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趣味發明(4)
- 趣味科學(科學知識大課堂)
- 李楠主編
- 5418字
- 2015-04-15 19:11:30
艾利希總結了他的觀察和研究,他推斷,各種不同的細胞、組織之間,必定存在著某些差異,所以一種物質對于某一特殊物質有一種“化學親和力”,它類似于鎖和鑰匙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艾利希提出了有機體和周圍化學物質,如食物、藥物等相結合的學說——側鏈學說。“側鏈學說”認為,細胞是裝備有側鏈(后來他又將側鏈改名為受體)的巨大分子,這種側鏈可與食物、藥物等結合,還可與毒素結合。當細胞受到毒素作用后,可產生大量側鏈,并從細胞上脫落下來,到血液中去中和毒素,所以稱它為抗毒素。如果所產生抗毒素量不多,不足以中和所有的毒素,毒素便會與細胞結合,于是,細胞受到損害。
艾利希的這一學說,是第一個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體液免疫理論,為此,他與梅契尼柯夫共獲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艾利希在醫學理論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后,并沒有停止他的研究,而是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新的研究中,以實現他多年來的夢想——尋找能殺滅人體內病菌,而不影響人體正常組織和細胞的“魔彈”。
染料能有選擇地使細菌和原生動物染色的事實,一直縈回在他的腦海。他希望能找一種化學藥品來幫助人體與疾病作斗爭。艾利希首先選用錐蟲作為尋找“魔彈”的射擊對象,因為錐蟲比細菌大,注射到小白鼠血管里,它可以快速繁殖,直至將小白鼠殺死為止,這對于研究十分有利。他用各種染料做試驗,終于發現一種叫錐蟲紅的染料可以殺死引起睡眠病的錐蟲。可是他隨后又發現錐蟲紅雖然能殺死錐蟲,可有時也能把小白鼠殺死,這就是非不清了。
不久,他把注意力從染料轉移到一種對睡眠病有效的阿托克西爾藥品上。阿托克西爾是一種含砷的化合物。他知道化合物都是有毒的。他跳出了以往科學家的老路子,只在現成的化合物中去尋找藥物。他決定以阿托克西爾為基礎,改變它的結構,尋找毒性小、療效高的藥物。
艾利希立即著手試驗,合成了數千種砷化合物,然后對這些化合物逐一篩選,觀察動物對這些藥物能承受的劑量,研究動物能承受的最大劑量能否有效地殺死細菌和原生生物。
他以鍥而不舍的精神追尋著夢想的“魔彈”,每次試驗他都親臨觀察。試驗過的藥品數目在不斷增加,1、2、3……101、102、103……301……401……他堅持毫不灰心地一直試驗著,認真仔細地觀察各種試驗結果。
當試驗到418號藥品“偶砷苯基甘氨酸”時,終于顯示出對錐蟲有很高的殺滅效果,但受試的小鼠出現狂跳癥狀而死亡。艾利希和他的助手秦佐八郎仍繼續著他們的試驗,經常一連幾天不停。累了,用幾本書疊起來放在實驗室的長椅子上當枕頭睡上一會兒。
漫長而艱苦的工作,反復出現的不理想的結果,都沒能動搖過艾利希的信心。他堅信,“魔彈”一定能夠制造出來。
1909年,當他們試驗到第606號化合物時,奇跡出現了。艾利希發現了一種既能殺死老鼠和馬體內的錐蟲,而又不引起眼盲或跳躍病的化合物。艾利希將這一化合物命名為“灑爾沸散”(意思是安全的砷劑)。在實驗室工作的人們為這一偉大的發現而歡呼!這里面包含了他們多少繁重的勞動和多么頑強的意志啊!
“606”是艾利希夢想的“魔彈”,它終于制造出來了。“606”的發明,把非洲人從睡眠病的威脅中解救出來。
當時在世界范圍內還流行著一種叫做梅毒的疾病,無論男人或女人,甚至剛出生的嬰兒,都有可能染上這種可怕的疾病。成千上萬的梅毒患者多么希望能有一種良藥,使他們能擺脫這種疾病的痛苦啊!
當時醫學家們已經查出,梅毒是由一種叫做“梅毒螺旋體”的微生物傳染的。艾利希想,“606”能殺死微生物的錐蟲,它能不能殺滅梅毒螺旋體呢?1909年整個炎熱的夏天,艾利希及助手們都在緊張地研究著,經過反復的動物試驗,他們證明只要注射一針“606”,就能消滅兔子體內的梅毒螺旋體。接著他們又進行了人體試驗,結果順利。艾利希又將“606”送到醫院試用。1910年4月,第一批報告寄回來了,證明“606”治療梅毒有顯著療效。
艾利希的夢想實現了!他找到了能治療昏睡病和梅毒的“魔彈”606!這一重要的發現,使世界為之震動!人們為這一重大發現而歡欣鼓舞,因為最使人痛苦的疾病終于要被征服了。
艾利希的辛勤勞動開辟了化學治療傳染病的道路。艾利希的成功鼓舞了更多的科學家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去探尋各種新的藥物。
幾千個“NO”
在倫敦博物館里珍藏著的法拉第的科學日記表明,從1820年~1862年,法拉第從未間斷過記日記。英國皇家學會在1932年出版的法拉第日記有7大厚本。當你翻開這厚厚的一摞日記本的時候,會在1821年~1831年這部分的每一頁上,都看到一個醒目的“NO”字。“NO”,在英語里代表否定。為什么法拉第在每一頁上都否定自己呢?
原來,這里記錄了法拉第10年以來探索磁生電的艱苦歷程。
1821年法拉第在自己的日記里寫下了一個閃光的設想:“從磁產生電!”他確信電和磁好比是一枚硬幣的圖案和字樣,是同一事物的兩面。這雖然只是法拉第的一種直覺,但反映了他對自然規律的一種信念。
當時,世界上探索這件事的科學家不止法拉第一個人。德高望重的電學家安培,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安培想到靜電感應現象,當用一根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一個和地面絕緣的導體時,在導體上靠近玻璃棒的地方會聚集著負電荷,而遠端則聚集著正電荷。這就是靜電感應。
靜電感應可以使少量的電荷源源不斷地感應出大量電荷,現在中學里使用的靜電起電機就是用這個原理制成的。安培在想,能不能用電流感應出電流來,如果人們可以感應出源源不斷的電流,就可以完全拋開伏打電池了。
安培為了這個偉大的理想不斷地工作著。開始他用一根不通電的導線去靠近一根通電的導線,希望在那根電線里感應出電流來,但是沒有成功。后來,又改用磁鐵,等待他的又是失敗。安培總結經驗后,認為自己使用的磁鐵太小,就到瑞士去訂購了一個大的,因為法國還不會造那么大的磁鐵。在歸來的途中馬車翻了,安培被摔傷,更嚴重的是磁鐵也摔壞了。
這個不大的打擊,對于安培來說卻有些承受不了。回到法國,傷好之后,安培便終止了自己這項實驗而轉向電的理論研究。戴維從朋友的來信中知道了安培的遭遇,并把信交給法拉第。安培的失敗沒有使法拉第動搖,反而覺得自己的責任更加重大,于是寫信向安培請教。他對安培的智慧一直懷有敬意,也相信安培的思想中蘊藏著有價值的東西,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
安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告給法拉第,并鼓勵他繼續干下去。這使法拉第深受感動。科學家之間的友誼比金子還要珍貴。實際上,當某一個定律前面冠上一位科學家的名字時,這位科學家只是那些忠于科學、奮斗不息的科學家群體的一個代表。一個科學家如果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是絕對不會有任何成就的,這正如牛頓在晚年說的話:“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1823年,32歲的法拉第,由于他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已經由一名助理實驗員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了,這幾乎是最高的榮譽和學術地位。不少公司和廠家用重金聘請法拉第,他可以得到上千英鎊的酬金。這時皇家學院正處于經濟拮據的窘境,法拉第的妻子經常為衣食發愁。但是,法拉第毅然放棄發財的路而選擇了在荊棘之路上的探索,他為了集中精力進行電磁研究,還辭去了學院的大部分職務。妻子理解他,寧愿過清貧的生活。
法拉第的一位同事,科學家丁鐸爾后來感慨地說:“這位鐵匠的兒子,訂書商的學徒,把他的一生概括起來,一方面可以得到15萬英鎊的財產,一方面是完全沒有報酬的學問,要在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結果他選擇了后者,終生過著窮困的日子。然而,這卻使英國的科學聲譽比各國都高,獲得接近40年的光榮。”
起初,法拉第的實驗只是仿照安培的做法,安培的磁生電的實驗完全是對靜電感應的模仿。
靜電感應時,只要把帶電體靠近絕緣導體,在導體的另一端,就能感應出電荷。法拉第把兩根導線靠在一起,在一根導線里通上電流,希望在另一根導線上感應出電流來,但是,實驗結果是失敗。后來,他又用一個強大的磁鐵靠近接有電流計的導線,但是,導線里也沒有像法拉第想象的那樣出現電流。這樣的實驗許多人都做過,結果都是失敗,惟有法拉第沒有被失敗嚇倒。
法拉第認為,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對電和磁的本質知道得太少。他聽說有位名叫阿拉果的科學家把鐵屑撒在通電導線周圍,能形成環形圖案。這些圖案必定包含著什么秘密。法拉第決定從這神秘的磁力圖案開始研究。
法拉第拿來一張白紙,紙下面放一塊條形磁鐵,把細鐵屑撒在白紙上,輕輕地彈動這張紙,鐵屑立即排列成從磁極出發的許多條美麗的曲線。這件事600多年前佩雷格里努斯就做過,但是理解它的只有法拉第。
法拉第給這些曲線起了一個名字叫磁力線。法拉第是一個使科學概念精確化的大師,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科學名詞都是由法拉第命名的。法拉第每天都擺弄這些磁鐵和鐵屑,研究磁力線的性質,他畫出了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甚至形狀像地球的球形磁鐵的磁力線。他發現了磁力線的許多性質。例如,磁力線從磁鐵一個磁極出發到另一個磁極終止;磁力線之間有排斥的傾向,在空間總有散開的趨勢。當一個線圈通上電流時,磁力線便引發出去;切斷電流時,磁力線就收回消失;而電流接通后,磁力線就不再運動。法拉第對這些磁力線的研究,實際上已經揭示了磁場的本質,但是不被當時的科學界所接受。因為這里沒有數學,在法拉第所在的19世紀初期,數學已經高度發展,大大超過現在非數學專業大學畢業生的數學水平。數學是研究物理的重要工具,但是它永遠不能代替物理。從紛繁復雜的物理現象中找出實質,需要的是思想,有時并不需要有高深的數學知識。
著名的科學家湯姆遜在幾十年后曾經評論說:“在法拉第的許多偉大貢獻當中,最偉大的一個就是磁力線概念了。電場磁場的許多性質,依靠它就可以簡明而形象地表示出來。”
法拉第發現,磁力線像一些鏈條一樣把電流和電流、磁鐵和電流之間聯系在一起。如果能從這些拉拉扯扯的線團里理出一些頭緒來,磁生電的愿望就會實現。
法拉第發現,磁力線在通過通電螺旋管時,非常順從,就像梳理好的一束秀發。于是法拉第把兩個螺旋管繞在一個鐵環上,像左圖中那樣,一個是右側的A線圈,另一個是左側的B線圈,此時他想,如果給其中的一個線圈通電,磁力線一定會穿過一個螺旋管后,再穿過另一個螺旋管,從而把兩個線圈聯系在一起。
法拉第把線圈A和有10個電流的電池組相接,B線圈和電流計連接,當他合上電鍵時,他看到電流計的指針振動了一下,又回到零的位置,當切斷電源時,電流指針又受到擾動。
法拉第非常高興,但沒有立即領地到這種現象的全部意義,他在1831年9月23日的一封寫中寫道:“我現在又忙于電磁的研究,并且認為抓到了一點好東西,但是還不能說明白。它可能是雜草而不是魚。竭盡全力,我終究可以把它拉出來。”
法拉第利用磁力線進行分析,他斷定,當A線圈通電的時候,一束磁力線立即從它發出穿過B線圈;而切斷電源時,磁力線便縮回到A線圈中消失掉。恰是在磁力線伸縮時,產生瞬間電流。
法拉第開始領悟到安培實驗失敗的原因了。原來是靜電感應現象的類比使自己走入歧途。在靜電感應中,一切都是不動的,而這里運動則是關鍵。法拉第把這種運動形象地叫做線圈切割磁力線,只有此時才會有瞬時電流產生。
這些思考大約花去了法拉第3個月的時間,法拉第當時還擔任著皇家學院的講座工作。據說和奧斯特類似,法拉第也是在講座課堂上獲得了磁生電的重大發現。
說起法拉第演講還有一個故事。皇家學院的科學講座一直沒有停止,因為,這樣可以解決學院的部分財政問題。年輕的法拉第一開始是沒有資格來舉行講座的。有一次,法拉第為電學家惠斯頓準備好了實驗儀器,等待他來演講,但是惠斯頓突然有事情不能來,可是大廳里已經坐滿了前來聽講的聽眾,此時只好由法拉第代為演講。毫無準備的法拉第進行了即興演講,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博得了聽眾的好評,從此以后,法拉第代替他的師傅戴維,成為主要的演講人。
在一次演講中,法拉第向人們講述什么是磁力線。他把一個條形磁鐵插入與電流計相連的線圈之中,就在這個時候,法拉第看到電流計指針的擺動;當把磁鐵從線圈里抽出來的時候,指針向相反方向擺動。法拉第讓磁鐵不動,把線圈突然套在磁鐵上,電流計的指針也在擺動;把線圈從磁鐵上抽出來,指針又向相反方向擺動。這現象表示磁鐵在線圈中抽動時產生了電流。但如果磁鐵和線圈全不動,則不管磁鐵是不是在線圈里,均不產生電流。
法拉第在演示磁力線的瞬間,自己切實地看到了,只有當線圈切割磁鐵周圍的磁力線時,才能有感應電流產生。這正是他10年來所追求的結果:只要線圈不斷地切割磁力線,感應電流就會不斷地產生出來。
這是他經過10年奮斗得到的結果。磁生電的理想終于實現了!這不僅是對法拉第,對整個人類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喜訊!
講座結束以后,法拉第回到家里,立即做了一個更精確的實驗,實驗過程都記錄在1831年10月17日的日記上。
也許有人認為,法拉第的這項發現是出于偶然,法拉第偶然地把磁鐵插入線圈中,又偶然地瞥了一眼桌上的電流計。其實這種看法并不是完全正確的。在10年前,安培和法拉第都曾觀察到電流計出現的瞬時擺動,但是并不理解它,因此,也就不知道如何進一步去挖掘它。10年的研究使法拉第對電磁場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他建立的磁力線學說,實際上幾乎包含了電磁理論的全部內容,這是導致他發現電磁感應定律的內在原因。
法拉第并沒有就此停步,他對于把磁鐵從線圈里不停地拉出來又放進去這種產生電流的方法還不滿意。他想,必須使磁鐵在轉動中就可以產生電流才有意義,因為當時的水輪機、蒸汽機,都是以轉動的方式輸出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