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市場見聞續
- 歲月寄語,寫給未來的你
- 心念通圣
- 2467字
- 2025-08-23 23:47:54
公司很多人都不相信上次的市場調研,都覺得在回暖,甚至有些新招聘的實習生一邊坐在辦公室里吹空調,一邊說我們要去看高大上的經濟才有效。
公司大BOSS聽后,有些皺眉,所以打發這些整天在辦公室吹空調的跟著我們再次踏上行程,讓他們實際看看這輪市場調整中,各行業是否出現了新的變化。
我們的第一站是幾家養老公寓,這也是眾多實習生覺得一定有所不同的行業。
車子駛入康養園區,門口的電子屏滾動播放著“溫馨家園”的宣傳語,綠化帶上的假花在秋風中微微晃動。接待我們的王院長穿著熨帖的白大褂,領我們參觀時腳步輕快,語氣卻難掩疲憊。“我們能維持運營,全靠政府補貼。”
她指著嶄新的康復設備:“這些器材一半費用是補貼款,不然根本買不起。”
在護理區,幾位老人正坐在陽光下曬太陽,護工輕輕為他們蓋上毯子。“沒有補貼的養老公司太難了。”
王院長壓低聲音說:“房租、護工工資、醫療設備,哪樣都要花錢。一個月收費五千塊,看起來不低,其實去掉成本根本不賺錢。”
看到幾個實習生一臉不信的模樣,無奈的她給我們看財務報表,政府補貼占了總收入的近四成:“那些沒有補貼的民營養老院,要么在裁員降薪,要么已經關門了。”
離開時路過一家民營養老機構,鐵門緊閉,玻璃上貼著招租啟事。王院長說那里三個月前還住著二十多位老人,因為資金鏈斷裂被迫停業。
“養老產業看著是朝陽行業,實際運營起來全是坎兒。”秋風卷起地上的落葉,在空曠的園區里打著旋,像極了那些掙扎求生的養老企業。
第二站的加盟品牌聚集地位于城市副中心,曾經這里開滿了連鎖加盟店,如今卻有近半數店鋪掛著“轉讓”招牌。
我們走進一家連鎖奶茶店,店員百無聊賴地擦著杯子,看到我們進來才勉強擠出笑容。
老板趙姐從后廚走出來,圍裙上還沾著奶漬,一開口就倒起苦水:“加盟店效益越來越差了,加盟費、管理費一分沒少,客流卻少了一半。”
她指著隔壁的本地特色糕點店:“你看人家生意多好,開業半年就火了。現在的消費者不認連鎖品牌了,就喜歡有本地特色的東西。”趙姐分析說,新的消費趨勢正在轉向區域特色,“大家更認本地口味、本地文化,這種價值觀認同帶來的消費黏性,比連鎖品牌的標準化產品強多了。”
她的奶茶店一天營業額不到三千,而隔壁的本地糕點店能做到八千。
在加盟品牌管理公司,負責人李經理向我們展示了一組數據:今年新加盟的商戶數量同比下降42%,而關閉的加盟店數量同比上升35%。
“區域特色品牌正在蠶食連鎖加盟的市場份額。”他指著地圖上標記的區域品牌,“這些扎根本地的品牌,更懂消費者需求,運營成本也低,連鎖加盟的優勢越來越小了。”
辦公室的白板上寫著“轉型方案”,卻只有幾個潦草的字跡,透著決策者的迷茫。
下午調研的花卉市場讓我們感受到了更直接的寒意。
剛走進市場大門,就聞到濃郁的花香,可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冷清的客流。
攤主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看到我們進來,也只是象征性地招呼一聲。老張熟悉的鮮花批發商陳姐,正蹲在地上整理枯萎的玫瑰,動作里帶著心疼。
“消費降級對花卉行業打擊太大了。”陳姐直起身說,“鮮花不是生活必需品,經濟不好大家首先就不買了。”
她指著攤位上的百合,“以前一束百合能賣八十,現在五十都沒人要。進貨價漲了,售價卻得降,利潤空間被擠沒了。”
市場里不少攤位都空著,掛著“低價清倉”的牌子,嬌艷的鮮花在冷清的市場里顯得格外落寞。
陳姐給我們看進貨單和銷售記錄,上面的數字觸目驚心:進貨量減少了一半,銷售額下降了六成。
“上個月有三家批發商關門了,我這也是靠著老客戶勉強維持。”她拿起一支康乃馨,“以前節日前半個月就開始備貨,現在節日當天都賣不完。”市場盡頭的垃圾站旁,堆著不少丟棄的鮮花,像一堆被遺棄的美好。
美容美發行業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我們走訪的幾家美發店,無論是高端沙龍還是社區小店,都顯得有些冷清。
市中心的一家連鎖美發沙龍,裝修豪華,卻只有兩位顧客在做頭發。店長小林給我們倒了水,語氣無奈:“業績下滑快三個月了,以前周末要排隊等位,現在技師都閑著沒事干。”
他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平價理發:“三十塊錢的快剪店生意越來越好,我們這種動輒幾百的沙龍,客源明顯減少。”
為了吸引顧客,他們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辦卡折扣從八折降到了五折,可效果并不明顯。“大家對非必需的美容項目更謹慎了,燙染的客人少了,基礎剪發的客人也在減少預算。”
鏡子里映出小林焦慮的臉,和他精心打理的發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跟在我們后邊的實習生低頭不語。
最后一站的租賃行業調研,讓我們看到了市場更深層的困境。
租賃公司的王總在辦公室接待了我們,墻上的錦旗已經有些褪色。“現在什么都不好租了。”
他嘆了口氣,“以前熱門的辦公設備、家電家具,現在都積壓在倉庫里。”他給我們看租賃清單,電腦、空調、辦公桌椅的出租率同比下降了近五成。
“企業縮減開支,個人也在勒緊褲腰帶。”王總分析說,“初創公司少了,對辦公設備的租賃需求自然就少了;年輕人更傾向于購買性價比高的二手貨,而不是租賃新品。”
他領著我們參觀倉庫,里面堆滿了等待出租的設備,落著薄薄的灰塵。“這些設備每天都在貶值,租金連維護成本都覆蓋不了。”角落里的幾臺舊電腦,屏幕已經碎裂,像被市場淘汰的眼淚。
回程的路上,車廂里異常安靜。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下來,城市的燈光次第亮起,卻照不亮我們心頭的沉重。二次市場調研看到的景象,比上次更加嚴峻:養老產業依賴補貼,加盟效益縮水,花卉銷售慘淡,美容美發業績下滑,租賃行業每況愈下。這些不同行業的困境,共同勾勒出當下市場的真實輪廓。
回到公司整理調研資料時,我看著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那些攤主的嘆息、店長的無奈、堆積的貨物、下滑的報表,都在訴說著市場的艱難。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從業者正在積極轉型:花卉攤主開始線上直播賣花,美發店增加了平價快剪項目,租賃公司轉向新能源設備租賃。這些微小的努力,像寒冬里的火苗,透著不屈的希望。
這次二次市場調研,從一開始興高采烈到回公司時的低頭喪氣,那些實習生他們也都知道了市場的殘酷,也知道學校認知和市場現狀的現實差距。
雖然現在各行業都在撐著走路,但相信總有一天會好起來,大家都會富裕,大家都會有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