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的選擇: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并購之旅
- (中)陳文軒 鄭曉舟 (美)詹姆斯 H. 格羅
- 2292字
- 2018-12-31 14:35:08
退還是不退?
上述關于企業退出的時點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C,甚至D和E。的確,只有前途不太樂觀的時候,大多數企業家才會萌生退意。而在A和B階段,大多數企業家心中熊熊燃燒著創業和賺錢的激情,氣吞山河,“退出”兩字根本不在他們的字典里。對行業、對企業,他們充滿信心和樂觀,仿佛這樣的美好時光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但是,經濟會漲落,行業有周期,美好時光不可能永續。既然如此,退出的決策就不應該在C或者D階段才考慮。為了避免事到臨頭的被動,企業家應該早作出售的打算。如果預感到危機即將出現才考慮出售,不僅心理壓力大,時間和空間也不充裕。處于不利的外部環境中,不易找到合適的買主,更何談公允的價格?
理性地講,出售這個決策可以貫穿在企業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個階段。只要價格合適,在企業的任何一個發展階段,都可以考慮出售。不幸的是,很多中國企業家,尤其是創業者,往往有家長心態,把企業看成是孩子,不僅舍不得賣,同時對企業的定價有著一廂情愿的盲目。
我們經常聽到第一代企業家驕傲地說,“我的企業就像是我的另一個孩子”。其實這種類比并不合適。孩子是不可以退出的,父母與孩子的血緣關系無論如何也難以割裂,這是人性使然。企業則隨時可以退出。
這世界上有很多技術型人才,他們的才智能夠非常好地實現一個創意,設計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在實驗室里完成一項技術的突破,成為了不起的創業家、科學家,但未必一定能成為一名好的企業家。很多人明白這一道理,但是到了自己身上,免不了感情用事,罔顧實際才能和事業的處境。
另外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企業家談退出,未免泄氣或者消磨斗志。仿佛只有全情投入,不遺余力,堅持自己的方向,不容置疑,這樣即便最后敗了,也有一種虎落平陽的英雄氣。
實際上,這只應該用作激發和鼓舞士氣的一種手段,所謂“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企業家本人應該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來選擇企業的發展之路。
企業主內心若一味地盲信一往直前的勇氣,而缺少理性思辨,是對其他股東和自己的不負責任。其實高管們也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與企業的發展之路是否相契合。企業主們切莫拿經理們的應和以及軍令狀來說服自己。要知道,下屬的斬釘截鐵和拍胸脯,有時候只是迎合老板,甚至只是做做樣子。
回避理性思考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本身就是一種心理陷阱。心智成熟的企業家顯然不應對此避而不談,反而應該積極鼓勵高級經理們思考企業的發展之路。
本質上而言,所有的經營行為都應該看成是一種投資行為。既然是投資行為,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在任何階段,如果達到了利益的最大化,都可以考慮退出。也就是說,企業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來實現利益最大化。不管這種實現,是通過企業的持續經營來實現,抑或是通過戰略退出來實現,都是最佳的決策。
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不能把退出的時間節點放在預見企業即將走下坡路的時候。此時企業的定價能力和交易周期都會受到很大的壓力。在即將進入成熟期或者是成熟期的初始階段考慮退出,是個比較好的時間點。
在美國,大多數中小型醫藥研發企業,對新藥的研發只進行到臨床二期,就考慮出售。大量的交易通常在這一階段。中小型醫藥研發企業在這一階段把曙光初現的新藥研發成果賣給全球的十大醫藥公司,并由后者做最后的臨床三期并且商業化。
從商業角度看,臨床二期是一個非常好的退出節點。這個時候,商業化的曙光已經出現,但是后續的投入和風險很大。對小的研發企業來說,后續的投入和風險過大。而對大型的制藥企業來說,后續的風險則相對較小。研發型企業可以利用此時較強的定價能力,提前鎖定收益,規避后續的投入和風險。
對于一種新藥來說,后期的風險跟前期的風險完全不同。前期的風險在于是否能夠研發成功,而后期的風險主要是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整個商業化的風險,包括很多營銷風險。醫藥研發類企業的優勢在于研發,大型醫藥公司的優勢在于把一個新藥從實驗室帶到市場。雙方各自利用自己的優勢,承擔各自能夠承擔的風險,都能從中獲益,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回頭看中國的醫藥行業,很多研發型的醫藥公司,希望自力更生把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帶到市場。一方面,是企業家對于創業的理解過于狹隘;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經濟學家近年來鼓吹“硬一元和軟三元”的謬論誤導造成的。所謂“硬一元和軟三元”是指企業在產品上只能賺1元錢,但是在營銷和物流上能產生3元錢的利潤,因此一些經濟學家呼吁企業向營銷要利潤。但是對于一些科技型的創業企業,卻未必能要到這“軟三元”。因為它們的優勢并不在這里,投入和收益并不匹配。
雖然科學家本身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研發成果在實驗室里大獲成功,但當他們雄心勃勃地要把這個產品帶到市場上,卻屢屢遭受挫敗。經營上的挫敗,牽扯了科學家的很多精力和時間,反而影響了他們在科研上的投入,機會成本很大。
一個好的科學家,未必是好的企業家。一個好的研發型企業,未必是好的市場營銷型企業。在醫藥領域如此,在很多其他領域也是如此。俗話說,術業有專攻。企業應該通過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事業來確立競爭優勢,從而在市場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對比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不難看出,美國市場上出售的不乏市場前景剛剛開啟的項目,但是中國市場上出售的項目,大部分都是經營滑坡、業績不佳,或者是需要資金拯救的企業,很少看到那種經營良好或者富有前景的企業在市場上出售。
發展是一種戰略考慮,退出也是一種戰略考慮。美國的企業主會選擇把經營良好的企業出售,是一種更長遠的戰略考慮。遺憾的是,很多中國企業家缺乏這方面的意識,甚至把退出作為最后一種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
這種意識該扭轉了!在企業的任何一個發展階段,企業家都應該考慮退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