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第一位連任兩屆總理的讓·克雷蒂安小的時候,說話口吃,曾因疾病導致左臉局部麻痹,嘴角畸形,講話時嘴巴總是向一邊歪,而且還有一只耳朵失聰。
聽一位有名的醫學專家說,嘴里含著小石子講話可以矯正口吃,克雷蒂安就整日在嘴里含著一塊小石子練習講話,以致嘴巴和舌頭都被石子磨爛了。母親看后心疼得直流眼淚,她抱著兒子說:“克雷蒂安,不要練了,媽媽會一輩子陪著你。”克雷蒂安一邊替媽媽擦著眼淚,一邊堅強地說:“媽媽,聽說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沖破束縛它的繭之后才變成的。我一定要講好話,做一只漂亮的蝴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久的磨煉,克雷蒂安終于能夠流利地講話了。他勤奮并善良,中學畢業時他不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且還獲得了極好的人緣。
1993年10月,克雷蒂安參加全國總理大選時,他的對手大力攻擊、嘲笑他的臉部缺陷,對手曾極不道德、帶有人格侮辱地說:“你們要這樣的人來當你們的總理嗎?”然而,對手的這種惡意攻擊卻招致大部分選民的憤怒和譴責。當人們知道克雷蒂安的成長經歷后,都給予他極大的同情和尊敬。在競爭演說中,克雷蒂安誠懇地對選民說:“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一只美麗的蝴蝶。”最后他以極高的票數當選為加拿大總理,并在1997年成功地獲得連任,被加拿大人民親切地稱為“蝴蝶總理”。
人不能因為不幸的來臨而畏縮不前,輕言放棄;而應該把它當作一次機遇,抓住它,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就可以獲得不幸給予你的饋贈。
開啟寶藏之門的鑰匙就在自己的手中,輕言放棄,這些寶藏就永無見天之日。也許你現在并不如意,但永遠不能放棄的是成功的決心和斗志,更為關鍵的是你能不能正確地意識到什么是自己最擅長的,盡管因為現實的某些原因不得不在現在的位子上待著,但總要設法找到自己的寶藏,并努力去開采它。
成功人士都是不懼怕困境的,他們總是把一次次不幸當作一次次機遇。面對長期的困境,他們或默默耕耘,或搖旗吶喊。他們憑著一副熬不垮的神經,一腔無所畏懼的勇氣,振作精神,發憤苦干,以圖早日突破困境的牢籠。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全神貫注于你所期望的目標,你就一定能夠如愿以償。如果你是個缺乏耐性、不能堅持,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廢,要別人替你收拾殘局的人,你應當在行動之前細心思索,不可貿然開始工作,免得騎虎難下。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水和石比,繩和木比,硬度顯然相差太遠,然而只要你不輕言放棄,把不幸當作機遇看待,全力做好一件事,天長日久,石頭也會被水滴穿,木頭也會被繩鋸斷。人做事也是這樣,只要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比較完美,甚至做到完美無缺。
07
挫折并不保證你會得到完全綻開的成功花朵,它只提供成功的種子。飽受挫折折磨的人,必須自己努力去尋找這顆種子,并且以明確的目標給它養分并栽培它,否則它不可能開花、結果。
面對挫折,只有自強者才能戰勝困難、超越自我。而如果一味地想著等待別人來幫忙,只能落得失敗的下場。遭遇不順利的事情時,坐等他人的幫助是一種極其愚蠢的做法,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決問題,向折磨說一聲“我能行”。記?。河肋h可以依賴的人只有自己!
一個農民,只上了幾年學,家里就沒錢繼續供他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二畝薄田。在他18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佳的母親,還有癱瘓在床的祖母。
改革開放后,農田承包到戶。他把一塊水洼挖成池塘,想養魚。但村里的干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只能種莊稼,他只好又把水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看來,他是一個想發財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向親戚借了3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大雨后,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光。3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一個只靠二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可謂天文數字。他的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憂勞成疾而死。
他后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可都沒有賺到錢。
36歲的時候,他還沒有娶到媳婦。即使是離異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為他只有一間土屋,隨時有可能在一場大雨后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農村是沒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還是沒有放棄,不久他就四處借錢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個月,這輛拖拉機就載著他沖入一條河里。他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而那輛拖拉機,被人撈起來,已經支離破碎,他只能拆開它,當作廢鐵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
但是多年后他還是成了一家公司的老總,手中有一億元的資產。現在,許多人都知道他苦難的過去和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許多媒體采訪過他,許多報告文學描述過他。曾經有記者這樣采訪他—記者問:“在苦難的日子里,你憑借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縮?”
他坐在寬大豪華的老板臺后面,喝完了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問記者:“如果我松手,這只杯子會怎樣?”
記者說:“摔在地上,碎了。”
“那我們試試看?!彼f。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但并沒有破碎,而是完好無損。他說:“即使有10個人在場,他們都會認為這只杯子必碎無疑。但是,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鋼制作的?!?
是啊!這樣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氣,他也會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上蒼剝奪了他的生命……習慣抱怨生活太苦的人,是不是也能說一句這樣的豪言壯語:“我已經經歷了那么多的磨難,眼下的這一點痛又算得了什么?”
我們在埋怨自己生活多磨難的同時,不妨想想這位故事主角的人生經歷,或許還有更多多災多難的人們,與他們相比我們的困難和挫折算什么呢?向折磨說一聲“我能行”,自強起來,生命就會屹立不倒。
08
世界上最難攻破的不是那些堅固的城堡和城池,而是自己為自己編織的“心理牢籠”,要想走上成功的道路,擺脫不順的現狀,必須沖出自己編織的“心理牢籠”。
很多時候,一個人沒有獲得成功,在境況不算差的時候,依然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往往陷入了自己所編織的“心理牢籠”中不能自拔。
因此,如果你渴望成功,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自己所編織的“心理牢籠”困住。
一個人在他20多歲時被人陷害,在牢房里待了10年。后來冤案昭雪,他終于走出了監獄。出獄后,他開始了幾年如一日的反復控訴、咒罵:“我真不幸,在最年輕有為的時候竟遭受冤屈,在監獄度過本應最美好的一段時光。那樣的監獄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狹窄得連轉身都困難。唯一的細小窗口里幾乎看不到陽光,冬天寒冷難忍;夏天蚊蟲叮咬……真不明白,上帝為什么不懲罰那個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將他千刀萬剮,也難以解我心頭之恨?。 ?
75歲那年,在貧病交加中,他終于臥床不起。彌留之際,牧師來到他的床邊:“可憐的孩子,去天堂之前,懺悔你在人世間的一切罪惡吧……”
牧師的話音剛落,病床上的他聲嘶力竭地叫喊起來:“我沒有什么需要懺悔,我需要的是詛咒,詛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運的人……”
牧師問:“您因受冤屈在監獄待了多少年?離開監獄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惡狠狠地將數字告訴了牧師。
牧師長嘆了一口氣:“可憐的人,您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對您的不幸,我真的感到萬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區區10年,而當你走出監牢本應獲取永久自由的時候,您卻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詛咒囚禁了自己整整50年!”
一位公司職員,一天覺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圖書館借了本醫學手冊,看該怎樣治自己的病。他一口氣讀完了該讀的內容,然后又繼續讀下去。當他讀完介紹霍亂的內容時,方才明白,自己患霍亂已經幾個月了。他被嚇住了,呆呆地坐了好幾分鐘。
后來,他想知道自己還患有什么病,就依次讀完了整本醫學手冊。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蓋積水癥外,自己一身什么病都有!
他非常緊張,在屋子里來回踱步。他認為:“醫學院的學生們,用不著去醫院實習了,我這個人就是一個各種病例都齊備的醫院,他們只要對我進行診斷治療,然后就可以得到畢業證書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于是,他搞了一次自我診斷:先動手找脈搏,開初連脈搏也沒有了!后來才突然發現,一分鐘跳140次!接著,又去找自己的心臟,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感到萬分恐懼,最后他認為,心臟總會在它應在的地方,只不過自己沒找到罷了……他往圖書館走時,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而當他走出圖書館時,卻被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所監禁,完全變成了一個全身都有病的老頭。
他決心去找自己的醫生。一進醫生家門,他就說:“親愛的朋友!我不給你講我有哪些病,只說一下沒有什么病,我的命不會長了!我只是沒有害膝蓋積水癥?!?
醫生給他做了診斷,坐在桌邊,在紙上寫了些字就遞給了他。他顧不上看處方,就塞進口袋,立刻去取藥。趕到藥店,他匆匆把處方遞給藥劑師,藥劑師看了一眼,就退給他說:“這是藥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飯店?!?
他很驚奇地望了藥劑師一眼,拿回處方一看,原來上面寫的是: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六小時一次。十英里路程,每天早上一次。他照這樣做了,一直健康地活到現在。
這位職員幸虧治療及時,否則一定會被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所囚禁,最后非得病不可。
現實生活里,有不少人喜歡用自己不懂的事情塞滿自己的腦袋,把一些不相干的事與自己聯系在一起,造成了心理障礙。殊不知,不懂的事,就是不理解,不理解的東西是自己無法占有的。如果盲目地相信某些毫無根據的感覺,使自己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最后被囚禁的就是自己。
人的心理牢籠千奇百怪、五花八門,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所謂的“心理牢籠”都是人自己營造的。別人對自己不好,就充滿仇恨、詛咒;自己做錯了一點事情,就老是責備自己的過失;有些人總是嘮叨自己的坎坷往事和不平待遇,有些人念念不忘生活和疾病所帶來的疾苦……時間一長,個人就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囚禁在“心獄”之中,就像故事中那個可憐的人那樣,至死都沒有覺悟,哪還有時間去追求成功呢?
一個渴望有所成就的人,必須走出自己的“心獄”。
四、直面壓力,激發你的潛能
01
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走出被折磨的困境?是反擊那些折磨你的人,還是反過來更好地充實自己?顯然,充實自己是一種更好也更有效的策略。
曾經有人這樣說,我們出生時之所以哇哇大哭,是因為我們預知到生命必然充滿痛苦。
人生是充滿了痛苦,那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努力使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不再悲傷呢?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充實自己、戰勝苦難,使生命取得它應有的輝煌。
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心靈去體驗,無論痛苦有多難忍受,你都不要放棄,正因為這些苦難,我們才更堅強、更勇敢。多充實自己,人生就會多一分精彩。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剛開始拓展事業的時候,經常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舉辦一些成人教育班和座談會。
某次的活動里,來了一位紐約《太陽報》的記者,他后來在報道中毫不留情地攻擊卡耐基和他所熱愛的工作。
這對年輕氣盛的卡耐基來說,不只是一桶潑在頭上的冷水,簡直是一桶惡臭難當的餿水。
卡耐基看了報紙,越想越惱火。這些文字侮辱了他的人格、他的理想,以及他全心全意專注的事業,根本就是這個記者在刻意歪曲事實。
氣急敗壞之下,卡耐基馬上打電話給《太陽報》執行委員會主席,要求刊登一篇聲明,以澄清事實。
是可忍,孰不可忍?卡耐基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讓犯錯的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幾年之后,卡耐基的事業規模越來越龐大,他不禁為自己當時的幼稚行為感到慚愧。
因為,他直到這時才體會到,當時氣沖沖地發表自己的文章,想要借此昭告天下、澄清事實,但是實際上,看那份報紙的人也許當中只有十分之一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那篇文章的人里面可能有二分之一會把它當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真正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二分之一會在幾個禮拜之后,把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如此一來,刊登這篇文章有什么作用呢?
經過一番思考,卡耐基的處世態度更為成熟,他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在你的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做你應該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傘收起來,免得任意批評你的雨水順著脖子向背后流下去,當你不停地充實自己,那些攻擊你的人就會不攻自破了。
面對別人的批評指教,你可以回敬同樣的“禮數”,這也許會使你的怨氣得以宣泄,但是卻不會讓你有更好的名聲。因為,當你反擊對手,為自己平反時,你還是同一個你,根本沒有一點進步:喜歡你的人依然喜歡你,不接受你的人還是不接受你。
這就像生氣地把一塊大石頭丟進海水里,只會有一瞬間的水花,轉眼卻又風平浪靜。
多充實自己,你就會像一座山一樣,慢慢高過所有的山,甚至高過空中的白云,這時,對別人的折磨,你也許只會有感激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