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兒流浪記》是十九世紀的著名法國小說,作者埃克多·馬洛(1830~1907)是以發展并提高了當時的情節劇小說而載入法國近代文學史的作家之一。馬洛是多產作家,一生寫過不下七十部小說,《苦兒流浪記》是其中最為家喻戶曉的一部。這部小說問世后,曾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多種文字,而且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還在法國被重印出版,并多次被搬上銀幕。在法國十九世紀文學遺產中,作為提高了的情節劇小說,《苦兒流浪記》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苦兒流浪記》寫成于一八七八年,這是法國資產階級建立第三共和的第三年,也是羽翼已豐的資產階級準備實現工業化的前夕。馬洛手中的鏡子,對準的正是這個苦難世界中最具特征意義的圖景,即農民破產、工人們勞動條件惡劣、童工數量劇增及法律允許下的對童工的剝削;這使我們在書中清楚地看到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災難性開端;也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馬洛在這部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才華。他搭起了一個貫穿法國南北的、滿目凄涼的大舞臺,讓維泰利斯和他的戲班子,阿根老爹和他的一家子,加斯巴爾大叔和他的推車工,在畫著具有真實的時代特征圖象的寬闊布景前,上演一個個有時使你哭泣、有時使你破涕為笑的“傳奇性”節目。《苦兒流浪記》無疑是一部在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上都已經提高了的情節劇小說。
小說寫的是一個棄兒的歷險生涯。主人公小雷米是身世不明的棄兒,被法國一家農戶收養。雷米生性善良天真,在慈母的呵護下過著雖然貧窮但寧靜的生活,雷米八歲時,兇惡的養父回家鄉后把他賣給了品德高尚但身份神秘的流浪藝人(老人)維泰利斯,于是他一路與動物為伍,靠賣藝雜耍謀生。維泰利斯遭冤入獄后,雷米邂逅了一位好心的貴婦人和她的兒子,過上了一段豪華的游艇生活。維泰利斯出獄后,為了培養他成為真正的人,把他領走,于是,他們又開始流浪。在一個風雪之夜,藝班的兩只狗慘遭狼口,主人又凍死于絕境,他僥幸被一家花農收養,認識了可愛的麗絲,這個“避風港”不久也維持不下去,他只得又加入“黑煤子”的行列,偏偏又遭遇礦難,九死一生方重見天日;他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尋親情急,誤入有黑社會嫌疑的假生父之手。最終,他在好朋友的援手下終于找到自己的生母,原來她就是那位貴婦人,故事以大團圓結束。
情節劇小說,顧名思義,是以情節取勝的小說,它追求傳奇性,強調戲劇性,因而往往偏離生活的真實。但是《苦兒流浪記》不同,它雖然穿的是情節劇的戲裝,表現的卻是當時法國天天都要發生的最真實的生活。它是一面反映生活的明亮的鏡子,又是一面離奇的鏡子。它映照出來的,既有本來面目的生活,也有涂上了斑斕的色彩的生活。他在小說中施展得嫻熟的、得心應手的、以情節劇小說的面目出現的現實主義的藝術方法是我們應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