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讀書求學,開闊眼界

人們常常用“博覽古今,學貫中西”這樣的話來贊美學識廣博的人,然而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出于種種原因,真正虛心向西方學習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學貫中西”的人更少。而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徐光啟,字子先,明代松江府上海縣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1562年4月24日)。這是明代末期的動亂年代,奸臣當權,倭寇侵擾,天災頻繁,同時也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有識見的人們不滿于道學家們的空談說教,而希望把學問和國計民生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一個學術和科學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在這股重實用、重民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徐光啟無疑是一朵最引人注目的“浪花”。

徐光啟的家鄉上海縣屬于松江府,當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相當繁榮,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號。城內有居 民三四萬戶,以紡織為生的手工業者有兩千余人,棉紡織業十分發達,當時被譽為“衣被天下”。而依托新興商港的興起,上海縣的商業、對外貿易也日漸發達。

然而,在動蕩的明末社會,上海縣也不可能是完全的人間樂土。從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數次入侵,肆意燒殺搶掠,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產生活。而當倭患漸平,百姓結束逃難、準備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重建家園時,接二連三的打擊又向他們襲來。1561年(嘉靖四十年)松江府及附近地區洪水四起,累月不退,造成秋收減產。第二年春,徐光啟出生時,當地又發生嚴重春荒,青黃不接,饑民遍野。以后幾年,記載在上海編年史上的依然是接連不斷的災害,接踵而至的臺風、饑荒,百姓們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著。徐光啟幼年的遭遇,成為他腦中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也成了他日后救國救民行動的強大動力。

給予徐光啟以莫大影響的,除了時代環境,還有他的家庭。徐光啟出生在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家庭。徐家曾因經商而致富,但到了徐光啟的父親徐思誠這一代,由于天災人禍,加上徐思誠秉性慷慨,不計較金錢的出入,又不喜歡經商這種“錙銖必較”的行業,家道已然中落。為生計所迫,徐思誠硬著頭皮務農,種莊稼以自給,而徐光啟的祖母尹氏、母親錢氏也像當時上海許多的勞動婦女一樣,早晚不停地紡紗、織布,以補家用。徐光啟的降生,給這個貧困卻辛勤不輟的家庭帶來了新的喜悅和希望。對這個聰穎、健壯、討人喜歡的兒子,父親自然非常喜愛,于是便為他取名為“光啟”,期望他能耀祖榮宗,光大徐家門第。

盡管家中經濟較為拮據,徐家還是想方設法湊了一筆錢送這個男孩入學讀書。這樣,徐光啟從七歲起,便入村學開始接受傳統教育。從《徐氏家譜》中記載的徐光啟幼年的故事來看,他在同齡人之中表現得既淘氣,又很有膽識。他就讀的村學龍華寺有座古塔,塔上有一些鴿子窩,一天,徐光啟一時興起爬上塔頂捉鴿子,不小心失足從塔頂跌落下來。圍觀的人嚇得大叫,而徐光啟若無其事地站起來,對手里的鴿子說:“你還想繞著塔尖飛么?我費了好幾天才捉到你哩。”冬天下雪時,他會爬到新筑成的上海城墻上,極目遠眺城內城外的雪景。看得高興時,他會在城墻上健步如飛地奔跑,早已忘記了寒冷和危險。

日益拮據的家境使年幼的徐光啟不可能逐日無憂無慮地嬉戲玩耍。他看到祖母和母親日夜操勞,看到父親辛勤勞作在田間地頭,心中便早早懂得了人世艱辛。在耕作之余,徐思誠喜歡到老農家拜訪聊天,請教些農業生產知識。很多時候,他會帶著兒子一起去,這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徐光啟對農業生產的感情。貧困而又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使他對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好奇心和堅毅的性格,這些正為徐光啟日后成為杰出科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家庭又給予了徐光啟另一種熏陶。倭寇騷擾時期的逃難生活給徐光啟的祖母和父母留下了記憶的創傷,也成為他們給徐光啟講故事的素材。母親錢氏一邊搖著紡車,一邊為徐光啟講述倭寇的兇殘和百姓的顛沛流離,激憤時二人怒目圓睜,動情處母子淚光瑩瑩。父親徐思誠喜愛閱讀兵書,戰亂時又接觸、認識了一些抗倭名將,學到一些戰守方略的專門知識,對當年的倭患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勞動之余,他回憶往事,對著兒子慷慨陳詞,徐光啟也聽得津津有味。這些童年經歷培養了他對軍事的興趣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在村學里,他和幾名同窗聚在一起聊長大后的志向。有人說要經商賺錢;有人提出皇帝篤信道教,自己要當道士以出人頭地;而徐光啟則表示要走仕途,立身行道,治國治民,提倡正義,反對邪惡。抱負遠大的徐光啟在少年時已令人刮目相看了。

事實上,徐光啟也正在不斷向著自己立下的志向奮斗。他在村學時學習勤奮,成績優異,在學業上已顯露才華。經過十多年的刻苦學習,徐光啟于萬歷九年(1581年)考中了金山衛的秀才,向他的理想踏出了第一步。要知道,明代的秀才就是縣學的生員,區別于普通百姓,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不但可以享受免糧免役的待遇,還可以得到官府的津貼,是走入仕途的預備階段。春風得意的徐光啟又迎來了人生的另一件喜事——這一年他與本縣吳氏女成親了。娶得賢惠的妻子,徐光啟更加志滿意得。

中國有句老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這恰是對徐光啟人生的最好注釋。順利考上秀才,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的徐光啟沒有想到,此后的考試道路會困難重重。

從萬歷十年(1582年)到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徐光啟參加了五次鄉試,次次都空手而歸。屢次鄉試落第,不是徐光啟學問不如別人,而是因為明代后期科舉制度已然十分腐敗,賄賂橫行,徐光啟無錢無勢,自然走不得后門。不少主考官不學無術,多注重空洞無物的八股文,青睞華而不實的辭藻,而徐光啟注重實用的學問,不被考官看好也是必然的。直到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鄉試主考官焦竑慧眼識英才,錄徐光啟為解元,即第一名,徐光啟才避免了名落孫山的命運,并和焦竑結下師生情誼,在歷史上被傳為一段佳話。

漫漫十五年的鄉試之路,看著身邊的好友個個中舉而去,徐光啟內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貧困的家庭一面要承受天災侵襲下的艱難生活,一面還要為徐光啟籌措趕考的費用。這一年,徐光啟趕考走后,母親錢氏常常從早到晚粒米未進,有一天在籬笆中找到一個干癟的小瓜,才煮來充饑。徐光啟為了節省費用,往往在趕考途中自己擔著行李抄小路步行。遇到雨天,他更要在泥濘中艱難跋涉,趕到考場時已狼狽不堪。在這十五年漫長的應考歲月中,徐光啟為了補貼家用,除了讀書備考,還得外出教書。他先后到廣東韶州、廣西潯州兩地官員家中教書,足跡遍及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數省。兩廣之行除了讓他體會到旅途艱辛、世態炎涼之外,還讓他有了另外一種收獲——結識了西方傳教士。而這也將影響他的一生。

在徐光啟去廣東韶州之前,西方傳教士已在當地定居,并建造了教堂。除了宣揚天主教教義外,傳教士們還會宣傳一些西歐地理大發現以來近代科學的成就,還會擺出一些鐘表、儀器、地圖等以吸引較有知識的讀書人,來引起人們對歐洲和對天主教的興趣。為了獲得認同,傳教士們往往會取個中文名字,還換上讀書人的儒服。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徐光啟到韶州教書時,就結識了這樣的一位傳教士,名叫郭居靜。這是徐光啟第一次見到藍眼珠、高鼻梁的白種人,他既好奇又興奮,攀談之中,又得知兩人年紀相仿,便談得更加投機。

從郭居靜那里,徐光啟聽到了天主教的教義,了解到在中國之外,還有一個科學文明發達的歐洲存在,第一次接觸到聞所未聞的西方文明,這些引起了他對世界形勢的關心,增添了他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興趣。郭居靜告訴徐光啟,到廣東來的傳教士們的負責人叫利瑪竇,是意大利人,很有學問,現在身在南京。徐光啟決心找機會拜訪利瑪竇,親自向他請教關于西方文明的諸多問題。而這時的徐光啟并沒有想到,日后他和利瑪竇的相識將成為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光輝燦爛的一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历史| 宁国市| 柞水县| 巩留县| 阳高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广河县| 大竹县| 浮梁县| 新乐市| 青海省| 荣昌县| 淮南市| 聂拉木县| 深圳市| 清徐县| 兰坪| 平潭县| 四子王旗| 大姚县| 鸡西市| 潜山县| 礼泉县| 新田县| 麻阳| 盘山县| 利辛县| 湄潭县| 娱乐| 台安县| 莱阳市| 南充市| 石嘴山市| 卢氏县| 阳西县| 泾阳县| 深州市| 山西省| 万全县|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