往往需要掙扎很久,大部分醫生會關注職稱、專業發展、醫療風險,甚至退休保障的問題。但陳英更關注的是卓正這樣的平臺能給她帶來充分施展的自由。
當時的我沒有給陳英擔保承諾什么,只是指著尚未動工的幾處地方,告訴她,這里未來將會是我們診所的辦公地點。而一個月后,陳英就把家搬來了深圳,成為卓正的第一位兒科醫生。所謂由理解達成的信任,不需千言萬語,不需白紙黑字,卻有無限力量。
陳英曾經說:“來卓正以后,我感覺找到了理想中的醫療狀態,醫患和諧信任,只做純粹的醫生。”我想最主要是因為:第一,在卓正,醫生與每個患者都有充分的溝通時間,彼此更容易產生信任,治療的依從性更好;第二,因為公立醫院繁重的臨床工作,醫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更新自己的知識,普遍重經驗、輕循證,而卓正鼓勵醫生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學習國際最先進的醫療研究成果,堅定地支持循證醫學的應用,并給醫生提供各種海外培訓學習的機會。
在卓正的陳英,是一名“完美主義者”,甚至是一個“工作狂”,也是在微博上有著十萬粉絲的“意見領袖”。發現患兒家長有錯誤的育兒觀念,她會“窮追不舍”,力求幫助家長扭轉過來;她追求近乎百分之百的患者滿意度;她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起床,晚上十一二點睡覺,出診之余還不停閱讀文獻、與家長互動,在微博上與網友們交流,答疑解惑,每天總是精力充沛。而作為《兒科醫生說:當我的孩子生病時》這本書的作者,陳英更展現了體制外醫生的風采,親切、活潑、專業、深入,娓娓道來,舉重若輕。
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在卓正這幾年的診療經歷和感悟,陳英寫就了本書。近三年體制外自主執業的經歷,使陳英的行醫理念和行醫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與公立醫院的行醫風格有了顯著的差別。陳英希望把這些轉變的意義展現出來,幫助家長們更新育兒護理及就醫的觀念、方式,讓更多的家長、孩子受益。
陳英的文字毫不含糊、實操性強、擲地有聲,這樣的陳英,不僅是對自己的專業有著十足自信的資深醫生,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氣的人。我相信,沉淀了她十多年行醫經驗和潛心思考的這本書,將會成為家長們了解常見兒科疾病和兒童保健問題的最佳讀物。
卓正醫療CEO
王志遠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