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蘭的兒子是某高校的教師,素質相對較高,他詳細的詢問了一下手術的風險,凝重的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拜托你們了。”
很快便到了手術的那天,高風自然是要去觀摩學習的,ERCP他聽過好多次,可一次也沒見過。
這次還是黃主任做,無論如何也是不能錯過的。
黃思明主任今年52歲,戴著個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他跟張長河的關系不錯,之前經常一塊吃飯。
“表現不錯啊。”黃主任沖著高風笑了笑,“老張手下出人才。”
“謝謝主任夸獎。”高風連忙道。
“我聽孔主任說你沒事就往內鏡室跑,怎么,對胃腸鏡操作感興趣?”黃主任好奇道。
“有點。”高風有些不好意思。
“那今天的ERCP你好好看看,要是能學得會干脆留我們消化內科算了。”黃主任笑著調侃道。
“那我得努力了。”高風也附和的笑了兩聲。
護士此時已經把器械準備好了,
內鏡:十二指腸鏡(側視鏡,便于觀察十二指腸乳頭)。
介入器械:造影導管、導絲、括約肌切開刀、取石網籃、取石球囊、激光碎石器、鼻膽管等。
患者取左側臥位,口腔放置牙墊,防止咬損內鏡。
說句令人揪心的話,有些人的命還不如一臺鏡子值錢呢....
黃主任手持十二指腸鏡,依次經口腔、食管、胃進入十二指腸降部,找到了十二指腸乳頭。
胰膽管共同開口就是位于這里,通過內鏡鏡頭可以清晰的觀察到乳頭的形態。
高風一邊看屏幕,一邊注意黃主任的操作手法,這一刻他真是恨不得自己長有兩雙眼睛。
下一步就是膽管插管與造影。
經內鏡活檢孔插入造影導管,然后在 X線透視引導下,將導管尖端對準乳頭開口,緩慢插入膽管。
“這一步一定要慢。”黃主任出聲道。
要是誤入了胰管,術后十有八九要出現胰腺炎。
“但也不能太慢。”黃主任接著說道。
.......眾人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不快不慢,自己體會。
接下來就是注入適量造影劑,這樣在 X線透視下就能清晰的顯示膽管走形、結石位置、大小、數量及膽管擴張情況,以便于確認結石的具體位置。
“這個患者的凝血功能欠佳,年齡大,體質弱,所以咱們就不對乳頭括約肌進行切開了。”黃主任道。
他將柱狀球囊插入至乳頭開口,充氣擴張至10mm,以替代切開術。
“她這個石頭不算大啊。”黃主任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樣就好辦多了。
“咱們可以采用網籃取石的方式。”
網籃取石:經內鏡插入取石網籃,在 X線引導下將網籃送至結石下方,打開網籃套住結石,緩慢收緊后將結石拖至十二指腸腔。
這種方式適合那種結石直徑較小、數量不多的情況。
不過因為要在X線引導下,操作醫生和配臺的護士肯定是要吃射線的。
很多年輕醫生不愿意學ERCP,就是顧忌這方面的原因。
據黃主任說,他當年也不愿意學,于是被院領導狠狠地給喂了幾張大餅.....
“沒辦法,我那時候想當官兒。”黃主任提起這個自己也笑了。
閑聊間,5-6枚黃褐色的結石便被依次提溜了出來。
眼見鏡下看不到其他東西,搭臺的護士再次注入了造影劑,以確認膽管內無殘留結石、無造影劑外漏。
特別是這個無造影劑外漏,要是漏了,那就說明穿孔了...
那樂子可就大了。
由于患者存在明顯的膽管炎癥,黃主任還為其放置了鼻膽管引流。
到手術結束,高風看了下時間,整整1個小時。
這還是操作者無比嫻熟的情況下。
這個ERCP果然好難!
“我就喜歡難的,回家就干!”高風下了決心。
下午3點,10樓心內科病區坐滿了人,這里正在進行一場MDT,即多學科會診。
高風是在輪轉群里看到的消息,特意跑過來圍觀。
“心胸外科的周主任還沒到。”醫教部王干事輕聲道。
聞言,醫教部的楊明堂主任不由得皺了皺眉頭,通知的時候特意說明了不能遲到,這個周主任還是這樣。
而且,對方明知道自己在,就是臨時有突發情況,你不能給我說一聲嗎?
歸根到底還是對他不夠重視。
哼,真以為自己手術做得好,科室收入高就可以為所欲為是吧?
楊明堂主任眼中流露出一絲陰霾,以后別讓我逮著機會....
“別等他了,咱們先開始吧。”他發話道。
“好的,楊主任。”心內科的包立輝主治醫師立即講解起了PPT。
患者劉冬蓮,女,42歲,以間斷胸痛9天就診。
患者17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部疼痛,疼痛放射至后背、肩部。
由于疼痛劇烈,無法忍受,遂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附近醫院就診。
在急診科查了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接診醫生便把劉冬蓮收到了心內科。
“在當地醫院做了心臟彩超、心肌酶...沒有見到明顯異常。”主管醫生包立輝把檢查、檢驗單全都貼了上來。
當地的醫生給患者用了一些改善循環的藥物,劉冬蓮感覺自己好多了,雖然偶爾還有疼痛,但沒有那么難以忍受。
10天前正想著出院呢,夜里再次出現了劇烈的胸痛癥狀。
家人們一商量,覺得不能在這邊耽誤了,連夜把她弄到了一附院。
在急診科過渡了一晚上,早上劉冬蓮被送到了心內科。
包立輝仔細詢問了一下患者的癥狀,感覺當地醫院醫生的診斷沒有錯誤,他也考慮心絞痛發作。
于是繼續按照心絞痛急性發作治療,這期間還為患者做了心血管造影。
左冠狀動脈:
左主干:未見明顯狹窄及斑塊。
左前降支:近段可見 40%狹窄,長度約 8mm,管壁可見軟斑塊形成,中段和遠段血管未見狹窄。
左回旋支:近段可見 25%狹窄,中段及遠段血管未見異常。
右冠狀動脈:全程血管走行自然,近段可見約 30%狹窄,中、遠段未見明顯狹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