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PLC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結構

可編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是一種重要工業控制計算機,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本節將主要介紹可編程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和結構,并在此基礎上介紹PLC的程序執行過程等內容。

1.PLC的歷史

可編程控制器是工業控制領域中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產物。眾所周知,工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大量順序控制和安全互鎖邏輯控制,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這些功能是通過氣動或電氣控制系統實現的,相應的控制系統主要由繼電器和計數器等構成。這種系統的主要缺點是體積大,接線復雜和可靠性差,特別是系統適應性差,不易維護和更改。上述缺點不但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嚴重制約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提出要設計一種新的系統來代替繼電器系統,并于1968年向社會公開招標,同時給出了10條招標指標,即“通用十條”:

(1)編程方便,可現場修改和調試程序;

(2)維護方便,采用模塊化結構;

(3)可靠性高于繼電器控制系統;

(4)體積小于繼電器控制裝置;

(5)數據可直接送入管理計算機;

(6)成本可與繼電器控制系統競爭;

(7)輸入可以是115V交流電;

(8)輸出為交流115V,輸出電流可達2A以上,能直接驅動電磁閥;

(9)擴展時,原系統只需作很小改動;

(10)用戶程序存儲器容量至少能擴展到4KB。

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根據上述要求研制成功了PDP-14控制器,并在汽車自動裝配線上成功使用。這種控制器主要用于順序控制,并僅能進行邏輯運算,因此被稱做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雖然早期的PLC只有簡易的邏輯開/關功能,但是這種控制裝置以集成電路和電子技術為基礎,實現了電氣控制的程序化,與繼電器控制系統相比使用方便,體積小,易于維護和修改。

2.PLC的定義

隨著集成電路、計算機技術和電氣控制技術的發展,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逐漸發展成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新型工業控制設備,是計算機家族中的一員。鑒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功能越來越豐富(如具備高速通信網絡和以梯形圖方式編程等),早已不限于進行邏輯控制,美國電器制造商協會(NEMA)經過 4 年的調查,于1980 年把它正式命名為可編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但是為了與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PC)相區別,仍將可編程控制器簡稱為PLC。

PLC自誕生起就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分別于1982年11月、1985年1月和1987年2月頒布了可編程控制器標準的草案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并在草案第三稿中將可編程控制器定義為:“可編程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采用了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過數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PLC及其有關外部設備,都應按易于與工業系統連成一個整體,易于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作為一種應用于工業環境下的計算機,該定義強調了PLC應具有抗干擾性強,適應性好和應用范圍廣泛的特點,這正是工業控制計算機區別于一般微型計算機的重要特征。

目前,PLC因其具有通用性強,使用方便,適應面廣,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編程簡單等特點,已成為工業控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控制裝置,具有廣闊的市場。

3.PLC的基本結構

作為計算機家族中的一員,PLC的基本結構與一般的微型計算機系統類似,主要由中央處理器(CPU)、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組成,另外具有電源、A/D和D/A等模塊,其基本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 PLC的基本結構

1)CPU與所有微型計算機系統(如通用計算機系統和單片微型計算機系統)相同, CPU是PLC的核心部件,主要包含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刂破骺刂艭PU工作,由CPU讀取指令、解釋指令及執行指令。運算器用于進行算術、邏輯等運算,其工作由控制器控制完成。另外,CPU內部還有一些寄存器參與運算,并存儲運算的中間結果。CPU可以是通用微處理器(如8086、80286和80386等)和單片機(如8051和M6800)等。

CPU按位數可分為8位、16位和32位,通常小型PLC采用價格較低,通用性較好的8位和16位CPU,中型PLC通常采用集成度高,運算速度快,可靠性更高的16位和32位CPU,而大型PLC多采用靈活性強,速度快的高速CPU。另外,小型PLC多采用單CPU,而大型PLC多采用雙CPU甚至多CPU系統,在多個CPU中往往有一個是位處理器,其他是字處理器,而位處理器的使用進一步提高了PLC的實時性。

2)存儲器 存儲器用于存放程序和數據。

按照讀/寫功能,存儲器可分為兩種:一是隨機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可讀可寫;二是只讀存儲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能讀不能寫。

按照存儲功能,PLC存儲空間可劃分為:系統程序存儲區、系統RAM存儲區和用戶程序存儲區。

(1)系統程序存儲區:存放系統程序即所謂的系統軟件(相當于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是由PLC制造廠家編寫的與PLC硬件有關的程序,和硬件一起決定了PLC的性能。它主要完成系統診斷,命令解釋,提供PLC運行平臺等功能,通常固化到ROM中,用戶不能訪問和修改。

(2)系統RAM存儲區:存放I/O映像區及各類軟設備,如邏輯線圈、數據寄存器、計時器、計數器、變址寄存器、累加器等。

(3)用戶程序存儲區:存放用戶編制的程序,不同類型的PLC,其存儲容量各不相同。

3)I/O模塊 I/O模塊又稱I/O單元,負責實現I/O信號的擴展,這些數據可以由被控對象通過I/O模塊傳送給PLC,也可由PLC通過I/O模塊傳送給被控對象。在數據傳輸過程中, I/O模塊的作用是實現PLC與外部輸入和輸出設備間不同信號間的電平轉換。

4)其他功能模塊

(1)A/D、D/A模塊:A/D模塊主要用于將電壓、電流、濕度和溫度等模擬信號轉換成PLC能夠處理的數字量。D/A模塊與A/D模塊的作用相反,其作用是把PLC內部的數字量轉換成電壓、電流等模擬信號以控制外部設備,如變頻器和溫度控制器等。

(2)電源模塊:為PLC的各個模塊提供工作電源。電源模塊的一般輸入為AC 220V(有的AC 220V與AC 110V均可以),部分電源模塊輸入為寬電壓范圍(AC 86~240V),輸出電源電壓可以是交流的,也可以是直流的。

(3)通信模塊:主要通過通信網絡實現PLC之間、PLC與個人計算機間及與其他設備間的信息交換。通信模塊實現PLC與各種控制總線或工業以太網的通信,如西門子S7-200CN PLC的CP243-1、CP243-1IT CP241等。通信模塊使得PLC與其他計算機系統和被控對象之間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使分散集中的遠程控制和信息交換成為可能。

5)PLC的外部設備

(1)編程器,是用戶進行PLC程序設計和系統監控的必備設備,可以對PLC在線編程和修改程序。

(2)存儲設備,用于永久性地存儲用戶資料,PLC應用中一般為專用的存儲卡。

(3)I/O設備,用于接收輸入信號和發送輸出信號,如打印機和鍵盤等。

4.PLC程序的存儲和執行過程

作為一種用于工業控制的計算機,PLC與通用的個人計算機有所不同,這主要表現在程序存儲方式和程序執行過程兩方面。

1)程序存儲方式通用個人計算機的內部存儲器里只存放少量系統程序,用于系統自檢和從外部存儲器(如硬盤等)將操作系統(如DOS、Windows和Linux等)程序加載到內部存儲器,然后由操作系統進行用戶應用程序的管理。而 PLC的用戶應用程序可以預先存放在內部存儲器上,CPU上電復位后,先由操作系統啟動PLC,然后PLC進入運行模式并運行用戶應用程序。這種程序存儲方式的特點是,斷電后 PLC的操作系統程序、用戶應用程序和一些數據還保存在內部存儲器(是非易失存儲器)中,一旦恢復供電PLC就可以重新運行程序。

2)程序執行過程 一般的微型計算機程序在執行時,CPU根據當前程序指針的內容取出指令并執行指令,然后再取出下一條指令并執行,如此循環下去,直到遇到程序結束指令時才停止執行。而PLC采用循環掃描的方式工作,遇到程序結束指令后程序會自動重復執行,其典型的循環掃描周期如圖1-2所示??梢奝LC在一次上電初始化后,就會重復進行順序掃描循環,這種循環由操作系統控制完成,是PLC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基礎。該循環掃描過程包含以下主要步驟。

圖1-2 典型的PLC循環掃描周期

(1)上電初始化:對堆棧指針、工作單元和編程接口進行初始化,并進行PLC工作狀態的選擇(主要是設置編程狀態和運行狀態),這部分工作由操作系統完成,并且只進行一次。

(2)循環掃描:這部分由系統程序掃描和用戶程序掃描兩部分構成,并在PLC運行狀態下不斷重復執行。

系統程序掃描階段(CPU自診斷階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 檢查PLC硬件狀態是否正常。

? 檢查用戶程序是否存在語法錯誤。

? 對監控定時器進行定期復位,監控定時器又稱“看門狗”(Watch Dog Timer,WDT),是用于檢測程序是否跑飛和是否進入死循環的一種方法。

?與其他PLC和計算機等網絡上的其他設備進行通信。

用戶程序掃描階段由輸入掃描、用戶程序執行、輸出掃描及外部設備服務4部分組成,它們的功能分別如下。

? 輸入掃描。在輸入掃描階段(又稱輸入信號采樣階段),PLC以掃描方式順序讀入所有輸入模塊的數據,即從連接到輸入模塊的傳感器獲取數據(該數據表示開關的接通或斷開狀態等),并將其保存到輸入映像存儲器中。輸入映像存儲器中的狀態被刷新后,將一直保存到下一個掃描周期才會被重新刷新。在此階段,用戶程序執行、輸出掃描及外部設備服務3部分處于禁止狀態。

?用戶程序執行。在本階段用戶程序將被順序執行一遍,在此過程中,CPU首先讀取并解釋每條指令,然后從輸入映像存儲器和輸出映像存儲器中讀取輸入和輸出的狀態,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相應的算術、邏輯等運算,最后把處理結果存入相應的寄存器或輸出到數據映像存儲器中。

需要注意的是:用戶程序檢測到的輸入狀態只是輸入狀態最近的映像;用戶程序運行結果只改變輸出映像存儲器中的內容,而且只有輸出映像存儲器中的內容才會真正傳送到輸出模塊(有的系列PLC具有立即輸出指令,實現立即更新輸出或輸入功能)。

? 輸出掃描。將輸出映像存儲器中的數據輸出到輸出鎖存寄存器中,輸出鎖存寄存器對應著物理輸出口,這才是PLC的實際輸出。

? 外部設備服務。在本階段,PLC與外部設備(如打印機和編程器等)交換信息,還可以進行人機界面的實時信息交換。

5.PLC的分類

鑒于PLC在工業控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有很多公司(如歐姆龍、西門子、三菱、施耐德、松下和LG等)從事PLC的設計生產,因此目前PLC產品種類繁多,且規格和性能也不盡相同。為便于系統的配置及使用,PLC可按3種方式分類,即按結構形式分類,按功能強弱分類和按控制規模分類。

1)按結構形式分類 可分為整體式、模塊式(組合式)和疊裝式3種。

(1)整體式:PLC的CPU板、I/O板、顯示面板、內存塊、電源等部件組合成一個整體,不可拆卸。這種PLC結構緊湊,體積小,價格低,一般小型PLC采用這種結構。

(2)模塊式:PLC由CPU模塊、I/O模塊、內存、電源模塊、底板或機架等多個模塊按照一定規則組合配置,各模塊相對獨立,可以拆卸,便于安裝、擴展和維護。大、中型PLC一般采用模塊式結構,如西門子公司的S7-300系列、S7-400系列PLC都采用這種結構形式。

(3)疊裝式:將整體式和模塊式的特點結合起來,將相互獨立的CPU模塊、電源模塊、通信模塊和一定數量的I/O單元集合在一個機殼內,各模塊間通過電纜進行連接,并且各模塊可以一層層地疊裝。這種結構方式的PLC系統配置靈活,體積較小,安裝方便,本書介紹的西門子公司S7-200CN系列PLC就采用這種結構形式。

2)按功能強弱分類 根據PLC功能的不同,可將PLC分為低檔、中檔和高檔3類。低檔PLC功能和結構都相對簡單,僅具備基本的邏輯運算、定時、計數、自診斷和監控等功能,主要用于單機控制系統,可實現邏輯控制、順序控制和少量的模擬量控制。中檔PLC在低檔PLC的基礎上增強了模擬量I/O功能,同時具有通信網絡、算術運算、數據傳送等功能,甚至還具有中斷控制和PID控制等復雜控制功能。高檔PLC在中檔PLC的基礎上增強了算術運算功能(如可進行矩陣運算和有符號數運算),另外還支持顯示、打印等人機交互功能,適合大規模過程控制。

3)按控制規模分類(按I/O點數分類)控制規模主要指PLC輸入(用I表示)和輸出(用O表示)的開關量的點數(或個數)和模擬量的路數,但主要按開關量個數計算,因此,通常將模擬量的路數按一路相當于8~16點折算成開關量的點數。

PLC按I/O點數可分為5類:

(1)微型機,I/O點數小于64點;

(2)小型機,I/O點數在256點以下;

(3)中型機,I/O點數在512~2 048點之間;

(4)大型機,I/O點數在2 048點以上;

(5)巨型機,I/O點數可達萬點,甚至幾萬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大丰市| 潢川县| 出国| 卓资县| 博野县| 桓仁| 广元市| 长兴县| 平阴县| 北京市| 巴青县| 灯塔市| 静宁县| 稷山县| 沁阳市| 班戈县| 本溪| 科技| 兴业县| 凤山市| 兰西县| 资兴市| 昌宁县| 安义县| 崇阳县| 张掖市| 元江| 波密县| 庆城县| 沾益县| 岗巴县| 昌平区| 荃湾区| 商洛市| 凤翔县| 广安市| 尉氏县| 遂平县| 新乐市|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