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設備
- 吳曉主編
- 1997字
- 2018-12-28 22:07:19
總序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涌向大城市并向周邊輻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人口迅速增長,我國市區常住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達40多個,超過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4個。目前,我國城鎮人口比例已經達到45%左右,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長,帶來了城市交通需求的高速增長。為解決大中城市交通緊張問題,我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把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列入城市發展計劃。截至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南京、重慶、武漢、大連、長春10個城市已經開通運營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已近1000 千米,加上正在建設的沈陽、成都、杭州、西安、蘇州等城市在建線路總長也超過1200多千米。此外,還有青島、寧波、鄭州、廈門、東莞、昆明、長沙、烏魯木齊、南寧、濟南、蘭州、太原、福州、廈門、合肥、無錫、貴陽、煙臺、石家莊、溫州等諸多城市都在進行軌道交通規劃或建設工作。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正在進入快速有序的發展階段。預計在2015年前后,我國將建設79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長達2260 千米,到2020 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規模有望突破3000千米。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各類城市軌道交通人才需求量急劇增加,從城市軌道交通的專業人才用工需求看,城市軌道交通每公里需要50~60 人。對于這個技術密集型行業來說,各城市的軌道交通都需要大批應用性人才,才能保證正常的運營和管理。因此,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具有廣闊的人才需求空間。
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給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帶來良好契機,為適應城市軌道交通人才培養需求,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建設,2010年5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職業教育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教學研討會”,成立了“職業教育城市軌道交通專業項目式教材”編審委員會,確定了“職業教育城市軌道交通專業項目式教材”編寫方案。根據專業教學研討會議精神,經過主編、參編老師的共同努力,“職業教育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教材”終于與大家見面了。本套教材基本涵蓋了“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的主要課程和內容,滿足了專業建設與教學需要;為適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材力求體現當代職業教育新理念、新思路;為緊跟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盡量使教材保持一定的知識與技術領先。本套教材編寫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職業生涯為背景,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崗位能力為依據,以工作情境為支撐,以工作過程為基礎。教材體系結構力求從學科結構向職業工種技能結構轉變;教材內容組織力求根據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學生今后從事職業工作崗位要求及標準出發,突出典型崗位的工作過程,滿足職業標準要求,貫穿主要規章和作業標準。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教材體例符合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方向
教材內容選擇以《國家職業標準》規定的崗位(群)需求和職業能力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實踐技能為依托,以工作情景為支撐,以案例呈現為特點,以拓展知識為延伸,充分考慮城市軌道交通典型崗位的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特點和教學過程特點的有機結合,體現教材的職業性特點。
2)教材內容凸顯城市軌道交通專業領域主流應用技術和關鍵技能
教材內容凸顯城市軌道運營、行車組織、客運組織、機車車輛等設備運用與檢修及作業組織方法等主體工種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包括車站站長、行車調度、車輛維修、客運服務等典型崗位的主流應用技術和關鍵技能。
3)教材內容涵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和專業發展的“四新”內容
教材內容組織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反映行業與專業最新知識、工藝、裝備和技術。教材編寫從現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出發,體現城市軌道交通前沿的創新成果和經驗。
4)教材注重實踐性,重視案例和實際動手場景的呈現
教材組織通俗實用,融入和結合了軌道交通專業骨干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會,合理地取舍和反映城市軌道交通的基本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具體模擬訓練和情景實操,使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從而可以縮短學生到企業后的上崗時間。
本套教材不僅適用于職業教育各層次教學,也適用于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相關人員在職進修提高和培訓教學用書。
本套教材由浙江師范大學交通運輸系吳曉主任擔任主編,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趙嵐、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張瑩擔任副主編。吳曉負責本系列教材編寫工作的整體策劃與體例結構設計。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專家、電子工業出版社等領導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在本套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們參考了大量的書籍、文獻、論文等,也引用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資料,編者已盡可能地在參考文獻中詳細列出,謹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可能我們因為疏忽,有些資料引用了而沒有指出資料出處,若有此類情況發生,深表歉意!由于城市軌道交通正處于快速發展期,資料收集很難達到齊全和最新,再加上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敬請大家見諒,也懇請讀者在閱讀后及時批評指正,我們將十分感謝。
吳曉
2011年6月于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