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五”成就輝煌 “十一五”再展宏圖

新世紀前五年,是石嘴山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五年。五年來,石嘴山市以提前五年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總攬工作全局,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全面實施“三大工程”,加速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進程,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了快發展、大發展良好局面,預計將全面完成“十五”主要預期目標,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經濟勢力顯著增強。預計到200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2億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2%以上,比“九五”期間提高四個百分點以上,明顯高于同期全國和全區平均增速。人均GDP達到1.38萬元,比“九五”末提高近1倍。

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方向,大力調整結構,加快產業轉型,使工業出現了由速度型向質量型、效益型快速轉變的可喜局面,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提高,發展后勁和活力不斷增強?!笆濉蹦?,預計全部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8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27.8%。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制造四大傳統產業得到明顯改造提升,增加值分別比“九五”末增長158.6%、270.4%、418.1%和100%;新材料、重化工、電子元器件、煤基碳材不斷發展壯大,增加值分別比“九五”末增長388.9%、169.2%、733.3%和94.4%。優勢骨干企業迅速壯大,與“九五”末相比,年產值超500萬元的企業由76家增加到98家,增加22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發展到26家。河濱、新材料等工業園區初具規模,預計入園企業將達到516家,園區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8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線,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預計到“十五”末,農業增加值達到8.2億元,年均增長4.2%。種植業結構優化,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提升,農業產業化程度提高。農產品二次以上加工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0.5調整到“十五”末的1∶1。

項目帶動戰略深入推進。預計“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0.1億元,年均增長21.6%,投資總量和速度分別高出“九五”116.2%。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實施了石嘴山二電廠4×33萬千瓦發電機組、東方有色金屬鉭鈮鈹產業化、星日電子4億只片鉭技改、西部聚氯乙烯公司年產12萬噸PVC、恒力集團60萬噸鋼冶軋、星海湖綜合整治、天然氣輸配、垃圾無害化處理、第三中學遷建、疾病控制中心、第一人民醫院門診樓及傳染病區建設等項目,擴充建了經濟總量、改善了環境。

山水園林城市建設卓有成效。堅持“一市三城、八個中心城鎮”的城鎮化發展思路,完善服務功能,優化人居環境,有效推進了城市化進程。預計到“十五”末,城市化率達到60%,比“九五”末提高2.2個百分點。城區面積擴大,居民居住環境改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明顯提高。

地方財力不斷增強。以加快經濟發展為動力,積極培植新型財源,扶持壯大現有財源,深入挖掘潛在財源,不斷強化稅收征管,極大地促進了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預計“十五”期間,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支出高于“九五”5個百分點以上。

對外開放取得豐碩成果。大力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不斷創新經濟發展環境,全面推行了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創新經濟發展環境投訴責任追究制和領導干部聯系重大項目責任制,形成了全民招商的良好局面。預計“十五”期間,實際引進資金達到65億元以上,超過前20年的總和。對外貿易日趨活躍,“十五”期間,預計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完成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歷史性任務。健全了醫療預防保健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立了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預防保健、農村醫療衛生和中醫藥等工作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突破?;鶎游幕ㄔO取得新成績,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基層文化網絡??刂迫丝谠鲩L的社會制約環境基本形成,穩定了低生育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預計到“十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460元,年均增長近10%;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3360元,年均增長3.5%左右。堅持不懈地實施就業解困工程,多渠道分流安置下崗失業人員,五年累計有7.5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4.3%。加強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了“三條保障線”,提高了保障水平。

“十一五”時期,是石嘴山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圍繞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大力實施“產業對接、藍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和改革開放,加快城市化進程,狠抓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力爭早日把石嘴山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科教發達、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園林特色鮮明的現代化中等城市。預計“十一五”期間,全市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和西部地區平均增幅,達到12%~1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6%左右。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5‰以內。

一、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一是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以加速產業轉型為突破口,以發展循環經濟為目標,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積極引進和消化國內外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水平,重點改造提升煤炭、電力、鋼鐵及其延壓、機械制造四大傳統產業,培植壯大新材料、重化工、電子元器件、煤基碳材四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以稀有金屬、金屬鎂、碳基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鏈,以電石氣化和電石氮化為途徑的煤—電—能源重化工產業鏈,以煤(硅石)—電—鐵合金及冶金爐料為軸線的高載能產業鏈,產、加、銷一條龍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鏈四大集群產業鏈;精心打造以新材料、機械制造為主的寧夏新材料工業園區,以化工、冶金、能源為主的河濱工業園區,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左右,占GDP總量的55%以上,其中,四大傳統產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17%左右;四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到20億元。

二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以建設現代化農業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笆晃濉逼陂g,全市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6%。狠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龍頭企業的優化帶動、農產品市場銷售和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等關鍵環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以羊、菜兩大產業。到2010年,力爭實現加工肉羊100萬只、脫水菜5萬噸、乳制品5萬噸,外銷及加工馬鈴薯20萬噸、枸杞2000噸,培植出5個產值超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三是拓寬服務業發展領域,提升第三產業發展層次。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總量,拓寬領域,提升層次,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把旅游業作為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先導產業加快發展,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著力打造具有西北特色的旅游景點。加速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二、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堅持內涵提高和外延發展并舉的路子,繼續深入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逐步建立有助于石嘴山市加快發展的經濟體系。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堅持科技引進與技術創新相結合,以農業科技進步、傳統工業改造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重點,力求在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領域的開發利用及產業化方面有新的突破,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三、深入推進城鎮化,加速構建西北獨具特色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

按照“區域化布局、梯度化推進、產業化帶動、市場化運作、特色化品牌”的總體要求,以實現人口、產業、技術、資本等要素有效集聚為目標,以新區建設為龍頭,著力打造山水園林城市,加速構筑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半小時經濟圈,輻射八個中心鎮,逐步建立城鄉結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新體系,形成以點帶面、以線串點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統籌城鄉產業規劃,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資源配置,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構建產業布局合理、綜合服務功能完善、利益分配均衡的大經濟框架,努力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格局。研究制定有利于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各項政策,建立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城市管理體制,打好經營城市這張牌,籌措資金,吸引項目,加快城市發展。

四、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堅持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與社會進步相協調,大力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清潔生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努力建設低投入、高效益、少排棄、可循環的國民經濟發展體系和節約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體系建設,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努力增加城鄉就業崗位,抑制城鎮失業率上升,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著力提高勞動就業率。在城鎮逐步形成保障主體多元化、結構多層次、服務社會化的統一、規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積極探索和推行合作醫療保險,獨生子女戶、純女戶養老保險,農民工養老保險等模式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新機制。城鎮各類勞動者均逐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覆蓋率達到90%以上。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到2010年,市區布局調整和改擴建25所小學,8所初中。加快發展衛生事業,初步建立起適應小康生活和人民健康需要的衛生服務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招远市| 太原市| 太湖县| 醴陵市| 凤阳县| 临汾市| 南郑县| 柞水县| 吉木萨尔县| 尚义县| 柞水县| 吉首市| 万安县| 哈巴河县| 洛扎县| 惠安县| 准格尔旗| 炉霍县| 北宁市| 铅山县| 吕梁市| 新干县| 理塘县| 巴楚县| 克东县| 仁寿县| 伊金霍洛旗| 合山市| 高雄市| 湘西| 焦作市| 米易县| 巨鹿县| 山丹县| 苍梧县| 望谟县| 紫云| 建昌县| 凉城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