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深知“富不過三代”這一古訓的深刻含義,因而對子女要求極嚴,他要求兒子凡事要靠自己,對零花錢限制得非常嚴格,以致子女們只有自己想辦法賺些零用錢,而子女每花一個銅板都要記賬向王永慶匯報。
有朋友對王永慶說:“你的兒子已經畢業了,可以幫你的忙了。”但王永慶認為:“有些企業家只看見表面上公司賺到錢,而忽視每個員工貢獻他們累積的寶貴經驗。不顧多數員工每天的勤勞,起用剛由學校畢業的少爺當經理或總經理,這是我們常有所聞的。父子天性之愛是一回事,企業的經營是追求工作合理化,追求高效率,每個角落都要有適當的人選,即是適才適所。若是剛畢業,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就給他擔任重任,不知他要如何指導監督,根據什么選人用人?部屬何能信服,樂意貢獻?這種實際情形,充分表示企業家還在懵懂階段,在摸索階段,輕視管理。提拔兒子,抹殺人才,公司前途完蛋,最后寶貝兒子也被誤了。”
因而對子侄的前途不是他刻意去安排,而是要他們在實踐中鍛煉,看他們能磨煉到什么程度,是否有能力擔當重任。
王文詳留學英國獲物理碩士、企管碩士、化工博士學位。畢業后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學公司工作了三年,負責化工部門的投資分析等工作。在這里,他吸收了許多寶貴務實經驗。1978年協助王永慶在美國建廠。1980年5月回臺灣,在南亞塑膠村口廠,從基層干起,擔任該廠生產二課的課長。八個月后,升任主管組長,掌管三個課。半年后,升為材口廠廠長。1982年,他從南亞塑膠的生產單位調到營業單位,任第四營業部的副經理,負責發泡膠布等產品的銷售。當時發泡膠布是新產品,銷路不好,只有一條生產線,而且有虧損,王文詳接手之后,以十個月的時間跑遍全省的經銷商,大力宣傳該產品的優點,結果銷路大增,生產線增至三條,而且轉虧為盈。由于他優異的表現,很自然地由副經理升任經理。
由此不難看出,企業家使用親屬掌管企業并非不可,關鍵是他們是否勝任所擔任的工作。
在這一點上,作為掌門人切忌把眼光只盯在家族這個小圈子里,要有大眼光、大眼界把它放在企業的未來發展上來考慮。
辯證看問題,理性悟人生
潮水漲到一定程度,就開始退潮,而潮水退盡,接著也就是漲潮,然后又是退潮。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之常識。它反映了一種形態,達到極致時即向它相反的方向轉化這一現象,而這一現象也會讓我們聯想到眼界問題,即我們看世界不光要看到它鼎盛輝煌的一面,還要看到它衰落和慘淡的一面。
“吃虧”之所以能得到“福”的賜予與安慰,無疑是由中國的哲人對“道”的領悟而來的。“道者,反之動”,即道的運動總是朝著相反的方面而運動的。于是,當中國的哲人們看到了幸福所帶給人們的災害時,就努力地提醒人們多多地注意其反面。于是,像老子、莊子等人就在他們的著作中強調柔弱的力量、居下的優勢和對成功的警戒。
生命的運行與宇宙的運行是一樣的周而復始,春繼以夏,夏繼以秋,秋繼以冬,它們不斷地變遷,興衰交替。當一個人的事業達到巔峰之時,也同時意味著衰敗的到來。這就像潮水,潮水漲到一定程度,就開始退潮,而潮水退盡,接著也就是漲潮,然后又是退潮。
美國的愛默生提到:“終即始,黑夜之后必有黎明,大洋之下另有深淵。”正是緣于這樣的角度,愛默生以為,“最精明即最不精明”,“人渴望安定,卻得不到安定”,他還引了一句美國北部農夫常說的話:“不必祝福,事情愈壞,情況愈好。”
了解了這樣的道理,看到了事物內部這樣的奧妙,人與人之間的你爭我奪,物與利的得與失的憂慮,就會消失于無形,而這種思想也能在人們心中播下它知足、樂天的種子。
正是對“道”的這種運行規律的細心的觀察,老子于是教導人們說: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造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這是因眼界而產生的境界。
如果自滿自夸,不知適時而止,則就如同你看到小杯中的水在滿了之后,就會溢出來一樣。過于自滿的人,必會跌倒。人的銳氣固不可少,但是如果一個人的銳氣時常冒露,是不會保持多久的,因為過于剛強則易折,慣于頤指氣使的人必遭人忌而受打擊。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但想永久地保住他的財富,則不過是一種妄想而已,而那種依權勢而凌越于人之上的,最后必取其禍。所以只有能體會到自然之道是什么的人,才能功成而身退,雖有功而不自矜,雖才富而不自驕。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說是領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的人。
從古之豫商看人的眼界與境界
古代中原地區涌現了許多著名商人和商業理論家,他們的商業理論和經商理念奠定了中國傳統商業理論的基礎。其有關市場行情預測、經營決策、商業道德、經營者素質的思想對古代傳統商人、近代民族實業家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為今天的商業文化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養分。
中國第一位商業理論家計然提出,經商要關注氣候變化和農業生產的豐歉規律,“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在進出貨物時要“貴取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他還提出物價升降的規律:“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現代經濟學對于供需反應和價格變化基本機制的認識,無出之右。
白圭提出了“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商理念,認為經商如同“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經商如同作戰,要有謀略,有章法。他說,如果有人“智不足于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學吾術,終不告之。”就是說,商人要具備智、勇、仁、強等多方面的素質,富于決斷和權變。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思想,是白圭對中國商業發展的最大貢獻,也是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較為推崇的出奇制勝的重要策略。雖然道理看似淺顯,但依然是今天商業思想體系里最基本的理論。
范蠡提出經商要“擇人任時”。這些見解十分中肯地揭示了商業運作的最為基本的規律,它對后世商人搞好經營具有極好的指導作用,是彌足珍貴的商業文化經典箴言。
范蠡的“經濟循環論”、“積著之理”、“待乏原則”、“平糶齊物價格理論”,至今仍閃耀著先秦經濟學說的熠熠光輝。
從弦高、范蠡、子貢、白圭、呂不韋等杰出的古代豫商身上,可以領會到古代豫商的文化和精神:
一是目光遠大。與其他地域商人的目光局限在經濟空間里不同,古代豫商的目光則遠遠超越了經濟空間,縱橫于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叱咤風云,揚名天下,受其影響綿延數千年,以至今日。呂不韋以經商起家,后來走上政壇,成為秦之相國,為中國統一立下不朽功績;所編《呂氏春秋》,流傳數千載,至今仍然大放異彩。范蠡則由從政起家,功成名就后卸官去職、舟浮江湖、變姓異名而經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貢師從孔子為儒家言語門的最杰出者,從事外交“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從商而至“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二是社會責任感強。古代豫商生活極為儉樸,薄食、忍欲、節衣,但卻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主要表現在:一是富于愛國精神。如《左傳》所載弦高犒師的故事,反映了鄭國商人的機智愛國。二是助人為樂精神。范蠡“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子貢從商致富后,盡力幫助孔子弘揚儒家學說,得到司馬遷的稱頌:“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可以說,弘揚智、勇、仁、強的商業精神是古代豫商的精髓。
正是因為古代豫商有放眼國家與社會的高瞻遠矚的眼界,才使他們達到了為后世學習楷模的高境界。
在現代商場上,商人與商人之間角逐的不僅是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包括智、勇、仁、強等在內的整個商業文化。深入挖掘和傳承深厚的中原商業文化資源,成為新豫商參與市場競爭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動力源泉。
不公平未必不合理
“要求平等”乍聽起來有理,但仔細觀察和分析并非合理,盡管如此,要求平等的呼聲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無論是在自己或別人身上都不斷出現。下面就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工作中要求自己與別人拿同樣多的報酬,卻不考慮業績。
別人對你有些好處,你就想立刻報答他。如果你請我吃飯,我就欠了你的人情。這種情形一般被認為是懂得待人處事,其實,這表明你希望公平的對待。
對自己熟悉的人或與自己干同樣工作的人產生嫉妒心理,認為他們賺的錢比自己多,這太不公平了。
各方面條件與你相差不多的人得到提升或重用,卻沒有提升你,于是你認為這太不公正了,心生抱怨。
你的鄰居買了一套面積較大的房子,你買不起,于是也心生嫉妒。
對于事情總是堅持一致性。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寬容的反映。
你對一切都要求公平,這會使你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也許你經常抱怨對方:“這不公平!”然而這是一句很糟糕的話。既然你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一定是把自己與別人相比較:認為別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夠做到,別人不該比你占優勢。這樣思考的結果,必然是用別人的情形來判定自己,讓別人支配自己的情緒,是別人造成了你的不悅。這便意味著你把自己的控制權、支配權以及主權、人權統統交給了別人。
要求公平是把注意力放在外界,是不肯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的態度。
采取這個態度會妨礙你的選擇。你應該決定自己的選擇,不要顧忌別人。由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抱怨是失策的,你不如積極地糾正自己的觀點,把注意力由外界轉向自身,舍去“他能那么做,我為什么不能跟他一樣”的愚蠢想法,這才是你創造成功人生的可行之路。
我們探索需要公平的心理,便可以尋找一些實用的辦法,消除這種徒勞的錯誤心理:
可以和別人做比較,但你要看到人家的優越處。
不要把任何決定看得過分重要,要看成是漸近的。
用“這真不幸”或“我寧可……”取代“這不公平!”會使你改變對世界許多事情的看法。要接受現實,但不必證實現實。
當你感到自己希望別人能像你對待他人那樣對待你時,要會換位思考,不要用這種要求公平的方式妨礙你與人們之間的思想溝通。
不要讓別人來支配或控制你的生活或影響你的情緒,特別是別人的所作所為并不合你的心愿的時候,這樣做可以使你避免痛苦。
不必懷有欠情或報恩的想法以求平衡。只要在你愿意的時候,隨時都可以送給某人酒或其他禮物,出于人情而不是出于要求回報。
不要為了義務或公平同情別人。憑著自己的心愿送給某人禮物,不要考慮自己收到的禮物有多貴重,是否與送給對方的相等值。由自己的意愿決定一切,不必考慮外界的因素。
總之,要在心理上平復不平等的意識,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眼界放開一些,不要死盯著你認為總是不合理的地方,要看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其次,把你日常生活中認為不公平的事情列下來,思考一下,如果你為某事不公平而難過的話,這種不公平能否轉變為公平呢?你能否果斷地向要求公平的心理挑戰呢?
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與他人的區別,他既不會自輕自賤,崇拜英雄或偶像,把任何人都看得比自己優越;也不會盲目自信,無謂地貶低他人。他不會因別人的權力、財富、地位而憤憤不平,他愿意以自己的實力戰勝對手,而不愿因對手的缺陷使自己輕易地獲勝。他沒有時間幸災樂禍,沒有時間評論別人,他只是忙于自己所追求的事業。他不會計較在每件事情上是不是都公平,他只愿意自己內心的快活與充實。如果他感到了某種不公平的話,他也會睜大自己的雙眼,把事情看個明明白白。先找原因,后下結論,他會讓自己的結論讓自己信服,而不會只是一個勁地抱怨。
往深層看,遺憾恰是一種“補白”
遺憾是人們對在生活出現的不如意的事件的情緒波動,這種情況,人人都有,如何對待遺憾,取決你看待事物的角度。有這樣一件事:
一位美國賓夕法尼亞藝術學校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嘗試去實現童年夢想,他不惜放棄優職高薪,從養獅開始到馴獅、馴虎豹,最終成為美國一代馬戲大師。當他向萬千觀眾致謝時,盈淚的雙眼,令他看不清那無數個興高采烈的歡顏。在舞臺探照燈的輝煌照耀下,他的夢想實現了,事業達到了頂峰。然而,這期間結婚十幾載的妻子因無法理解他的行動,離開了他。這件事,對于他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遺憾。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遺憾的故事。
當我們站在母親的墓前,咀嚼著“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時;當空間與時間的不吻合而改變了一生的命運;當一段美麗的情緣,最終刻在心坎上的,只是惆悵的回憶;當滾滾紅塵中,尋覓到一張親切的面孔,卻又在擦身而過的瞬間消逝;當逝水年華、歲月跟著蹉跎,留下了一個個蒼白,空虛的印記……遺憾所帶來的,竟是如此悲涼、無奈。在這一瞬間,世界變得殘缺不全,我們就好像成了世界的棄兒,緣于那神秘的玄機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