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預測的突破,讓“量子方舟”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氣候變化署主動發來合作邀請,希望中國團隊將200比特氣候預測模型,共享給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缺乏高性能計算設備,面對極端天氣常常“無預警應對”。
團隊內部開會討論時,有人提出顧慮:“200比特技術是我們的核心成果,共享會不會導致技術泄露?”林昊天卻搖了搖頭,指著窗外的天空:“氣候問題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臺風、暴雨不會分國界。我們研發量子技術,不是為了‘壟斷’,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讓更多國家用上精準的氣候預測模型,才能真正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蘇清妍補充道:“我們可以做‘定制化共享’——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簡化版的量子預測模塊(保留核心功能,去掉底層代碼),同時派工程師協助他們搭建適配系統,既避免技術泄露,又能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方案確定后,團隊首先與東南亞五國開展合作。林昊天和蘇清妍帶隊前往泰國,在曼谷氣候監測站安裝簡化版量子預測模塊。當地工程師乍一看模塊只有兩個機柜大小,滿臉懷疑:“這么小的設備,真能比我們之前的超級計算機還準?”
當模塊成功預測出一周后的熱帶風暴(路徑偏差30公里,準確率81%)時,泰國工程師徹底服了。監測站主任握著林昊天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以前熱帶風暴來臨時,我們只能靠經驗疏散群眾,現在有了中國的量子技術,我們能精準知道該疏散哪里——太感謝了!”
國際合作的消息傳到國內,院長在科研中心大會上表揚:“‘量子方舟’不僅是中國的科技成果,更是全人類應對共同挑戰的工具。這種開放共享的態度,才是大國科研團隊的擔當。”
那天晚上,實驗室里格外熱鬧。團隊成員圍在一起,看著屏幕上東南亞五國傳來的氣候預測反饋數據,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自豪。李萌萌突然問:“林博士,未來我們還會研發更高比特的系統嗎?比如500比特、1000比特?”
林昊天笑著點頭,指向窗外的星空:“當然。500比特能模擬更復雜的宇宙演化模型,1000比特能破解更精密的蛋白質結構——量子方舟的航行沒有終點。不過,無論比特數量多高,我們的初心不變:讓量子技術服務于人,服務于全人類的美好未來。”
他拿起“量子方舟航行日志”,翻到最新一頁,寫下:“今天,量子方舟的‘光芒’照到了東南亞。未來,它會照向更多地方,照亮人類共同的前行之路。”
實驗室里,200比特系統的屏幕依舊亮著。綠色的曲線平穩延伸,像一條跨越國界的紐帶,連接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也連接著人類對科技與未來的共同向往。林昊天知道,他們的航行還在繼續,而前方的星海,還有更多未知的奇跡,等著他們用量子技術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