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類需要破解宇宙天書(1)
- 破解的天書 上(破解人類文明與科學之謎)
- 舒天丹 仇靜主編
- 4912字
- 2016-07-21 13:40:22
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這即是人類對宇宙的已知認識。
宇宙太廣大了,以至于宇宙中的地球小得如同一粒塵埃。宇宙太神秘了,以至于地球人絞盡了腦汁、窮盡了假設,仍無法窺測其中的全貌和究竟。雖然如此,由于生于斯、長于斯的緣故,地球上的人類永遠不會停止對宇宙未來的探索、對宇宙天書的破解。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地球及其所有的生命皆屬于宇宙。
一、宇宙是無限還是有限
宇宙有多大?這是每個人都可能要問的問題,可又是誰也不能給出滿意答復的問題。
關于宇宙有兩個概念,一是我們用望遠鏡能夠看到的空間范圍;一個是我們看不到的空間范圍。
目前來說,我們看到的空間范圍接近200億光年,大約幾十億個星系。就我們所看到的宇宙,有人曾做過這樣的比方:把人們觀測的宇宙設為一個半徑為1公里的大球,有3000億顆恒星的銀河系位于球心,大小就如一片阿斯匹林藥片。銀河系的孿生姐妹仙女星系M31距我們約13厘米。再往外,距本星系最近的一個玉夫星系團,距我們約60厘米。3米以外有200多個星系,體積如足球大小的室女星系團的中心,這個星系團是一大群星系松散的集合體,本星系群也是其下屬。大約20多米處,是含有幾千個星系的集團——后發星系團。更遠處還有更大的星系團,最大的直徑達20米左右。天空中最強的射電星系之一的天鵝座A,距我們45米;最亮的類星體3C237,位于130米處;1979年4月發現的第一個引力透鏡類星體Q0957+561遠在600米之外;1986年,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斯蒂芬·沃倫等人發現的離地球200億光年的類星體,幾乎達到了我們可見宇宙的邊緣,接近1公里處。
以上是我們可見的宇宙,在這之外還有多大?邊界在什么地方?這個宇宙尺度之謎,仍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曾提出著名的時空悖論,強調人們關于宇宙有限與無限的理解必然存在著矛盾。
古典力學創立者牛頓設想:宇宙像一個無邊的大箱子,無數恒星均勻地分布在這個既無限又空虛的箱子里,靠萬有引力聯系著。他的觀點引出了有名的“光度怪論”(即奧爾伯斯佯謬):如果宇宙真的是無限的話,恒星又是均勻地分布著,那么夜晚的天空將會變得無限明亮。
相對論導師愛因斯坦于1917年提出了有限宇宙的模型,即“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在空間尺度方面的有限閉合的連續區”,并從宇宙物質均勻分布的前提出發,在數學上建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無界而有限”、“有限而閉合”的“四維連續體”,即一個封閉的宇宙。根據愛因斯坦提供的這個“宇宙球”模型推想,在宇宙任何一點上發出的一道光線,將會沿著時空曲面在100億年后返回它的出發點。
但迄今為止,人們關于宇宙的總的幾何結構尚未真正了解,難以回答時空曲率是正、是零還是負。盡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這三種可能性都能適應,并且他本人傾向于肯定有限的成正曲率宇宙的存在。
人類目前的認識,實際上是把宇宙作為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上有限度的想象模型來對待的。同時,又是依據對宇宙的探測深度來估算宇宙的大小及其年齡的,盡管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科學家們一直在不停地修正,有關宇宙觀測的事實表明,宇宙的可測潛力是難以想象的。
宇宙的尺度究竟是有限還是無限的?現實的回答只能是:人們所能認識的宇宙還是極其有限的,只要人們找不到宇宙可以窮盡的跡象,那么就應該承認,對宇宙范圍的了解是沒有止境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憑感覺無法回答的,但也是無法單憑理論來證明的。自古以來,人們將這個問題從哲學上定義為“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實際上,在任何時代,人們直觀經驗所能把握的宇宙總是有限的,但這并不能從直觀上肯定自己的經驗所感知的是全部宇宙。所以,人們的想象可以超越經驗,認為宇宙是無限的。
人類是頂天立地的生靈。在古代,地心說占主導地位,哥白尼日心說被接受后,至20世紀初,直接觀測的天體范圍超出了銀河系。1912年美國人斯里弗發現,除了仙女座大星云外,所有銀河以外星云的吸收光譜線,都有向紅端移動的現象。接著,哈勃進一步觀測和分析這一現象,于1929年提出了哈勃關系式:星系譜線的紅移量與星系到我們的距離粗略地成正比。他當時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這一現象,得出的結論是:河外星系都在離地球而去,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離我們而去的速度越快。
哈勃當時測出,當星系離我們的距離為100萬光年時,其退行速度為150千米/秒,后來的天文學家修正了這個值。根據1996年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科學家最新計算出的哈勃常數,按照距離與退行速度之間的線性關系,哈勃關系式告訴我們,當星系離我們遠于160億光年時,其退行速度會達到光速。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星系所發出的光就不能傳到地球上來了。所以,我們也就無法看到它們了。
不過,這個結論并不是定論。這是因為,在實際中確定哈勃常數的值是很困難的,它可能被再次修正。另外,根據廣義相對論,星系譜線的紅移也可以由引力場造成,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還可能是由途中損失造成的。所以,我們目前并不能確定宇宙的真正大小。
不過,已經可以明確的是,宇宙在發展上有階段性,在分布上有連續性。問題在于這種發展的階段性是否存在著無限系列(成無限循環)?分布的連續性是否存在著無限區域(成無限廣度)?我們地球在時間系列中、空間區際中,究竟處于怎樣的“原點”上?
由于人們找不到宇宙有限深度的證據,且無從制定宇宙膨脹的極限(假定宇宙是真實的話),那么,宇宙尺度問題也許會成為一個永恒的謎。
1.人類視野中的宇宙
我們凝視繁星密布的夜空,至多只能看見區區數千顆恒星而已,這就是古人對于宇宙所知的一切。隨著人們制造出越來越大、分辨能力也越來越高的望遠鏡,一個巨大無比的宇宙漸漸映入了我們的視野。
大地來自天空,這是孩子們的想象;但它恰恰是天界的面目造就人的思想這種古老觀念的現代翻版。夜空中群星的圖案早已縈繞在世界各地詩人、思想家和幻想家們的腦際。它們激起了神話和宗教,引起了對于空間之浩瀚的疑慮與恐懼,并產生了對宇宙之廣闊與壯麗的敬畏和仰慕。
人類棲息的地球,只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一顆中等的行星,而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要說銀河系有多大,我們先要弄清楚太陽系究竟有多大。
要說明太陽系有多大,讓我們還是從地球說起。如果你住在北京城,到北京的昌平衛星城有幾十公里,坐汽車或火車,大約1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火箭飛行只需要幾秒鐘,你也許覺得還不太遠。如果你由此向西走,到蘭州和烏魯木齊,鐵路線的距離分別為1800公里和3800公里,坐火車分別需要30小時和60小時,火箭飛行這樣的距離分別需要4分鐘和8分鐘,你一定覺得很遙遠。可是,地球的直徑約12800公里,赤道周長約40000公里,坐火車繞地球一圈需要670小時,大約是28天,坐宇宙飛船繞地球一圈也需要80多分鐘。
可是,當你走出地球,從太陽系來看地球時,它又很小很小。地球的質量只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幾十億分之一。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即地球的衛星——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里;地球大約是月球直徑的30倍;地球與最近的行星——金星的最近距離是4000萬公里;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4960萬公里,與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的最近距離達40多億公里。
這樣的數字太大了,記憶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于是,科學家們建立了另外一把量距離的尺子,叫“天文單位”。這把尺子取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即1天文單位。這樣,地球到冥王星的距離為38.4天文單位。以現在的火箭速度飛行,到冥王星需要10多年的時間。而冥王星的軌道還遠遠不是太陽系的邊界。以太陽光能到達的范圍計算,太陽系的半徑可達100天文單位;如以太陽和太陽系的引力范圍計算,太陽系的半徑可達4500天文單位;如以圍繞太陽系的穩定帶計算,太陽系的半徑可達10萬天文單位;如按彗星的活動范圍計算,太陽系的半徑達到23萬天文單位!
可是,在銀河系中約有2000億顆“太陽”(恒星)。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它與太陽的距離為43萬億公里,約3億天文單位。這個數字還是太大了。于是科學家們又建立了一把更長的尺子——光年,就是以光飛行一年的距離為一個單位。光的飛行速度為每秒鐘30萬公里,1光年約為10萬億公里。這樣,太陽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距離為43光年,而銀河系的直徑達10萬光年!
銀河系已經夠大的了,可是,在宇宙中,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數量多達幾千億個,我們把它們稱為河外星系。星系有成團的傾向,如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30多個星系組成本星系群。一般的星系集團叫星系團。星系群和星系團又結合成超星系團,如本星系群屬于以仙女座星系團為中心的本超星系團。但超星系團還不是最大的群體,在距銀河系約2億光年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重力源,它牽引著本超星系團,這個“大牽引者”可能是許多超星系團組成的超星系集團。除星系外,宇宙中還有星云類星體和暗物質等。我們現在探測到的星系星系云或類星體,離我們最遠的,已遠遠超過150億光年的距離,但那里仍然不是宇宙的盡頭。可見,我們的宇宙是怎樣的無窮無盡!
2.看不見的宇宙:射電望遠鏡中的奇觀
1932年12月,美國電信工程師央斯基發現了來自銀河中心的射電輻射。8年后,美國人雷伯爾用射電望遠鏡證實了央斯基的發現,并測到太陽和其他一些天體發出的無線電波。于是,射電天文學產生了。
射電望遠鏡是接收、顯示和分析空間無線電波輻射的裝置,它不分晝夜地工作,能接收到宇宙塵埃后的天體輻射。人們把射電天文學稱為全波天文學,在電磁波譜中,可見光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射電望遠鏡可以觀察“看不見的宇宙”。
1964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3.5K的宇宙背景輻射。1967年,英國人休伊什和喬斯林·貝爾發現了來自天空的射電爆發源——脈沖星,也就是中子星。1968年,美國人湯斯等人在銀河中心區發現了氨和水分子的譜線,第二年又發現了甲醛分子的譜線,說明星際存在著有機物質。
20世紀60年代,射電天文學家還發現了類星體。類星體是類似恒星的一個點光源,其譜線的紅移量極大,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它的飛行速度便可超過光速。如果類星體離我們很遠,那么它輻射的巨大能量是如何產生的?如果離我們不遠,那么紅移現象又是如何產生的?這些都為天文學提出了新的問題。所以,類星體被稱為謎天體。
射電天文學研究也給人類提供了宇宙中的特殊信息:星際空間存在著每立方厘米不到一個原子的高度真空,中子星內部的密度達到了每立方厘米10億噸物質,脈沖星表面有1萬億高斯的磁場,爆發時的恒星會產生100億度的高溫,某些星系與星系核可能以大于光的速度向外拋射物質等。對于這些現象,我們人類又能進一步認識到什么程度呢?
(1)四大天文發現之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給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者、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兩位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這對他們來說,真是沒有料到的殊榮,因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自己闖入他們的視野里來的。
那是在1964年到1965年間,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為了接收從人造衛星上傳來的微弱信號,使用了特殊的角狀天線,并改裝了接收器。可是,他們卻意外地收到了一種奇怪的輻射信號。這個輻射信號在天空中任何一個方向上都能收到,并且強度都一樣,在不同季節里,其強度也沒有變化。這種現象說明,這種信號不可能來自人造衛星,也不會來自太陽或銀河系中心,同樣不會來自河外星系外的某個射電源,因為這種輻射信號不受方向的影響。后來,這一輻射信號也被其他科學家收到了。經分析,這種輻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它產生的溫度是絕對溫度三度,即攝氏零下270度,一般寫成3k,它的波長屬微波波段,強度高,均勻地分布在天空背景上,因此人們給它起名叫“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發現后,人們紛紛對它的產生提出了種種假說,其中有種觀點認為,這種輻射產生于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學認為,宇宙原來是一個原始大球,后來,大球發生爆炸,宇宙開始膨脹,組成火球的物質飛向四面八方,漸漸冷卻,凝聚起來成為星系。原始火球產生輻射,也會由膨脹而冷卻。如果我們看到的是大球輻射的殘余部分的話,這種輻射就應當在波長較大的射電和微波波段上,這些殘余輻射就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充滿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