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應天布武,天機初顯
- 龍隕群雄策
- 星河萬里夢幻峰海
- 5890字
- 2025-08-17 09:59:55
朱元璋的話語在玄妙觀那低矮的殿宇內回蕩,
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漣漪卻足以撼動整個天下。
那聲音不大,卻字字千鈞,砸在青磚地面上,
仿佛敲響了進軍的鼓點。
陳安、陳星、陳兵三兄弟,這三位由神像幻化、
承載著“天機”意志的奇才,靜靜地立于階下,
羽扇輕搖,目光深邃,仿佛早已洞悉了主公心中那翻江倒海的驚濤駭浪。
他們沒有言語,只是那沉穩如山的姿態,便是對主公最有力的支持。
朱元璋的目光從他們身上掃過,又落回自己粗糙的雙手上。
這雙手,曾握過討飯的木碗,曾握過佛堂的掃帚,也曾握過郭子興軍中的長槍。
如今,它們將要握住的,是這破碎江山的權柄,是與五位帝王爭鋒的利劍。
一股難以言喻的寒意與灼熱交織著從脊椎竄上頭頂
——寒意是面對那五道帝王氣息時本能的恐懼,
灼熱則是被這“天機”所賜的奇遇與責任點燃的、足以焚盡一切猶豫的野心。
他閉上眼,再睜開時,眸中已是一片清明與決絕。
應天,這座龍盤虎踞的江南重鎮,
從此不再是郭子興麾下的一隅之地,而將是他們這方勢力的根基,
是撬動整個亂世棋局的支點!
第一步,便是要在這根基之上,真正地“立”起來,
讓所有人都知道,應天,已非昔日應天。
朱元璋的目光首先落在了陳安身上。
這位羽扇綸巾的謀士,
周身散發著一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儒雅氣度,仿佛天地萬物盡在掌握。
“陳安,”朱元璋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你乃‘天機’所賜,智計無雙。
這應天根基,該如何穩固?如何在群雄環伺、五帝并起的絕境中,
尋得一線生機,甚至……開疆拓土?”
他的話語,將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直接拋給了這位初來乍到的“天機”謀士。
陳安微微一笑,羽扇輕搖,那笑容中帶著洞悉一切的從容。
“主公所慮極是。
如今之世,亂象已成,五帝并起,天下矚目,皆以為大勢已定。
然則,”他話鋒一轉,目光如電,“正因五帝光芒太盛,反成其盲點。
他們自恃帝王之尊,睥睨天下,所爭者,無非是正統之名,是那至高無上的帝座。
他們爭奪的,是‘果’,而非‘因’。
而我等,恰可避其鋒芒,于無人關注的‘因’處著手?!?
他踱步上前,指向觀中一張簡陋的木桌,仿佛那上面攤開的是整個天下輿圖。
“應天,地處江南腹心,東臨大海,西控荊襄,北望中原,南扼吳越,此乃形勝之地。
然則,主公根基尚淺,兵力單薄,若與五帝爭鋒,無異于以卵擊石。
故而,上策不在爭,而在‘聚’?!?
他頓了頓,清晰地吐出兩個字:“聚人,聚糧,聚勢?!?
朱元璋眉頭微皺,這道理他并非不懂,但如何在五位帝王的陰影下,
做到這“三聚”,才是真正的難題。
陳安仿佛看穿了主公的疑慮,繼續道:
“聚人,非僅指招募兵勇。
五帝并起,天下大亂,流民如潮,豪強自保,人心惶惶。
此等亂世,最缺的,是‘秩序’與‘希望’。
主公可效仿古之賢君,于應天境內,大行‘安民’之策。
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嚴明法度,保境安民;興修水利,鼓勵農桑。
讓流離失所的百姓知道,應天,有一方樂土,有一主仁君。
如此,四方流民必如百川歸海,趨之若鶩。
人聚,則兵源廣;糧聚,則根基固?!?
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明悟,這“安民”之策,看似迂緩,
實則抓住了亂世最根本的需求——生存與安定。
他點頭示意,陳安繼續道:“聚勢,更為關鍵。
五帝爭鋒,天下大亂,必致商路斷絕,百業凋敝。
然則,有亂必有商!
主公可趁此機會,于應天大開商市,輕徭薄賦,招攬天下商賈。
尤其要與浙東的方國珍——如今的‘天可汗’李世民——建立緊密的海上貿易聯系。
海路未亂,且李世民志在‘天下商路’,必求穩定之貨源與補給。
主公可為他提供江南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其海上的保護、珍稀物資,乃至……情報?!?
陳安的羽扇指向東方,“此乃以商養戰,以戰護商,互為表里。
商市繁榮,稅收自豐,此為‘聚財’。
財聚,則可養兵,可結盟,可施恩惠于四方豪強,此即‘聚勢’。
勢成,則雖無帝王之名,亦有帝王之實!”
朱元璋聽得心潮澎湃。
這并非簡單的休養生息,而是一個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的宏大戰略。
在五位帝王的目光都聚焦于彼此攻伐、爭奪正統時,
他卻要在這夾縫中,悄然織就一張無形的大網,聚攏人心、財富與力量,靜待時機。
他看向陳安,目光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任與期待:
“陳先生高見,真乃安邦定國之策!
這‘聚人、聚糧、聚勢’三策,便由你全權負責,統籌規劃!”陳安躬身領命。
目光轉向陳星。
這位虎背熊腰的猛將,周身散發著如同實質的煞氣,仿佛一尊從尸山血海中走出的殺神。
朱元璋知道,這位“天機”所賜的戰將,是打破僵局、開疆拓土最鋒利的矛。
“陳星,”朱元璋的聲音轉為鏗鏘,“你乃‘天機’所賜,勇冠三軍。
這應天周邊,尚有諸多割據勢力,如張士誠的舊部、元廷的殘余、以及趁亂而起的山賊水寇,
他們如同附骨之疽,威脅著應天的安定。
更需一支強軍,護衛商路,震懾宵小。此重任,便交予你!
我命你為‘蕩寇將軍’,即刻點選精壯,組建新軍,名為‘天策軍’!
此軍,當為我應天之利刃,當有斬斷一切阻礙的鋒芒與氣勢!”
陳星聞言,眼中精光爆射,如同沉睡的兇獸被喚醒。
他單膝跪地,轟然抱拳,聲如洪鐘:“主公放心!
末將陳星,定當打造出一支令行禁止、所向披靡的鐵軍!
‘天策軍’之名,正合我等‘天機’輔佐主公,共策天下的宏圖!
末將必以鐵血,為應天開疆拓土,掃清一切障礙!”
他起身,大步流星地走向觀外,那沉重的腳步聲,
仿佛戰鼓的前奏,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
朱元璋知道,這支“天策軍”,
將是他們手中最直接的力量,是實現一切戰略的基石。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陳兵身上。
這位身著戎裝、氣度沉穩的統帥,眼神銳利如鷹,仿佛能洞察戰場的每一個細微變化。
他代表著“天機”所賜的統御之才,是連接謀略與勇力的樞紐。
“陳兵,”朱元璋的語氣變得凝重而信任,
“你乃‘天機’所賜,統御有方。
這‘天策軍’的組建、訓練、調度,以及未來可能的征戰,便由你全權負責。
陳星為矛,沖鋒陷陣;
你為帥,運籌帷幄。
你們二人,當同心協力,將‘天策軍’打造成一支真正的雄師!”
陳兵肅然領命:“主公放心,末將定當與陳星將軍戮力同心,
不負‘天機’所托,不負主公厚望!”
朱元璋看著這三位“天機”奇才各司其職,
心中那股因五帝并起而產生的巨大壓力,終于被一種堅實的力量所取代。
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了足以與帝王爭鋒的班底!
他深吸一口氣,環視著這小小的玄妙觀,這里,便是他夢想起航的起點。
命令迅速下達。
應天城內外,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悄然展開。
陳安坐鎮中樞,以朱元璋的名義,發布了一系列安民告示。
開倉放糧,將官倉中積存的糧食,按戶分發給城中及周邊的流民與貧苦百姓;
嚴令軍法,任何擾民、搶掠之行為,一經發現,無論何人,立斬不赦;
組織民夫,疏浚城外淤塞的河道,修復年久失修的堤壩;
更在城中設立“安民堂”,收容老弱病殘,提供粥食與藥物。
一時間,應天城內秩序井然,流民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安定與希望。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傳遍周邊州縣。
那些在戰亂中失去家園、在饑餓中掙扎的百姓,
紛紛拖家帶口,向著應天這座“仁君”治下的樂土涌來。
應天城的人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與此同時,陳安大力推行鼓勵農耕的政策,
將城郊荒蕪的土地分給流民耕種,提供種子與農具,并承諾三年內免征賦稅。
這極大地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原本荒蕪的土地上,
很快便長出了綠油油的秧苗。
糧食的儲備,也在悄然增加。
在商業方面,陳安更是大展身手。
他親自出面,招攬那些因戰亂而生意凋敝的本地商賈,
向他們闡述應天未來的規劃與優惠政策。
同時,派遣得力干員,攜帶厚禮,秘密前往浙東的慶元港,
與“天可汗”李世民(方國珍)的勢力接觸。
陳安的說辭極具誘惑力:應天擁有江南最優質的絲綢、
最精美的瓷器、最醇厚的茶葉,這些都是李世民開拓東洋、西洋貿易所急需的硬通貨。
而應天,則需要李世民海上力量的保護,
確保商路的安全,以及換取海外的珍奇貨物、藥材,甚至是金銀。
雙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李世民(方國珍)正雄心勃勃地要建立一個橫跨大洋的商業帝國,
對于穩定的、高質量的貨源求之若渴。
更何況,多一個盟友,便多一分在復雜局勢中的話語權。
經過一番謹慎的試探與談判,雙方很快達成了初步的貿易協議。
第一批滿載著江南絲綢與瓷器的商船,
在“海龍”號等福船的護送下,揚帆出海,駛向高麗。
應天城內的商市,因這“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啟而迅速繁榮起來。
稅收的增加,為朱元璋的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在軍事上,陳星與陳兵的配合更是天衣無縫。
陳星負責從應天城內外招募的青壯中,挑選體格強健、意志堅定者,組建“天策軍”。
他以近乎殘酷的標準進行篩選,稍有懈怠或不合格者,立刻淘汰。
被選中的士卒,則被集中到城外的校場,由陳兵親自負責訓練。
陳兵的訓練方法極為嚴苛且系統。
他摒棄了當時常見的、以個人勇武為主的粗放式訓練,
引入了“天機”所賜的、后世才有的先進軍事理念。
他將軍隊按功能細分為刀盾兵、長槍兵、弓箭手、騎兵等兵種,
強調兵種協同作戰。
他親自制定詳細的操典,從最基礎的隊列、步伐、號令,
到復雜的陣型變換、攻防配合,都要求士卒們反復操練,直至形成肌肉記憶。
他尤其重視紀律與服從,任何違反軍令的行為,都會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
陳兵的臉上永遠是一副冷酷無情的表情,
他的眼睛如同鷹隼,能瞬間捕捉到訓練場上的任何一絲懈怠或錯誤。
在他的鐵腕統治下,“天策軍”
迅速褪去了新兵的青澀與散漫,一股令人心悸的肅殺之氣開始在軍中彌漫。
而陳星,則是這支軍隊最鋒利的矛尖。
他親自下場,與最精銳的士卒同吃同住,
甚至親自擔任教頭,傳授他那源自“天機”的、融合了古今中外的搏殺技巧。
他那如同洪荒猛獸般的氣勢,以及那簡單粗暴卻無比有效的格斗術,讓所有士卒都為之折服。
在他的激勵下,士卒們的訓練熱情空前高漲,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天策軍”中的一員猛將。
短短數月,一支規模雖不大,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士氣高昂的精銳之師,便在應天城外的校場上初具雛形。
他們的口號“天策!天策!開疆拓土!”
響徹云霄,成為應天城內最令人振奮的聲音。
然而,應天的變革,如同平靜湖面投入的石子,
其漣漪不可避免地擴散出去,引起了周邊勢力的警覺與敵視。
首當其沖的,是盤踞在江州一帶的“大秦”皇帝陳友諒(嬴政)。
嬴政(陳友諒)的魂魄蘇醒后,憑借其冷酷無情的帝王手段與“天機”所賜的統御之能,
迅速整合了天完軍的全部力量。
他將“天完”國號廢除,改國號為“大秦”,自稱為“始皇帝”,以彰顯其統一天下的決心。
他以鐵血手段,對軍隊進行徹底的“秦制”改造,
推行嚴苛的軍功爵位制,賞罰分明,令行禁止。
軍隊的戰斗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驚人的提升,如同一臺高效的戰爭機器。
他志在掃平一切割據,重建一個中央集權的、至高無上的“大秦帝國”。
應天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其“聚人、聚糧、聚勢”的策略,
被嬴政視為對其“大一統”宏圖的潛在威脅。
一個繁榮、安定、且有自己獨立軍隊的應天,絕非他所能容忍的“化外之地”。
更讓他忌憚的是,應天與浙東“天可汗”李世民的貿易聯系。
李世民(方國珍)的海上力量,如同一把懸在“大秦”側翼的利劍。
嬴政(陳友諒)絕不允許自己的后方出現一個如此強大的、且與潛在對手結盟的勢力。
因此,他決意要拔掉這顆釘子。
與此同時,平江路的“大漢”皇帝張士誠(劉徹)也對朱元璋的舉動投來了關注的目光。
劉徹(張士誠)同樣以宏大的氣魄改造著自己的政權。
他廢除張士誠的鹽商聯盟,改國號為“大漢”,自稱為“武帝”。
他志在恢復漢家榮光,開疆拓土。
他大力推行“推恩令”與“鹽鐵官營”,加強中央集權,并積極擴軍備戰。
他同樣看到了應天的潛力。
應天地處江南,物產豐饒,是“大漢”向西、向北擴張的理想跳板和后勤基地。
劉徹(張士誠)并不急于立刻吞并應天,
他更傾向于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作為附庸或盟友,
共同對抗其他強大的對手,如“大秦”嬴政。
他派遣使者,攜帶厚禮,前往應天,名義上是“慰問”與“結好”,
實則是試探朱元璋的虛實與態度,試圖以“大漢”皇帝的威儀和宏大的
“共襄大業”愿景,來招攬或威懾朱元璋。
應天,這座原本在亂世中并不起眼的城市,瞬間成為了風暴的中心。
一面是“大秦”嬴政(陳友諒)虎視眈眈的戰爭威脅,
另一面是“大漢”劉徹(張士誠)虛與委蛇的拉攏與試探。
朱元璋面臨著建基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是選擇依附于更強大的“大漢”,
以求自保,還是堅決抵抗“大秦”的吞并,維護應天的獨立?
任何一步走錯,都可能萬劫不復。
朱元璋召集陳安、陳星、陳兵三位心腹,于玄妙觀密議。
陳星力主一戰:“主公!
‘大秦’嬴政狼子野心,其勢雖強,然其心暴虐,不得人心!
我‘天策軍’新成,正需一戰立威!以我軍之銳氣,挫其鋒芒,必能揚我應天之名!
何懼之有!”
他眼中燃燒著戰斗的火焰,渴望著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證明“天策軍”的價值。
陳兵則更為冷靜:“將軍所言有理。
‘天策軍’雖新,然訓練有素,士氣可用。
若‘大秦’來犯,我軍依托應天城池之固,以逸待勞,未必沒有勝算。
但需警惕‘大漢’劉徹的動向,防止其背后偷襲?!?
他分析著戰場態勢,提出了務實的戰術建議。
朱元璋的目光最終落在了陳安身上。
陳安羽扇輕搖,臉上依舊帶著那成竹在胸的微笑:“主公,兩位將軍所慮,皆在‘戰’。
然則,此局之關鍵,不在應天城頭之得失,而在‘勢’之爭奪。
‘大秦’嬴政,欲以力壓之,其勢如雷霆萬鈞;‘大漢’劉徹,欲以利誘之,其勢如春風化雨。
我等若應其一,便等于自絕于另一,陷入被動。
此非上策?!?
他話鋒一轉,“我之策,曰:‘借勢’?!?
朱元璋精神一振:“陳先生請講!”陳安道:“‘大秦’欲戰,‘大漢’欲和。
此二者,本為矛盾。我等可巧妙利用此矛盾。
一面,可派遣使者,攜帶厚禮,前往‘大漢’,表達‘仰慕武帝雄才,
愿為附庸,共討不臣’的誠意,博取劉徹的好感與信任,
使其暫時按兵不動,甚至在我與‘大秦’交戰時,保持中立或給予有限支持。
另一面,對于‘大秦’的戰爭威脅,則需以強硬姿態回應,
展現我應天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抵抗的決心,
同時……”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可暗中向‘大秦’傳遞一個信息:應天雖小,然民心可用,‘天策軍’亦非弱旅。
若‘大秦’執意強攻,必將付出慘重代價,損耗其爭霸天下的寶貴兵力。
此戰,對‘大秦’而言,得不償失。
不如坐看我與‘大漢’相爭,待我兩敗俱傷,再行漁翁之利?!?
朱元璋恍然大悟!
這并非簡單的兩面下注,而是一個極其高明的“驅虎吞狼”之計!
通過向“大漢”示弱以求自保,同時向“大秦”示強以威懾,
利用兩強之間的矛盾與猜忌,為自己爭取寶貴的生存與發展時間。
他看向陳安,由衷地贊嘆:“陳先生此計,妙!
真乃‘天機’之智!便依此計行事!”
一場無聲的、以整個天下為棋盤的博弈,在應天這方寸之地,悄然展開。
朱元璋,這位昔日的乞丐和尚,在三位“天機”奇才的輔佐下,
正以他那深沉的城府與高超的權謀,在五位帝王的陰影下,
為自己,為應天,艱難地開辟著一條生路。
這“策”字,已然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