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讀
- 水滸傳
- 蕭楓編著
- 757字
- 2015-04-15 17:23:19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說名耳),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泰州海陵縣,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后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zhèn))。元末明初人,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愿逢迎權(quán)貴,棄官回鄉(xiāng)。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游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后回到白駒,隱居不出,因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托心意。
《水滸傳》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這支起義軍,人數(shù)不多(沒有書本描寫的那么大陣勢),戰(zhàn)斗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jīng)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
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水滸傳》以它杰出的藝術(shù)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nóng)民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失敗過程。《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nóng)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體現(xiàn)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丑惡和腐朽的本質(zhì)。
金圣嘆在評論《水滸傳》時說:“無美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不管金圣嘆主觀動機如何,這句話卻確實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向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
《水滸傳》在藝術(shù)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它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于表現(xiàn)力的文學語言,同時塑造出了數(shù)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水滸傳》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曾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有很多經(jīng)典節(jié)目也都是取材自《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