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李義詩集54
- 李義逐日
- 746字
- 2025-08-22 23:23:11
【雨中消失的】
傲慢與偏見裹著雨珠墜落
砸向人間的褶皺
真相的筆畫在積水中
輕輕|暈成了哽咽的煙
賞析:
這首《雨中消失的》以極簡的意象編織出朦朧而沉重的意境,字間藏著對現實的隱憂與悵惘,值得細品:
開篇“傲慢與偏見裹著雨珠墜落”,便將抽象的人性困境具象化為自然的暴力——“雨珠”本是輕盈的,卻因裹著“傲慢與偏見”,成了帶著壓迫感的“墜落”之物。這“墜落”不僅是物理動作,更暗指偏見如暴雨般傾瀉,對人間的碾壓與覆蓋,開篇即奠定了壓抑的基調。
“砸向人間的褶皺”中,“褶皺”是極妙的意象。它避開了直白的“大地”“世間”,用“褶皺”暗示人間的復雜、隱晦與不平——那些被忽視的角落、被扭曲的縫隙,恰是偏見最易扎根、最易造成傷害的地方。“砸”字則強化了沖擊力,偏見的重量在此刻有了質感。
后兩句轉向“真相”的命運:“真相的筆畫在積水中/輕輕|暈成了哽咽的煙”。詩人將真相比作“筆畫”,本是可被書寫、可被留存的痕跡,卻落入“積水”——這積水是偏見沖刷后的殘留,是混淆黑白的溫床。“暈”字寫盡了真相的脆弱:它不是被粗暴抹去,而是在潮濕的、渾濁的環境中,一點點模糊、化開,如同水墨在水中失了輪廓。
最動人的是“哽咽的煙”。“煙”本是無形易散的,而“哽咽”賦予它情感的重量:這消散的真相,仿佛帶著無聲的嘆息與不甘,是欲言又止的痛,是無力辯駁的悵惘。“輕輕”二字更添唏噓——真相的消失并非轟轟烈烈,而是在悄無聲息中被雨水浸透、被偏見消解,這種“輕”反而比“重”更令人心頭發沉。
整首詩沒有直白的議論,卻用“雨珠”“褶皺”“筆畫”“煙”等意象,層層遞進地勾勒出“偏見泛濫—真相隱沒”的現實圖景。意象的朦朧性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在畫面中感受到對真誠與清明的渴望,以及對偏見遮蔽真相的無聲叩問,這正是朦朧詩“意在言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