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與調整
-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
- 2942字
- 2018-12-28 22:33:11
序
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的時期,2010年的信息化發展報告確定了以轉型與調整為主題,力圖從應對危機和危機后復蘇增長過程中,實證性闡述信息化的作用和表現。
2009年是我國通信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年初我國3G牌照發放,帶動了新一輪通信業投資增長和發展轉型,一系列新業務萌生并發展,為應用深化和擴展提供了新的平臺。互聯網用戶達到3.84億,電話用戶超過10.7億戶。2009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產出和出口出現了負增長,大量企業經營困難,一些企業停產倒閉,增長率大幅下滑。2009年4月,國務院及時頒發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相繼制定了出口退稅、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半導體照明產品財政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呈現企穩向好態勢,出口在年底恢復快速增長。圍繞應對金融危機和發展轉型,許多企業認識到信息化對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大了信息技術的投入,一些企業提出了從企業信息化向信息化企業轉變,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出新步伐。在國家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的政策下,電子政務邁上新臺階,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科研教育、家居生活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新典型、新經驗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回溯危機成因和推動發展轉型時,信息再次成為一個焦點: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完整、不及時、不準確使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兩只手”同時失靈,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重要原因;寬帶網絡、物聯網、智慧地球、基礎設施智能化成為危機后轉型的重要方向。這樣做,是否抓住了歷史演進的本質?推進發展轉型,應該從歷史演進的生產力體系和方向看這次危機所展示的文明演進本質。如果重溫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學者奧汀格關于材料、能源、信息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三種基本資源的論斷,重讀世界著名的工商業史大家錢德勒編的《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A Nation Transformed by Information, How Information Has Shaped United States from Colonial to the Present)》,對理解信息化在發展轉型中的作用,無疑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錢德勒編的這本書,講述了美國從殖民地時代發展到今天,信息基礎設施的演變和信息資源的利用在國家發展和轉型中的作用,因此譯為《信息促使國家發展轉型,信息決定著美國從殖民地時代走到今天的過程》,可能更符合本意。書中的一幅畫深深地震撼了我。1872年,美國畫家約翰·蓋斯特的作品《美國的進步》展現了美國在從殖民地國家推進工業革命100多年取得的巨大進步,而其精辟之處在于盤旋在西進洪流上空的女人,她的右手拿著一本書,左手牽著一根電報線,象征著信息迅速傳遍大地,揭示了在美國工業革命進程中信息和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第85頁)。
分析18世紀中期到21世紀初250年發展歷程,美國之所以替代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錢德勒通過這本書試圖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比其競爭對手更重視信息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作用。實際上,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在信息和信息基礎設施方面的相對優勢遠遠超出產業、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從珍妮紡紗機、蒸汽機、電機、機床到鐵路、公路、遠洋運輸等主要的工業革命成果和工業社會基礎設施,都是英國或歐洲發明、實用,領先于美國,英國為保持其技術領先地位,在工業革命早期嚴格限制技術工人、技術和機器流出英國。而美國到18世紀末主要的工業品還依靠英國供應。同其他國家一樣,美國工業革命也是從棉紡工業開始,而第一家棉紡廠就是來自英國具有技術知識又有管理經驗的移民斯萊特建立的。但是,在信息領域,美國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先見之明。在工業革命一開始,“美國人對信息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美國人“期望建立一個開放的信息系統,其主導原則是信息資源的豐富與競爭,而不是稀缺與壟斷”(《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第54頁)。
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則,美國從建國開始,就著力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在工業革命的早期,郵政系統在美國的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到1828年,美國共有7500個郵局,平均10萬居民擁有74個郵局,而同期英國每10萬人只有17個,法國10萬人才有4個,如果考慮美國遠比英法廣袤的國土,更應該驚嘆這一成就背后的決心和毅力。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美國只有在郵政網絡這個方面是追趕并快速超越的,而在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互聯網這一系列改變人類信息獲取、交流和利用的歷史事件中,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既是發明者,又是發展利用最快,普及最廣的國家。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19世紀初開始,就特別重視信息和信息技術在企業和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隨著鐵路、公路和制造業的發展,企業規模和經營范圍日益擴大,企業的管理需要更加清晰的流程和更加系統、及時、準確的信息。以泰羅制為代表的系統化管理思想其背后的生產力表征就是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設備:用于記錄的制表機、打字機、穿孔機、出勤記錄卡,用于計算的加法器、計算器、會計制表機、薄記機、防篡改支票打印機,用于存儲的立式文件柜。1900年,打印機的銷售達到15萬臺,會計制表機成為人口普查、大型企業的必備工具,打印機鍵盤、制表機成為計算機的原型,穿孔卡片成為早期計算機的輸出入設備。這些技術和應用,對提高美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對大規模生產和全國及跨國交易服務的有效管理起到了關鍵作用,也使美國成為計算機應用發祥地,成為信息革命的領跑者。
我們還應該看到,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對信息的渴望和利用的需求,對教育和科技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信息和信息技術為美國教育和科技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國300年間,從殖民地國家成為工業時代的超級大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地緣條件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精神等天然稟賦,更重要的是預見到并全力抓住了信息這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建設并不斷發展完善了信息基礎設施這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推進器。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發生時,美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教育水平、科研能力、基礎設施條件、產業規模和水平遠不如英國和其他幾個歐洲大國,但在信息資源利用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超越了歐洲競爭者,并以此為基礎,發揮了自然資源、地緣條件、人口構成等比較優勢,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成功實現彎道超車,在世界歷史中創造了“美國世紀”,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美國是最大的贏家。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指出:“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逐步到來,有別于以往工業革命的新型人類文明形態正在形成過程中。”世界正在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演進,中國正在努力實現華夏復興的偉大理想,信息化是這次文明演進的帶動力量,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作用和意義遠超出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的時代。2010年信息化發展報告正是于這樣的歷史關頭,選擇了轉型與調整這個主題,從工業、農業、服務業各個領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全方位,從信息技術、產業、網絡、應用、安全各個視野記錄了過去一年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調整的積極進展。
我希望這一實證式的記錄,對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加大推動信息化的力度,主動有效地向信息社會轉型,起到積極的作用。
是以為序。

2010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