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淵次子,公元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發展科舉制度,較能任賢納諫,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唐代京兆武功(今屬陜西)人,出身于很有名氣的隴西士族,祖上十幾代都入朝為官。他的父親李淵曾任隋朝太原留守。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很喜歡讀書,但更喜愛習武。他很小的時候,就熟讀了《孫子兵法》,掌握了一些攻防戰守的謀略。
隋朝末年,北方的突厥民族經常騷擾邊界,關系緊張,且時常發生沖突。
公元615年,隋煬帝親自帶著少數兵將,巡視北方邊境。突厥首領始畢可汗探聽到消息,率軍前來突襲。隋煬帝來不及南撤,被突厥騎兵圍困在雁門,眾寡懸殊,形勢十分危急。隋煬帝在重重包圍之中,將詔書系在木板上,投入南流的汾水,命令各地火速派兵救援。十五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入伍,加入了救駕的軍隊中。
這個隊伍由云定興將軍率領,擇日北上。到了那天,李世民向云定興建議:“咱們要多帶旗鼓。”云定興問:“為什么?”李世民笑著說:“我們迎戰的突厥軍隊是他們的精銳部隊,我軍勢單力薄,硬攻很難取勝,要用疑兵之計,智勝敵人。”云定興覺得李世民說得很有道理,就采納了他的意見,命令部隊拉長距離,連綿數十里。白天,一路上旌旗招展;晚上,山谷里鑼鼓齊鳴。
突厥的探子在雁門關二三百里外偵察,看到隋軍聲勢浩大,以為是隋朝的主力大軍來了。飛馬回報給始畢可汗,說:“報告可汗,敵人的大軍很快來到雁門關。”始畢可汗問:‘有多少人馬?”探子說:“旌旗一望無邊,前進的戰馬揚起一路煙塵,怕有幾十萬吧!”始畢可汗聽了,大吃一驚,道:“傳我命令,馬上撤軍!”突厥的軍隊離開了雁門關,退到大漠以北。由于李世民的計謀,隋軍沒費一兵一卒就解了雁門關之圍。云定興將軍贊揚地說:“小小年紀,便懂得進軍打仗之法,長大了定是一個不凡的將才!”
兩年后,全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隋朝面臨著危亡。
李世民找到父親李淵說:“現在皇上無道,大興土木,縱情享受,弄得民窮財盡,百姓恨之入骨。各地農民紛紛起義,該是咱們起兵反隋的時候了!”
李淵早有此打算,還沒有開口,李世民又說:“乘農民軍與隋軍在洛陽大戰的時候,我軍直搗長安,可以得到天下。”李淵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議,起兵反隋,建主了唐朝。李淵做了皇帝,即唐高祖。
七年之后,李淵把皇位給了功勞大,威信高,能力強的李世民,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皇帝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