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非艾灸

什么是非艾灸

非艾灸法是用艾絨以外的物品作為施灸材料(如燈芯草、香煙、線香、火柴、電吹風、電吸斗、電熱毯、黃蠟等)來灸治的方法。因其采用非艾的施灸材料,故稱非艾灸法。

分類

燈火灸

【概念】燈火灸是用燈芯草蘸油點燃后迅速放在穴位上進行焠燙的療法,又稱油捻灸、十三元宵火、打燈火、發皰療法等。

【灸前準備】燈芯草、香油(亦可用蘇子油或桐油)、火柴或打火機、橡皮膏等。

【施灸法】

1.一般操作法

選擇燒灼穴位,并可用有色筆在皮膚上做出標記。

取燈芯草3~4厘米長,將一端蘸油(香油、蘇子油、桐油均可),施灸者用右手拇指、示指捏住燈草上1∕3處。

施術者用拇示二指捏住燈芯草之上1∕3處,即可點火,但要注意火焰不可過大。然后將燈火向穴位緩緩移動,并在穴旁稍停瞬間(此時浸油端宜略高于另一端,或呈水平狀,以防火焰過大),待火焰由小剛一變大時,立即將燃端垂直接觸穴位標志點(注意:勿觸之太重或離穴太遠,要似觸非觸,若即若離),此時從穴位處引出一股氣流,從燈芯草頭部爆出,并發出清脆的“啪、啪”爆焠聲,火亦隨之熄滅。有的不滅,則可繼續點灸其他穴區。灸火順序為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頭身后四肢。點灸次數宜靈活掌握,一般3~5日1次,急性病可每日1次(但須避開原灸點),5~7次為1個療程。

2.特定穴操作法

取穴:特定穴A,在大椎穴區域。為全身疾病的反應區域。在此區域尋找陽性病理反應點,表現為局部壓痛、皮下條索狀結節等。下同。特定穴B,第七胸椎下至陽穴區域,是背部疾病的反應集中區。特定穴C,三陰交區域,是腹部疾病的反應集中點。

方法:取準特定,將燈芯草一端浸入植物油內,術者用拇、示指捏住燈芯草上1厘米處,將火點燃,待火焰略變大,立即垂直觸點穴位,此時發出一聲“啪”的爆焠聲,一般每穴每次焠1焠即可,個別可視病情焠2至5焠。即焠成∴形或形,視病情況而采用每日1次,2日1次或1周1次。多數疾病燈火焠特定穴,隨陽性反應點不斷縮小及消失,疾病就顯效至痊愈,反之則預后不良。

【適應證】

1.膈肌痙攣

單取天突穴。輕者灸1次,重者隔1周后再在原部位灼灸1次,經2~3次即愈。

2.小兒腹瀉

主穴:天樞、關元、神闕、中脘、足三里。配穴:止瀉穴、水分、氣海、上巨虛、三陰交、脾俞、腎俞、涌泉。每次選用2~4個穴位,根據病情每穴焠灸1~3下,3天灸治1次。

3.腮腺炎

點灸耳尖穴。一般點灸1~2次即可。

4.急性扁桃體炎

單取角孫穴。施灸時注意把穴處頭發自然分開直徑約0.5厘米,使火灸直接接觸皮膚。一般1次即可,亦可次日再做1次。

5.瞼腺炎(麥粒腫)

取胸椎兩旁及肩胛附近反應點(色紅,亦可以色黑或棕褐色,形如粟米大),一般灸灼1次。

6.牙痛

主穴:合谷、內庭、太溪、頰車、下關。配穴:耳門、聽宮、二間、魚際、列缺、陽溪、外關、行間。每次選用3~4穴,每穴灸1次。多于牙痛發作時灸灼。

7.鼻出血

單取少商穴,一般灸灼1次。

8.頸淋巴結結核

取穴方法有二:一為循經取穴,如核在扶突——天鼎處,取肩髃、臂臑、曲池等;核在天牖,取肩髃、臑會、天井、肘尖;核在風池直下處,取肩井;核在頸后部,取百勞、肝俞、腰陽關。二為阿是取穴,即在核上灸。一般灸1次,不愈灸2次。

9.多發性癤腫

主穴:古騎竹馬灸(約相當第十胸椎之兩側各開5分處),配穴;頭面部癤配角孫、瘈脈;腰以上癤腫配三肩(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左右各取3穴)。灸后,局部應保持清潔,一般在5天左右灸處結痂脫落,每次灸治間隔4~5天。

總之,本法適于多種病癥治療,如頭痛、胃脘痛、胸痛、腰痛、痹證、疝氣、外感、鼻出血、瘰疬、肉瘤、濕疹、月經不調、帶下、痛經、乳疾等病癥。對流行性腮腺炎、小兒消化不良、驚厥、呃逆、腹痛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網球肘等更為常用。

【注意事項】

1.操作時動作要輕、快、準。

2.燈芯草蘸油要適量,以不滴油為度,否則容易滴落燙傷皮膚。

3.每一穴在點打時,術者要稍加壓其燈火片刻,待其熱透。

4.動脈淺表部、大靜脈淺表部、孕婦腹部均不宜點焠。

5.局部皮膚炎癥、潰瘍及傷口處不宜施術。

6.點打后局部起水皰為正常,不需處理。若形成較大皰或感染者,則應另選一穴位。嚴重感染者可對癥治療。

7.施術一般隔日1次,若點打穴位嚴重感染,可適當延長間隔時間。

8.本法灸火處多有小塊灼傷,要保持清潔,以防感染,灸后3日內不宜沾水。

9.如遇毛發處最好剪去,焠灸后要保持穴位皮膚清潔,以防感染。

10.對兒童體質敏感者,體弱者及顏面、眼眶周圍等部位,灼炷要小,灼爆要輕,壯數要適當,不可太多。

小貼士

頭為諸陽之會,若多焠必會頭暈,請酌情使用。

硫黃灸

【概念】硫黃灸法首載于元代。現代基本上沿襲傳統之法,在方法上分為兩類:一為用硫黃結晶置于穴處灸治,二為以單純或復方硫黃塊行隔物灸。

【灸前準備】石硫黃,火柴盒,藥棉,生姜,三棱針,研缽,甲紫溶液(紫藥水)等。

【施灸法】

1.灸藥制備

取石硫黃若干,置容器中用文火加熱熔至液狀,倒入洗凈加框的水泥地上,2~3毫米厚,晾干備用。

2.具體操作

直接灸法:灸治腰背部病癥,患者取俯臥位,腹下墊一枕頭,抬高腰脊持平,將1張5毫米見方的干凈小紙覆蓋于痛點上,再取2毫米見方的硫黃塊,置于小紙中心,按壓硫黃藥塊,點燃硫黃塊,待其燒盡時,速用藥棉向患處壓熨,患者可產生瞬間劇痛,皮膚呈Ⅱ度燒傷。可涂紫藥水待其自然干癟,結痂后可復灸。3次為1個療程。灸治四肢關節部病癥,患者坐位,充分暴露病變部位,尋找最痛點,按部位大小選擇硫黃結晶顆粒放在痛點,用火柴點燃迅速用藥棉壓滅,要求不起皰,感到刺痛為度。一般治療1次,如不愈,3日后再灸1次。當天勿下水。

間接灸法:取新鮮生姜切片3毫米厚,面積如5分硬幣大,上面用三棱針刺數孔,置于痛處即阿是穴,再將復方硫黃灸塊如黃豆大小,置于姜片中部點燃,待其欲燃盡時,用藥棉壓滅,促使熱力向疼痛局部肌膚穴位下面滲透,使其直達痛處,此稱為1壯,一般施3~5壯,疼痛局部出現紅暈或熱痛為度,如疼痛范圍較大時,可適當地上下左右移動姜片,使熱力向四周擴散。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可休息2日再開始第二個療程。也可先針后灸,即采用圍刺法,在疼痛周圍針刺數針后再灸。

【適應證】硫黃灸法主要適用于瘡瘍、網球肘、軟組織損傷、各類痛證等。

【注意事項】

1.硫黃灸法施灸時必須找到痛點,火候要適度,灸之不及療效不佳,太過則灼傷皮膚。一般以病人感灼熱痛時,硫黃將燃盡為度。施灸時間亦可視病人形體而論,消瘦者宜短,肥胖者宜長。

2.硫黃灸法禁用于局部皮膚破損、潰瘍者,婦女月經期,妊娠期須慎用。部分病癥須攝X線片,排除骨腫瘤、骨結核、骨髓炎等骨病及骨突位撕裂性骨折,若有此類病變者亦屬禁用之列。

3.硫黃灸法藥塊的制作過程中應掌握火候和硫黃熔化時間,一般約3分鐘左右,時間短則嫩,時間長則老,灸塊嫩點燃后易向周邊流淌,火力不集中,灸塊老則點燃后表面起皮,燃燒不充分,火力弱,均會影響治療效果。

4.除跟骨骨刺處之皮膚厚實外,其他部位灸后(尤其是直接法)會出現水皰,須及時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感染。

5.硫黃有大毒,嚴禁內服。

黃蠟灸

【概念】黃蠟灸是將黃蠟或白蠟烤熱熔化,用以施灸的一種方法。

【灸前準備】黃蠟或白蠟,銅勺,炭火,香油,蔥白,中藥,食醋,研缽,圍布,面團,橡皮膏等。

【施灸法】可分為單純蠟灸法和藥蠟灸法。

1.單純蠟灸法一

先以濕面團沿著瘡瘍之腫根圍成一圈,高出皮膚3厘米左右,圈外圍布數層,以防火烘膚,圈內放入上蠟片約1厘米厚,隨后用銅勺盛炭火在蠟上烘烤,使黃蠟熔化,皮膚有熱痛感時即移去銅勺。若瘡瘍腫毒較深,可隨灸隨添黃蠟,以添到圍圈滿為度。灸完灑冷水少許于蠟上,冷卻后揭去圍布、面團及黃蠟。

2.單純蠟灸法二

黃蠟、香油比例為等量,先將黃蠟放入香油內熔化,待涼后凝固備用。以病灶局部為主穴,配穴可循經選距離病灶較近的1~2個腧穴即可。將準備好凝固之蠟油化開。以患者能耐受為度,趁熱用蔥白蘸蠟油往病灶及腧穴部位上刷抹,使之熱熨,如此反復行之,5~10分鐘。最后將凝固在病灶上的蠟油用敷料敷蓋固定。下次施灸時可將蠟油刮去再行施灸,每日1次。

3.藥蠟灸法一

取醫用石蠟與蜂蠟(比例為5∶1)及適量中藥細末放入內層鍋里,外層鍋加水適量上火加熱至70℃~80℃,使蠟熔化成液體狀,然后倒入醫用彎盤,約2.5厘米厚,冷卻至半固體狀,此時藥蠟表面溫度為50℃左右,選擇治療部位或穴位,先以食醋涂于皮膚表面,然后取盤蠟貼敷,外加棉墊包裹保溫。每次治療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為1個療程。

4.藥蠟灸法二

將復方中藥按比例配制,諸藥烘干磨粉備用。用時將藥末用白酒或50%乙醇噴潤,以能粘成餅狀為度,敷于患處,0.3~0.5厘米厚。再用一塑料封薄膜封蓋于上,將盛放于搪瓷杯中熔化的白蠟,用排筆均勻涂于薄膜上,稍凝即涂,厚度以1~2厘米為宜。約20分鐘左右,待蠟溫接近皮溫時,將藥餅及蠟取下。藥餅3次一換。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亦可采用下法:使用時取適量用溫開水調成糨糊狀的藥糊,在所選穴區涂抹上,約5分硬幣大小,0.3厘米厚。然后將熔化備用的白蠟或黃蠟液用排筆刷在已涂好的藥糊上,來回反復刷抹蠟的厚薄視病情輕重而異,一般在1厘米左右。最后將準備好的塑料薄膜包在蠟的外面,再用毛巾裹好,以防熱量散失。藥蠟留置的時間視疾病的深淺和病程的久暫而定,一般留20~30分鐘后取掉藥蠟,用毛巾擦干凈即可。隔日1次,疼痛較重的可每日1次。十日為1個療程。

【適應證】黃蠟灸主要適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無名腫毒、癰癤及臁瘡、胃脘痛、痛經等病癥。

【注意事項】

黃蠟灸法雖然用途廣泛,其臨床應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性肺結核、出血性疾病、急性化膿性炎癥、感染性或過敏性皮膚病、皮膚癌等均禁用本法。

2.灸蠟配制過程中,加熱時防止蠟液中滲有水滴,以免燙傷皮膚。

3.灸蠟用過后要注意清潔,其方法是在灸蠟中加等量的水煮沸30分鐘以上,使蠟中的藥末溶于水中或沉淀于蠟的底層,待冷卻后將溶于水中的藥末去除,沉于蠟底層的藥末刮掉,清潔過的蠟可繼續使用。

煙草灸

【概念】煙草灸是以點燃的香煙為熱源的一種施灸方法。香煙灸取材容易,操作簡單。

【灸前準備】香煙,火柴或打火機等。

【施灸法】取市售香煙1支,點燃一端,在所選取的穴區上施灸。一般采取懸灸法,回旋灸或雀啄灸,據病癥而定。施灸時,如灸火變暗,可口吸加溫。每穴灸5~20分鐘,每日1~2次,或隔日1次。7~10次為1個療程。

【適應證】此法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作用,常用于落枕、尋常疣及其他適于艾條灸的常見病癥的治療。

【注意事項】

1.本法易造成環境污染,一般情況下不主張使用。主要用于在缺乏灸具時應急。

2.煙草灸時,注意防止煙灰脫落灼傷皮膚。

大面積灸

【概念】大面積灸療法是應用藥物以姜酊點燃施灸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該法灸療藥粉的作用借助姜酊燃燒的溫熱透達之力,更能深入組織內部,除可作用于局部腧穴外,其灸治范圍可擴大到某個臟器或幾個臟器,如腹部的脾、胃、腸等。因此該灸法實為擴大了局部治療范圍的灸法,故稱之為大面積灸療法。

【灸前準備】

灸療藥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桃仁、紅花、乳香、沒藥、黃芪、當歸各等份,共研為細末,調勻備用。另外可根據病情辨證加減,如胃痛加佛手、香櫞;風寒痹證加透骨草;腹腔結核加百部。

其他:姜酊500毫升(95%乙醇溶液加上姜汁配成,濃度為75%),布墊2個(由5層布制成,為30厘米見方),灸盒(先制木框,用圓形中空的膠合板為底,大號25厘米見方,中空直徑20厘米;中號20厘米見方,中空直徑15厘米;小號15厘米見方,中空直徑10厘米),臉盆1個,暖瓶1個,毛巾1條,火柴1盒。

【施灸法】令患者采取仰臥或俯臥位,根據選定的施術部位的大小選擇適宜的灸盒置于施術部位上,灸盒中空部分暴露施術部位,取布墊1個,用溫水浸濕后擰開,放在灸盒上,在布墊上撒上灸療藥粉,厚1~2厘米,然后倒姜酊適量于灸療藥粉上,引火點燃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熱感時,再以另一浸水后擰開的布墊蓋在火上,火當即熄滅。此時患者熱感漸增,待溫度下降時,取下布墊,再加姜酊適量于藥粉上,使火燃之,如此反復3次即可。一般每日1次,10次為l個療程。所用之灸療粉,可連續使用5~6次。

【適應證】本法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所以一般虛寒證和寒實證均可使用本法治療,如虛寒胃痛、腰痛、痛經、坐骨神經痛、腹腔結核、遺尿等。

【注意事項】

1.面部、胸部、會陰部不宜使用本法。

2.每次施灸姜酊不宜過多,燃灸不宜過長,以免引起燙傷,施灸過程中防止燒損衣物和發生火災。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處理方法可參照無瘢痕灸法。

線香灸

【概念】線香灸法又稱炷香灸法,是以線香作為灸具的一種灸法,線香最早用來分析各經的虛實和不平衡現象。后來用于治療帶狀皰疹、毛囊炎、哮喘、肝硬化腹水等病癥。

【灸前準備】線香,鑷子,火柴,灰盒,甲紫溶液(紫藥水)等。

【施灸法】線香灸法的灸具多采用市售的線香,其操作方法則可分兩種,略述如下。

1.懸灸法

本法主要用于耳穴,亦可用于經穴。取市售之線香一支,點燃一端后,按艾卷溫和灸或雀啄灸樣操作,至穴區局部出現紅暈為1壯。每穴1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為1個療程。

2.燙灸法

本法多用于經穴及阿是穴。點燃線香,在距穴區或病灶部位的皮膚0.3~0.5厘米處進行灸燙,一邊灸燙,一邊吹風,疾火灸燙至灸燙點皮膚發紅焦黃或起小水皰為止。灸燙過程中因疼痛不能耐受時可稍停后再灸。一般1次灸燙1~2點,3~5日燙灸1次,5~7次為1個療程。

【適應證】線香灸法適用于治療陳舊性面癱、肢體麻木、帶狀皰疹、哮喘、毛囊炎、哮喘、肝硬化腹水等病癥。

【注意事項】

1.耳穴灸治時不可用燙灸法,雀啄灸時也要避免灼傷,以防引起感染。

2.燙灸法要求操作熟練,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火柴灸

【概念】火柴頭灸法是燈火灸的發展,火柴灸具有取材更為容易,操作亦更為簡便和安全。

【灸前準備】火柴,甲紫溶液(紫藥水),橡皮膏等。

【施灸法】

1.一般方法

選取火柴頭大小均勻的火柴備用。先以甲紫溶液(紫藥水)標定穴位,火柴劃燃,待火柴頭燃盡而火柴棍上尚有火星時,快速按灸穴位,使發出“啪”、“咔”的響聲,局部稍現紅暈為度。虛寒證可用補法灸,即在燃灸時稍待片刻,再按穴,使火氣緩緩透入肌膚。實熱證用瀉法,燃灸后速離去,不按穴,并吹氣使火力速散。亦可在火柴頭上包一層脫脂藥棉,蘸一點植物油進行點灸。此法火力較猛,適用于急重癥及體格強壯者,但要求施術者操作手法更為熟練,以免引起灼傷。火柴灸法的取穴、穴位點灸順序、壯數及療程大致與燈火灸法相同。

2.燎灸法

用中藥復方粉劑與普通火柴成分共同配制成類似普通燎灸專用“藥火柴”,可直接灸灼選穴。本法在取穴上原則與一般針刺取穴相同,但以阿是穴及內臟在體表反應點為主,亦可長期燎灸足三里、關元、氣海以防病保健。本法可3日做1次(痛證可每日1次),但應避開原灸點,灸后將手松開,火柴棒即附著于灸點,片刻即取去。

火柴頭灸法操作簡易,較復雜的疾病,應由醫生辨證施灸,一般疼痛疾患只需點灸疼痛最明顯之處(阿是穴)即可,故患者也可自用。

【適應證】本法的適應證與燈火灸類似。目前多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小兒泄瀉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此灸法除對上述疾病同樣有效外,更常用于下列急癥及各種疼痛證,如內科之胃脘痛、頭痛、胸痛、腰痛、腹痛、痹證、外感、瀉痢、腦卒中偏癱、氣管炎、哮喘等;外科之頑癬、瘰疬、濕疹等;婦科之痛經、帶下、月經不調等;兒科之驚風;五官科之急、慢性咽喉炎等。

【注意事項】

1.灸處,特別是燎灸處有小塊燙傷,呈黃色、白色或褐色,或起一小皰,或形成凹坑,10~20日即形成暗紅色的紅痂,其結痂可自行脫落,一般不會留下瘢痕。

2.灸后傷處,要注意保持清潔,防止感染,三日內以不沾水為好。極個別患者灸后有流水,甚至化膿現象,可以用外科方法處理。

3.顏面、陰部、孕婦腰腹部及乳頭處,極度衰弱者忌用。

4.如遇毛發處最好剪去,焠灸后要保持穴位皮膚清潔,以防感染。

貼棉灸

【概念】貼棉灸法是一種以點燃脫脂棉為熱源的非艾灸法。貼棉灸法取材容易、操作簡單,對某些皮膚病有較為獨特的效果。

【灸前準備】脫脂棉,消毒酒精棉球,皮膚針,火柴或打火機,灰盒,橡皮膏等。

【施灸法】取脫脂棉少許,攤開展平。越薄越好,但不要人為地將厚棉壓薄。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和空隙,以免灸燒時影響療效。然后將薄棉片攤展如5分硬幣大小的一張張薄片備用,或依病損區大小覆蓋在穴區或病灶區表面,病灶區應作充分暴露,以免燒壞衣服。待一切就緒,令患者閉住雙目,施灸時,將薄棉片貼于患部或所選穴位上,施術者即點燃棉片之一端,急吹其火,使棉片一過性燃完。然后,用消毒乙醇棉球擦拭去灰燼,待干后再換新的薄棉片,如法再灸,如此3~4次,以皮膚潮紅為度。亦可先用皮膚針叩刺局部致微出血,再施以上述貼棉灸。此時患者一般僅有輕微之灼痛無需作任何處理。每日或隔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3日。

【適應證】貼棉灸法在臨床上主要適用于治療帶狀皰疹、頑固性濕疹、牛皮癬(銀屑病)、風疹、陰疽等病癥。

【注意事項】

1.施灸用的脫脂棉片應撕展得又松又薄,易于迅速燃完,防止灼傷皮膚。

2.頭面及有毛發的部位,不宜用本法。

手心藥灸

【概念】手心藥灸法是一種以手心作為特定穴區進行施灸的治法,通過大量觀察發現對面癱有較為獨特的療效。

【灸前準備】桂枝,白附子,全蝎,皂角,三七,麝香,巴豆,瓷碗等。

【施灸法】

1.隔物制備

桂枝、白附子、全蝎、皂角、三七各20克,麝香0.03克,巴豆0.3克,共研細末。密封備用。

2.具體操作

每次取上藥0.03克,拌勻,置于健側手掌心,上放一瓷碗,內加煮沸的開水至2/3碗,水溫下降至溫熱時,即另換開水,一般須換水3次。與患部同側手按摩病灶或痛點。每日1~2次,5~10次為1個療程。

【適應證】手心藥灸法在臨床上主要適用于治療周圍性面癱、落枕等。

【注意事項】

1.注意放碗的手掌要放平,避免開水溢出燙傷。

2.面癱患者用本法治療如效果不明顯時,應作進一步檢查是否屬于難治性面癱,或改用它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永顺县| 丘北县| 中宁县| 札达县| 安宁市| 渝北区| 廉江市| 东乡县| 平罗县| 上犹县| 阿瓦提县| 平武县| 通州市| 金阳县| 梨树县| 岫岩| 随州市| 铜陵市| 紫阳县| 乐昌市| 石首市| 包头市| 临朐县| 长阳| 郧西县| 濉溪县| 景泰县| 周口市| 呼伦贝尔市| 海丰县| 扎兰屯市| 神农架林区| 盈江县| 天津市| 丹东市| 北川| 乌鲁木齐市| 五家渠市| 西林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