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通向大海的四萬個臺階之謎

愛爾蘭北部海岸的一個海角,數以萬計的多角形樁柱拼在一起成蜂巢狀,構成一道獨一無二的階梯,直伸入海。火山熔巖慢慢冷卻后究竟會成何模樣,這是最壯觀的實例。

按照神話,愛爾蘭巨人芬麥科爾砌筑了一條路。從他在愛爾蘭北部安特里姆郡的家門穿過大西洋,到達他的死敵蘇格蘭巨人芬哥爾在赫布里底群島的根據地。但敵人狡猾地先發制人,從自己的斯塔法島來到愛爾蘭。麥科爾的妻子騙芬哥爾說,熟睡中的麥科爾是她襁褓中的兒子。芬哥爾聽了甚是害怕,擔心襁褓中的兒子已如此巨大,他的父親定然更加巨大。于是驚惶地逃到海邊安全的地方,并立即把走過的路拆毀,令砌道不能再用。

雖然科學家已知道賈恩茨考斯韋角是怎樣形成的,但因何會流傳這樣一個神話卻不難想象。單看砌道的規模已令人想到這定然出自超人之手。從高空下望,它確實像沿著275公里長的海岸,由人工砌筑出來的道路,而且還往北延伸150公尺,進入大西洋。大部分的樁柱都高達六公尺,有些地方的樁柱還要高一倍多。構成這條路的樁柱數目更是駭人:約有四萬根玄武巖樁柱,全都是形狀規則的多角形,大部分是六角形,而且還很緊密地拼合在一起,要插把刀子進去也很困難。

在麥科爾路的另一端,即距此120公里外,有一個斯塔法島,四周40公尺高的懸崖環繞,全部如那條路一樣,由筆直的玄武巖樁柱構成。在島上,由英國博物學家班克斯爵士起名的芬哥爾洞,深達60公尺,洞的頂、底和四壁全是黑色的玄武巖樁柱。

賈恩茨考斯韋角的樁柱可分作三組,成為三個天然平臺,分別為大砌道、中砌道和小砌道。每組都有些樁柱組被人起了古怪的名字,例如如愿椅、扇子、煙囪頂,以及名副其實的巨人風琴,因為這組樁柱高達12公尺,樣子像教堂里的風琴管。

賈恩茨考斯韋角于1692年由德里主教發現。在18世紀時有幾個人來過這里,但到18世紀末,仍鮮為人知。后來,德里伯爵委托都柏林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為此地繪制了一系列精確的素描和油畫,才引起了科學界和世人對這批奇怪石頭的注意。19世紀到過這里的小說家薩克雷說,這些石頭看來像“很久以前的神仙故事,里面關著個很老很老的公主,還有妖龍守衛著”。

撇開神話不談,關于這條砌道是怎樣形成的,就有過多種理論解釋。有人認為是石化了的竹林,或是海水中的礦物沉積所致。今天,大部分地質學家都認為源自火山活動。約在五千萬年前,愛爾蘭北部和蘇格蘭西部的火山活動開始活躍,地殼上不時出現火山口,涌出的熔巖流遍周圍,深達180公尺。熔巖冷卻后硬化,但在新爆發之后,另一層熔巖又覆蓋在上面。熔巖覆蓋在一片硬化的玄武巖層土,就冷卻得很慢,收縮也會很均勻。熔巖的化學成分令冷卻層的壓力平均分布于中心點四周,因而把熔巖拉開,形成規則形狀,通常是六角形。這個過程只須發生一次,使基本形狀確定下來,六角形便會在整層重復形成。冷卻過程遍及整片玄武巖,因而形成一連串的六角形樁柱。在首先冷卻的最頂上一層,石頭收縮,裂成規則的菱形,就像干涸河床上泥土龜裂一樣。當冷卻和收縮持續,表面的裂縫向下伸展,直達整片熔巖,把石分裂成直立的樁柱。千萬年來,海洋侵蝕堅硬的玄武巖柱,造成今天樁柱高低不一。冷卻的速度亦對石柱的顏色有影響。石內的熱能漸漸散失后,石頭便氧化,顏色由紅轉褐,再轉為灰色,最后成為黑色。

這條砌道給世世代代的藝術家和作家帶來不少創作靈感,其中代表者要數19世紀的浪漫派藝術家。有一位稱這條砌道為“造化的祭臺與殿宇,其對稱與典雅外形,以及壯麗雄偉的氣勢,是造化才能成就之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赤城县| 拜城县| 河南省| 丽江市| 大新县| 衡南县| 襄城县| 广安市| 美姑县| 滁州市| 山西省| 英德市| 明星| 哈尔滨市| 德钦县| 大庆市| 宾川县| 五台县| 涡阳县| 唐海县| 黔东| 工布江达县| 白城市| 信阳市| 麻江县| 玉门市| 福安市| 克什克腾旗| 乳山市| 开江县| 汉川市| 临沭县| 赞皇县| 琼结县| 宁德市| 保靖县| 定安县| 五台县| 汶川县|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