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2012):軟件篇
-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
- 2982字
- 2019-01-09 15:32:07
2012年天津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天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強力驅動下,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企業實力逐漸增強、優勢產品不斷涌現、聚集效應日益明顯,主要指標較“十五”末均有較大增幅,基本形成了以園區為載體、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新產品為特色的發展格局。
一、基本情況和特點
(一)產業規模和產業結構
天津市軟件企業逐漸成長壯大,企業總量和規模企業數量不斷擴大。2012年實現業務收入554億元,同比增長50%左右,其中軟件產品、系統集成、信息技術咨詢、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嵌入式軟件和IC設計收入分別占軟件業務收入的25%、11%、12%、14%、22%和16%。2012年新認定軟件企業41家,累計達到508家;登記軟件產品350件,累計達到1957件;受理著作權登記953件,累計達到4780件。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漸增強,騰訊數碼、軟通動力、天地偉業等25 家企業軟件收入超過5 億元。天津通過CMM/CMMI認證的企業達到12家,凱發電氣、天大求實、天地偉業、中環天儀等多家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正在積極籌措上市。
(二)系統能力
天津市共有72 家系統集成企業,數量占全國的1.7%,排第19 名。其中一、二級企業11家,三級企業38家,四級企業23家。全年產值40億元左右,占天津市生產總值比重的0.3%左右。90%以上的系統集成企業業務涵蓋了咨詢設計、集成實施、運行維護的全過程。以一、二級系統集成企業為代表的實力較強,業務領域覆蓋面大,涉及全國系統集成與信息服務業務;部分三級資質企業對所涉及的行業應用有深入研究,具備自主核心技術,在具體行業如電力、鐵路、煤炭、交通等領域有一定知名度,業務范圍走出天津,走向全國,個別企業業務已走出國門。絕大部分獲得系統集成資質的企業通過ISO 9000質量體系認證,在設計、實施和運行過程中保證了服務質量。
(三)產業聚集
按照天津市整體規劃布局和工業規劃布局,天津市積極推動有關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軟件集聚區。目前天津市軟件園總占地面積已超過8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到了600萬平方米。按照“突出特色、聚集資源、協調發展”的思路,立足各區域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空間,已經形成了以濱海新區為龍頭的軟件產業核心區,以周邊區縣軟件園為主體的軟件產業輻射區和以中心城區商務樓宇為主體的軟件產業特色區,天津市軟件產業逐步實現了定位明確、分工協作、互補配套的集約發展模式。
(四)創新能力建設
天津市軟件在數據庫、安防、行業應用、超級計算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優勢特色產品,擁有全國首個千萬億次、計算能力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以及世界排名第三的“曙光星云”超級計算機,航空器綜合訓練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錄服務系統GBase、津科電子書等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天地偉業”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神舟通用數據技術有限公司承擔了核高基重大專項課題“神通大型通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與套件研發及產業化”,研發的國產通用數據庫已在政府、電信、電力、公安、民航、國防、軍工等領域開展市場推廣,目前已上線應用600余家,銷售收入超過億元,成為了增強天津軟件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殺手锏之一。
(五)人才培養
天津市全力構筑政府引導和扶持,高校、社會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層次人才開發體系,依托各高校軟件學院,建立面向企業不同層次需求的實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2012年累計培訓超過4萬人次,同比增長30%,為產業創新提供了持續動力。天津市會同天津市軟件協會和系統集成協會共同組織了“天津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人才專場校園招聘會”等活動,為天津市軟件人才提供了溝通和就業的平臺,同時進一步加強校企溝通,多次組織高校與各區縣主管部門進行對接,向企業輸送人才,為天津市軟件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六)服務外包
天津市是國家級軟件產業出口基地城市、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和國家首批認定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2012年天津市服務外包產業實現外包執行額12.27億美元。近年來,天津市各相關部門不斷對企業進行幫扶,積極搭建企業與銀行對接平臺,促進企業出口。例如,濱海新區已推出服務外經貿企業的濱海新區貿易通平臺、出口通平臺、中小企業風險保障平臺和外經貿企業服務平臺,完善了發展政策和資金綜合促進體系、外經外貿聯動發展體系。在這些因素的促進下,天津市軟件產業對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四大傳統市場出口保持穩定。
(七)產業鏈帶動
天津市是國內物聯網產業起步較早的地區,擁有較好的科研基礎、產業基礎和應用基礎,初步形成了從感知、超算、芯片、標準制定、解決方案到系統集成等較完整的產業鏈,率先從技術研發階段進入應用驅動階段。天津服務器、路由器、存儲器已形成300萬臺的能力;光纖、光纜等網絡傳輸設備國內領先;移動終端生產能力超過2億部;電子元器件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20%,物聯網產業規模已達到1200億元。
天津市“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要實現物聯網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000億元;培育和聚集物聯網企業1000家以上。聚集國家級科研機構與研發中心20家以上,掌握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物聯網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在國際和國內發揮關鍵作用的相關標準。建設標準、檢測、認證等十大技術服務平臺,實施十大公共云平臺和十大行業云平臺工程,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打造兩大產業聚集區,形成以濱海新區和“IT三角”為核心、重點產業園區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建設一個基地:電子信息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五個產業集群:西青微電子、開發區、高新區、津南、靜海。打造六云產業鏈:云感知、云計算、云存儲、云方案、云安全、云災備。因此,天津市物聯網產業具有勢頭很強的市場預期與較大的發展空間。
(八)標準制定
2011年天津市引進了書生軟件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承擔了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版式文檔標準制定與軟件產品研發及產業化”課題攻關。作為國家863計劃支持項目,該項目完成后將使我國在版式技術產品和標準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填補國際版式技術領域在核心標準方面的空白。長期以來,我國版式技術領域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和技術產品,這個瓶頸也制約了電子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該公司承擔的這個課題結束后,將極大地推動電子文檔產業的產業化進程,并將極大地提升中國軟件產業在國際文檔領域的話語權。
二、2013年目標及重點工作
2013年,天津市繼續以壯大軟件產業規模為重心,緊緊圍繞軟件產業“十二五”規劃中的發展重點,全力推動軟件產業發展,力爭使天津市軟件產業規模同比增長35%以上。
一是繼續做好政策銜接。認真落實《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及其相關配套政策的宣傳落實工作。繼續完善激勵措施,明確政策導向,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二是繼續推動項目建設。在抓好現有重點項目建設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提升軟件產業實力;另一方面,以著名軟件企業為目標,引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助推天津市軟件產業快速發展。三是加大人才培養。通過提升天津市軟件產業的影響力,加大對高端軟件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時積極支持和引導社會培訓機構,搭建多渠道的溝通平臺,為產業創新提供持續動力。四是加強基礎工作。進一步完善天津市軟件產業統計體系,做好軟件產業運行情況的監測分析等;繼續發揮軟件行業協會和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軟件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