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段善本:唐代琵琶樂師
- 百位世界杰出的藝術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啟示錄)
- 畢尚 風華主編
- 3623字
- 2015-04-08 15:54:14
唐代音樂非常發達,音樂家們個個技藝高超。琵琶在唐代是件重要的樂器,宮廷里,市井里,求風祈雨,爭奇斗艷,都有琵琶相伴隨,琵琶在唐器樂中作為主奏樂器,位處領銜地位。琵琶師更是名手如云,段善本就是眾多名手之中的佼佼者。段善本,生卒年月不詳,史書只載他是一位出家的和尚,彈得一手好琵琶。
琵琶作為唐代一種重要樂器,有不少詩人為它寫下了許多不朽詩篇。白居易的《琵琶行》曾名噪一時。而他的另兩首《代琵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和《和令孤仆射小飲聽阮咸》卻是如溪流短水。詩云:“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詩來喜且驚。一紙展開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蕤賓掩抑嬌多怨,散水玲瓏峭更清。珠顆淚沾金桿撥,紅妝弟子不勝清。”其詩回味無窮,詩人聽琴,靜坐高堂,如聞流水,仙見高峽,琴聲悠揚舒緩,恰似春云秋煙徐徐升空。
詩中所寫的“琵琶師在九重城”和“紅妝弟子勝清”,指的就是段善本和尚。唐代建中年間,很久沒有下雨,全國大旱,長安城郊外的野草莊稼一片枯黃。為了祈雨,唐代有一風俗習慣,每逢旱年祈雨,必將琵琶捧上彩樓,讓藝人們互相斗技,以求上天的恩賜。皇帝為祈雨,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舉辦歌舞雜戲盛會。不久,長安城天門的東西兩側,各搭起了一座華麗的彩樓,歌手舞伎競相登臺表演。
下午,歌舞表演正在高峰的時候,東街的喧鬧聲嘎然而止。見一位氣宇軒昂的樂工被推上臺來,人們一見便知是著名琵琶高手康昆侖,康昆侖是西域康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人,現在唐皇帝宮中供奉樂師,他彈奏琵琶的技藝極為高超,被譽為“長安第一手”。由于他是皇帝面前的供奉大師,一般人平時不可能聽到他的演奏。這次難得的機會,引得人們紛紛涌來,把東邊的彩臺擠得水泄不通。
只見他神采飛揚,悠然自得,頗有些傲慢的態勢。然而康昆侖的技藝也確實高人一籌,聲弦一動,驚鬼泣神,有呼風喚雨之摯。他彈了一曲《新翻羽調綠腰》。此曲生動活潑,技巧難度也較高,況且他將原調改成羽調彈奏,難度更大一層。可是他指法純熟,彈得十分動人。一曲剛完,滿街喝彩聲如驚天動地之雷。東街市民嘖嘖稱贊,同時也用眼睛斜視西臺,那眼中不免有點鄙夷之色。
正當東街市民簇擁著康昆侖洋洋得意之時,西街市民突然歡呼起來,他們紛紛退讓,分出一條走道來,道中有一妙齡少女盛妝艷服,打扮得花枝招展,懷抱琵琶娉娉裊裊地走上彩臺,人群象被她犁過了一條溝。待她走過之后,又迅速地合攏起來。登上彩臺以后,她向臺前臺后,東西兩街的市民作揖施禮,然后啟開朱唇,對市民們說:“婢奴也來彈一曲《新翻羽調綠腰》曲,不過剛才康供奉用的是羽調,奴家則把它移到楓香調上來彈。”
西街的市民們沸騰了。這位女郎分明是來和康昆侖競技的,女流之輩競敢與當朝國手打擂臺,恐怕歷史上也是第一次,況且她用楓香調彈此曲比用羽調彈此曲技巧要求更難,而且是移調彈奏,所以人們在嘩然之余,不免心中替她擔心。既然敢來與國手相比,定有絕技,人們自然地靜下來,洗耳恭聽,看看這位妙女郎技藝到底如何?
彩臺上,那位女郎不動聲色,等臺下靜得鴉雀無聲時,才開始扭動身段,盤膝而坐,懷抱琵琶,盼顧四周。開始時輕捻重撥,情切切意綿綿,細膩入微,移調彈奏,進而,手指在琵琶弦上重重扣了兩下,聲如雷霆。接著,又是美妙婉轉的樂聲從她手底下不停地流出,可謂是輕揉時宛如山泉流淌,清亮時好似鳥兒歌唱,雄壯時又如千軍萬馬,風馳電閃。臺下的人都聽呆了,曲終很久,臺下仍是靜靜無聲,突然間西街的市民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震天動地。東街的市民同樣也按捺不住,高聲贊嘆起來。于是街東街西,叫好喝彩聲此起彼伏,震聾發聵,連康昆侖自己也驚得連連咋舌,不得不從心中佩服。自己本想準備看女郎的笑話,可一轉念,又感到不勝慚愧,那位女郎的彈奏是“我弦即我心”,聲聲撥動心弦,絲絲染滿著情感,自己這位長安第一手,比她差得太遠了。驚嘆之余,康昆侖馬上想到應該向這位琴師拜師學藝。于是他恭恭敬敬地走進西臺的后臺,求那位女郎收自己為徒。女郎笑笑,說:“等我換了衣裳再說吧!”
一會兒,那女郎更衣去脂,梳洗一凈,從后臺撩簾而出。這下,臺下更加轟動了。原來剛才那位彈琴的女郎竟是一個男扮女妝的和尚。和尚正是唐代著名琵琶師段善本。只見他雙手合十,連連作揖,面帶微笑,傲然下臺。原來,西街市民們知道康昆侖技藝精湛,非高手不能取勝。他們聽說長安城郊外的莊嚴寺從五臺山來了一名琵琶名手,于是幾個富豪紳士帶著厚禮到莊嚴寺,請段和尚男扮女妝登臺表演,壓倒康昆侖。
此時的康昆侖臉色紅一塊、紫一塊。原來這位段和尚正是前兩天他見過的非禮之人。在比賽的前兩天,康昆侖到長安南郊翠華山上游玩。晚上住在莊嚴寺。飯后,他在寺內閑逛,忽然看見禪堂的桌子上放著一把琵琶。這位“長安第一手”不免隨手拿起來看一看。這琵琶制作頗為精致。與一般琵琶不同的是琵琶弦比一般的粗得多,他撥了一下,聲音宏亮深沉。
于是他向旁邊管接待賓客的知客僧說:“這琵琶是誰的?”這時,從門外進來一位僧人答了話:“是前天一位施主忘在這兒的。請問施主尊姓大名?”知客僧忙介紹說:“師兄,這位就是有名的長安琵琶第一手,康昆侖康供奉。”知客僧又向康昆侖介紹說:“這位師兄俗家姓段,法名善本。剛從五臺山清涼寺云游到此。”面對這樣一把好琵琶,康昆侖不覺手癢,正好知客僧請他彈奏一曲。于是他也就不客氣,調好弦,彈了一曲新翻《楊柳枝》。由這位長安琵琶第一手指下流出的精彩樂聲,吸引來了全寺大大小小的眾僧,琵琶聲剛停,贊嘆之聲不絕。可是,站在康昆侖邊上的段善本和尚,卻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康昆侖覺得他大概不懂音樂,也就沒有理會。然而今天是非全明,康供奉不覺感到前天是班門弄斧。于是,康昆侖懇請段善本收他為徒。
康昆侖這個宮廷樂工,號稱“國士”。竟然敗在一個和尚手下,對宮廷來說實在不甚光彩,對此,唐德宗是絕對不能容忍的。翌日,下了一道圣旨,把康昆侖和段和尚召進宮來,令段和尚把技藝傳授給康昆侖。佛門無度,色色空空,一無所有,段和尚也不計較什么,看康昆侖十分誠心,決定收下這個徒弟。于是他請康昆侖先彈奏一曲,以作技藝考查。
康昆侖遵囑揖手,重彈《新翻羽調綠腰》。段善本說:“你的技法太雜了,彈琴弄弦,發音含糊不清,無一定律,猶如魚目混珠。”康昆侖聽后大驚,佩服師傅的洞察力,一語點破自己技法不足之處,連聲迭叫“師傅真是神仙!我小時候在康國老家,曾跟一位女巫師學過音樂,后來又跟隨幾個老師學過琵琶,邪聲和雜亂的技法,可能就是自己咀嚼不深,沒有自成一體,師傅你一語道出我的缺點,說中要害,佩服佩服!”段善本說道:“原來如此,所以你的基本方法都不對,路子不對,以至于混亂不成章法。”康昆侖連忙問道:“學生應從何處學起?”段善本教導他,“七年不弄琴瑟”。即從今天起要長時間不摸琵琶,息心勵志,以忘掉一切不正確的彈奏法,另起爐灶,然后從頭學起。
康昆侖立志上進,求學心切。再說,他丟了琵琶,也無所事事,非但皇帝老子不允許,連一碗飯都沒處吃了。要想保住自己目前的優越地位,必須從頭學起,再上高山。隨即,康昆侖便跟師傅段善本住進了莊嚴寺。
數年以后,康昆侖扔下佛巾,走出寺廟,這時他不僅學習到了師傅段善本的全部技法,而且后來超過了段善本,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段善本對能有昆侖這樣的弟子感到十分驕傲。
段善本善識人才,除收了康昆侖這個弟子外,還培養了數十名琵琶高手。其中有位李管兒。和康昆侖不同,這位琴師不愿當皇帝的供奉官,而是在東都洛陽閑居,也很少為人彈奏。因此他的技藝有多么高超,世人知道的很少。詩人元稹和李管兒曾有過交往,并有幸聽過他長時間的彈奏琵琶,深深為他的技藝所傾倒。并為他賦詩一首《琵琶歌》,其意思大概是講:他與李管兒同船游玩,整天聽他彈奏樂曲《無限》。《無限》曲知者極少。相比之下,《霓裳羽衣曲》太柔和宛轉;《涼州大遍》則太嘈雜;《六么散序》中的攏和捻的奏法太多。聽了《無限》曲,既高興又驚奇。聽到最奇妙處使人驚異,管兒的技藝竟如此高明,他為我這個知音人留下了眼淚,說自從彈這首樂曲,他總是暗自悲傷。眼淚滴在琵琶上浸濕了撥和弦,使彈出的樂聲象嗚咽的冰泉和澀滯的鶯啼,因此改彈那凄苦的樂曲《雨霖鈴》。
這時,好似是風雨蕭條的夜晚,鬼神都在悲泣。可見李管兒彈奏技藝之高超。可惜有關他的記載幾乎沒有了。
古琵琶是用昆雞筋作弦,可段善本卻用羊皮作弦,彈時聲震如雷。而當時著名的琵琶手賀懷智根本不敢用這種羊皮作弦,因為他根本就彈不出聲來,足以見得段善本指力之強,彈技之高。
段善本不僅彈奏琵琶技藝高超,而且還會作曲。據說唐玄宗開元年間,西涼府都督郭知運向皇帝進獻了《涼州曲》。段善本依據此曲改編,創作出了《西涼曲》,并傳授給他的徒弟。此曲又叫《道調涼州》、《新涼州》。康昆侖經常在宮中演奏此曲。可惜樂譜沒有留傳下來。
段善本,這位唐代著名的音樂家,以其精湛的琴藝,和善識人才的慧眼,獨具特色的教法,培養出十多位琵琶大師,使唐代琵琶彈奏技藝又前進了一步,與他創作的樂曲一起,使唐代燦爛的藝苑更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