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論真理
書名: 培根傳(語文課外讀物)作者名: 學(xué)習(xí)小組主編本章字?jǐn)?shù): 1657字更新時間: 2015-04-20 21:30:22
“什么是真理?”①彼拉多當(dāng)年提這個問題時,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②多數(shù)心隨境變,他們認(rèn)為堅持一種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種枷鎖,會使思想和行為受到束縛。作為一種學(xué)派,雖然懷疑論早已消逝,但持這種觀點者卻仍大有人在——盡管他們的觀念并不像古人那樣清晰而透徹。
人們寧愿追隨詭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僅由于探索真理是艱苦的,真理會約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惡習(xí)。后期希臘有一位哲學(xué)家③曾探討過這個問題,因為他不能理解,為什么一些欺世詭言能如此迷人,盡管它們既不像詩歌那樣優(yōu)美,又不像經(jīng)商那樣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這究竟是為什么——難道人們僅僅是為了愛好虛假而追求虛偽嗎?也許因為真理好像陽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間所上演的那種種假面舞會,遠(yuǎn)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燭光下顯得華麗。
對世人來說,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鉆石,需要借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
真真假假的詭言會給人帶來愉快。假如把人們內(nèi)心中那種種虛榮心、虛妄的自我估計、各種異想天開的揣想都清除掉,許多人的內(nèi)心將會顯露出許多渺小、空虛、丑陋,以至連自己都感到厭惡。對這一點,難道有誰會懷疑嗎?
曾有先哲責(zé)備“詩”,誣之為“魔鬼的迷幻藥酒”④,因為詩不僅出自幻想,而且其中總有著虛幻的成分。而實際上詩又怎么會比謬誤更誘惑人呢?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種人人都難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種深入習(xí)俗、盤踞于人心深處的謬誤與偏見。
盡管人世腐敗,但只要人接觸到真理,還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因為真理既是衡量謬誤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神圣的教義是——追求真理而與之同在,認(rèn)識真理而敢于面對,信賴真理而對之皈依,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在上帝創(chuàng)世的最初日子里,他首先創(chuàng)造了光——第一是知覺,其次是理智,最后賜給人類以良知的心智之光⑤。上帝把光明賜予混沌的物質(zhì)世界,又在安息日用光明照亮了人類的心靈,并且至今還把神圣的光輝賜予他所恩寵的選民。
有一派感性主義哲學(xué),它在許多方面都是膚淺的,但其中一位詩人⑥卻由于向往真理而流芳于世。他曾說過:“居高臨下遙看顛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壘中遙看激戰(zhàn)中的戰(zhàn)場也是愉快的,但是沒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而俯視塵世中的種種謬誤與迷障、煙霧和曲折更愉快了!”——只要俯看者不自傲自滿,那么這些話的確說得好極了!是啊,一個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上也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遠(yuǎn)圍繞真理而轉(zhuǎn)動,那么他雖生在人間,也就等于步入天堂了。
以上談了神學(xué)和哲學(xué)方面的真理,還要再談?wù)剬嵺`的真理。甚至那些根本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認(rèn)光明正大是一種崇高的美德。偽善正如假幣,也許可以騙取到貨物,但它畢竟不能體現(xiàn)真正的價值。欺詐的行為像蛇,它無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⑦。
沒有任何罪惡比虛偽和背叛更可恥了!所以蒙田⑧在研究“騙子”這個詞為何如此時說得好:“深思一下吧!說謊者是這樣一類人,他敢狂妄地面對上帝,卻不敢勇敢地面對世人!”
事實正是如此!曾經(jīng)有一個預(yù)言說,基督返回人間的時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誠實者的時刻——因為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zhí)行末日審判的喪鐘。對于虛偽和欺詐者們,這可是一個嚴(yán)肅的警告啊!
①見《圣經(jīng)·新約·約翰福音》第18章。彼拉多是羅馬委任的猶太國總督,他審訊過耶穌。當(dāng)耶穌說,我來到世間是為了傳播真理時,他嘲笑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②指古希臘的智者派、古羅馬的懷疑派哲學(xué)。
③指古希臘哲學(xué)家盧西恩(125~180)。晚期希臘哲學(xué)中懷疑主義的批判者。
④此語源于柏拉圖(347~420)。圣奧古斯丁(354~430)亦責(zé)備詩歌是“魔鬼之誘餌”、“藥酒”等。
⑤見《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jì)》第1章。
⑥指伊壁鳩魯派哲學(xué)家盧克萊修(羅馬人,約前99~約前55),名著有《特質(zhì)論》,認(rèn)為感覺是一切的尺度。
⑦《圣經(jīng)》中的故事,說蛇引誘亞當(dāng)、夏娃犯罪,于是神詛咒蛇:“你必用肚子行走,終生吃土。”
⑧蒙田(1533~1592),法國著名作家,著有《散文集》,引文見該書卷二《論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