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生命周期法的工作流程

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也稱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結構化生命周期法,其依據是軟件生命周期的概念,給信息系統的開發定義一個過程,對整個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規定它的任務、工作流程、管理目標及要編制的文檔等,下一階段的工作在上一階段文檔的基礎上進行,使開發易于管理和控制,形成一個可操作的規范。

生命周期法采用的是系統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遵循用戶至上的原則,自頂向下地整體性分析與設計和自底向上逐步實施的系統開發過程。它先把信息系統的開發工作從初始到結束劃分為若干階段,再嚴格規定每個階段的任務和工作步驟,同時提供便于理解和交流的開發工具方法。

學術界對于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不盡一致,表2-1給出了幾種比較典型的劃分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生命周期的一般模式劃分方法,即將生命周期劃分為5個階段。

表2-1 生命周期法的幾種階段的劃分模式

2.2.1 信息系統規劃

信息系統規劃(ISP,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是信息系統實踐中的重要問題之一。信息系統的建設往往投資大、耗時長,規劃不好不僅對自身造成損失,由此引起企業運行不好的間接損失就更為巨大。

信息系統規劃具有以下4個特點。

(1)信息系統規劃是面向全局、長遠的關鍵性的問題,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結構化程度較低。

(2)信息系統規劃是一個管理決策過程,高層管理者是工作的主體。

(3)信息系統規劃要有概括性,宜粗不宜細。要為后續各階段的工作提供指導,為系統的發展制定一個科學而又合理的目標和達到該目標的可行途徑,而不是代替后續階段工作。

(4)信息系統規劃是企業總體規劃的一部分,要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F代企業面臨市場化、國際化的環境,競爭性越來越強,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不斷調整和改革,對信息系統的適應性要求也越來越高。

1.信息系統戰略規劃

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是企業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的信息系統可以為企業制定或調整企業戰略規劃提供各種必要的信息支持。因此,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應當與企業戰略規劃有機地配合,與企業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

1)信息系統戰略規劃內容

系統規劃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企業的總體目標到各職能部門的目標;從企業的政策和計劃到企業信息部門的活動與發展等。一個信息系統的規劃,既包括對系統目標、策略和約束條件的分析,也包括應用系統的性能指標、功能結構、信息系統的組織、人員、管理和運行的分析,還包括信息系統的效益分析和計劃的實施等。

(1)信息系統的總目標、發展戰略和總體結構。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和內外約束條件,確定信息系統的總目標和總體結構。信息系統的總目標規定信息系統的發展方向,發展戰略提出衡量完成具體任務的標準,總體結構提供系統開發的框架。

(2)了解當前信息系統的狀況。對企業現有信息系統的狀況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包括硬件系統、軟件系統、人員結構、開發項目的進展及應用系統的情況等。

(3)對影響計劃的信息技術發展的預測。在規劃中,要考慮信息技術發展對信息系統的影響,對環境的更新、軟件的可用性、方法論的變化要進行預測。

(4)短期計劃安排。短期計劃一般指1~2年的具體工作安排,包括硬件設備的購置,項目開發,軟件實施與維護的時間安排,人力、資金的需求計劃等。

2)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

自20 世紀60 年代起,隨著信息系統在組織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許多學者開始了對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的探索與研究,出現了很多用于信息系統戰略規劃的方法,主要有業務系統規劃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關鍵成功因素法(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信息工程法(IE,Information Engineering)、戰略系統規劃法(SSP,Strategy System Planning)、價值鏈分析法(VCA,Value Chain Analysis)、戰略一致性模型(SAM,Strategy Alignment Model)等。

2.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是指在當前環境下,企業建設信息系統是否有必要,是否具備必要的條件,值不值得,是必要性、可能性和有益性的結合。信息系統的建設是一項投資大、周期長、牽涉面廣的復雜工程,在正式投入力量之前必須進行可行性分析,以保證各類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項目的順利進行??尚行苑治鰪募夹g、經濟、管理3個層面來評價和論證建設信息系統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益性。

1)技術可行性

根據現有的技術基礎、技術條件、技術資源和技術發展趨勢來分析建設新系統的可行性。主要從軟/硬件條件和人員條件兩個方面來分析實現新系統的可能性。硬件包括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網絡通信設備等,軟件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系統開發平臺和網絡軟件等系統軟件及用戶專用的應用軟件。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硬件和系統軟件都是直接從市場采購,對硬件和系統軟件的評價就是對市場提供的商品化的硬件和系統軟件的功能、性能、價格、特點等進行評價,選擇在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兼容性、擴充性、性價比等方面適合用戶要求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產品來構筑信息系統應用平臺。應用軟件方面,如果采用購買商品化專業軟件方式,則需考查該類軟件的功能、在同行業企業的應用等內容。信息系統的開發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信息系統的運行與維護也需要一批不同知識結構的技術人員,從各類技術人員的數量、水平和來源等方面進行評價。

2)經濟可行性

經濟可行性是從經濟的角度評價建設一個新的信息系統的可行性,要估算項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項目經濟上是否合理,一般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來判斷。估算建設新系統的總費用與可能取得的效益,然后進行比較與權衡。

總費用包括初始成本、日常運行與維護費用。

初始成本主要包括:

(1)各種軟、硬件及輔助設備的購置、運輸、安裝和調試費用。

(2)機房及附屬設施的建設或改造費用。

(3)系統應用軟件的開發或購置費用。

(4)其他費用,如人員培訓費用、外出調研費用等。

日常運行與維護費用包括:

(1)人員費用。

(2)易耗品支出。

(3)通信和動力費用。

(4)其他費用,如軟件更新費用、意外故障處理費用等。

系統的經濟效益包括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直接經濟效益為因使用新系統而增加的收入加上因此節省的支出,如節省多少人員、降低多少庫存、提高資金周轉效率等,這些效益可以用貨幣直接度量。但信息系統的效益大部分是難以用貨幣形式表示出來的社會效益,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來分析。

(1)提供了哪些以前不能提供的統計報表與分析報告。

(2)提供比以前準確、及時的信息。

(3)信息的質量方面有哪些提高。

(4)為領導決策提供了哪些支持。

(5)對企業與有工作聯系的外部實體的關系有哪些改善。

3)管理可行性

管理可行性是指新信息系統能否在企業實現,在當前情況下能否很好地運行,即組織內外是否具備接受和使用新系統的條件。諸如企業現有的工作基礎和已具備的條件,新系統的建立需要在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上做哪些改革和調整,這些變動會受到哪些方面的阻力及能否克服,等等。

2.2.2 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是應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對已選定的對象與開發范圍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際調查和科學分析。系統分析的目的是弄清楚新系統要做什么,建立新系統的邏輯模型,它不涉及具體的物理實現。

1.系統分析的任務

系統分析階段的基本任務包括以下內容。

1)分析用戶需求

用戶需求指的是用戶希望新系統應具備的功能和特性。它主要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與保密要求、時間進度要求等。

2)詳細調查

詳細調查當前系統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數據處理流程,選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對它們進行描述。這是系統分析階段最基本的任務。

3)建立新系統的邏輯模型

在前述工作的基礎上提出新系統的邏輯模型。邏輯模型確定了新系統“做什么”這個關鍵性問題。邏輯模型用一組圖表進行描述。

4)編寫系統分析報告

系統分析報告也叫系統分析說明書。系統分析說明書通過審核以后,將成為下一步系統設計的依據和將來驗收系統的依據。

在整個系統的開發中,系統分析人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系統分析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決定了系統的成敗。他們與組織的各類人員打交道,是用戶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橋梁和“翻譯”。因此,系統分析人員不但應掌握堅實的信息系統知識,還必須具備必要的管理科學知識。系統分析人員還必須考慮系統的軟/硬件平臺、數據采集、安全性要求等方面。

2.系統分析工作的步驟

1)現行系統的調查與分析

對現行系統進行詳細的業務調查,了解和分析各項需求,畫出系統的業務流程圖,然后對業務流程圖進行分析,抽取出信息處理流程,畫出數據流程圖。

2)數據分析

對數據流程圖中所設計的數據類進行分析與處理,建立系統的數據字典。

3)提出新系統邏輯結構

4)編寫系統分析報告

2.2.3 系統設計

系統分析階段要回答的中心問題是系統“做什么”,即明確系統的功能組成,這一階段建立了系統的邏輯模型。系統設計階段要回答的中心問題是“怎么做”,即如何實現系統分析報告確定的系統功能。在這個階段,要在系統分析報告的基礎上,根據實際的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和管理條件,確定系統的物理模型。

1.系統設計的任務

系統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如下。

1)系統總體結構設計

進行系統總體結構模塊化設計,給出系統的總體結構模塊圖。

2)代碼設計

進行代碼設計規則、編碼設計和代碼維護設計。

3)輸入/輸出設計

進行輸入設計和輸出設計。

4)數據存儲設計

完成數據庫設計和數據的安全保密設計等。

5)網絡設計

完成設備配置、通信網絡的選擇、網絡協議的選擇和網絡拓撲結構的設計等。

6)安全設計

完成系統安全措施的制定及安全技術的設計。

7)編寫系統設計報告

2.系統設計工作的步驟

系統設計包括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兩大步驟。首先進行總體設計,總體設計的工作步驟如下。

(1)劃分系統功能模塊。

(2)設計功能模塊間的接口。

(3)畫出系統總體結構模塊圖。

詳細設計的工作步驟如下。

(1)編碼設計。

(2)數據庫設計。

(3)輸入/輸出設計。

(4)網絡設計。

(5)模塊處理過程設計。

(6)安全設計。

(7)編寫系統設計報告。

2.2.4 系統實施

系統實施是信息系統開發的最后一個階段。這一階段要把物理模型轉換為可實際運行的物理系統,交付用戶使用。

系統設計報告是信息系統實施的依據和出發點,其中詳細規定了系統的結構,規定了各功能模塊的功能、處理流程、輸入和輸出,規定了數據庫的物理結構等。

這個階段的任務包括以下5個方面。

1)硬件系統的準備

硬件包括計算機主機、輸入/輸出設備、存儲設備、輔助設備和網絡設備等。根據系統設備選型方案進行新系統所需設備的購置、安裝和調試。

2)軟件系統的準備

軟件包括系統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及一些應用程序。系統軟件和數據庫管理軟件一般直接從市場購買,采用不同的開發方式,應用程序的編寫工作量有很大的差異。完全開發則需要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購買商品化應用軟件開發量則相對很小。

3)網絡實施

現代信息系統都是基于網絡平臺的。網絡實施的主要任務有網絡系統所需設備和管理軟件的購置、網絡布線、設備的安裝及調試和人員培訓等。

4)人員培訓

人員培訓工作實際上貫穿于整個開發過程,這一階段的人員培訓主要針對系統用戶,使他們適應和逐步熟悉新系統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

5)數據準備

信息系統運行所必需的基礎數據的整理和錄入。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基礎數據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對新系統的正確運行和推廣至關重要。

2.2.5 系統運行與維護

在系統實現并交付用戶使用之后,就進入了系統的運行與維護階段。系統運行指信息系統業務過程和應用程序逐日、持續的運行,直至系統生命周期結束,被新的信息系統所代替。與系統運行密切相關的是系統的維護,信息系統不同于其他產品,它在運行過程中有大量的維護工作,以保證系統的正常而可靠地運行,并能使系統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充分發揮其作用。

維護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程序的維護

在系統運行過程中,一方面,用戶必然會遇到測試中沒有發現的程序錯誤,這時需要及時更正過來,另一方面,隨著用戶對系統的熟悉,用戶會提出增加新的業務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要求,維護人員要重新分析新的需求,做出相應的修改。

2)數據的維護

業務處理發生了變化,引起對數據結構和內容的變化,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改。

3)設備的維護

對各類設備的日常維護與管理,出現故障時由專人進行修理。

4)系統恢復

用戶的誤操作、軟/硬件系統的錯誤都可能引起系統的癱瘓和數據丟失。此時需要維護人員幫助用戶恢復系統的文件和數據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镇宁| 咸宁市| 收藏| 格尔木市| 楚雄市| 达尔| 织金县| 新乡市| 永安市| 治多县| 金门县| 云龙县| 分宜县| 特克斯县| 临桂县| 巴林右旗| 广东省| 乡城县| 黄山市| 嵩明县| 双辽市| 婺源县| 白山市| 靖州| 彭泽县| 井冈山市| 金门县| 广灵县| 印江| 马龙县| 永福县| 惠安县| 壶关县| 洛川县| 开江县| 北碚区| 云霄县| 娄底市| 婺源县|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