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次市場調研
- 歲月寄語,寫給未來的你
- 心念通圣
- 2259字
- 2025-08-21 15:59:44
晨光剛漫過寫字樓的玻璃幕墻,站在辦公室門口,有些緊張。
作為入職僅兩周的新員工,當主管宣布讓我參與季度市場調研時,我既興奮又茫然。
在學校時學過的市場調研案例,全是西裝革履地訪問企業總部,在明亮的會議室里交換名片,可主管遞給我的調研清單上,赫然寫著“洗車行、家具廠、珠寶店、教培機構”,這些與想象中光鮮亮麗的調研場景相去甚遠?
“市場調研不是去拜訪大公司喝茶聊天。”帶我的老員工張姐看出我的困惑,把一杯熱咖啡塞到我手里。
她在市場部工作了八年,筆記本上記滿了各行各業的一手資料。
“我們是銷售型公司,真正的市場不在寫字樓里,而在街頭巷尾的店鋪里,在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里。”她翻出手機里的照片,那是去年調研時拍的菜市場攤位,“你以為的市場在報表里,真正的市場在市井中。”
出發前的晨會,主管特意強調:“不要帶著預設的答案去調研,要帶著耳朵去聽,帶著眼睛去看。市場不會說謊,但會藏起真相,你們要做的就是把它找出來。”
這些話像顆種子,在我心里悄悄發了芽。
我想象著即將見到的企業負責人,準備了一肚子專業問題,筆記本上列滿了調研提綱,完全沒料到這場調研會以如此接地氣的方式展開。
我們的第一站是城郊的洗車行聚集地。
車子拐進布滿油污的巷子時,我下意識地皺了皺眉。與想象中整潔的企業展廳不同,這里的洗車行大多是簡易棚房,高壓水槍噴出的水花濺在水泥地上,空氣中彌漫著泡沫劑和汽油混合的氣味。
張姐笑著拍我的肩膀:“別嫌棄,這里藏著最真實的消費數據。”
走進第一家洗車行時,老板正蹲在地上擦輪胎,聽見動靜抬起頭,臉上沾著幾道黑灰。
得知我們的來意,他直起身抹了把汗,遞來兩張塑料凳:“你們是來調研的?正好我也想說說,現在這洗車生意沒法做了!”他的抱怨像打開的水龍頭,收都收不住。
“前兩年開洗車行還能賺錢,這兩年不行了。”老板指著巷口的加油站:“他們搞加油送洗車,機器自動沖洗,十分鐘搞定,我們這人工洗車怎么比?”
他又指向街對面的智能洗車房:“那玩意兒更厲害,掃碼支付,全程無人值守,20塊錢洗一次,比我們便宜一半。”他踢了踢腳邊的抹布,“我們這種獨立洗車行,利潤跌了六成,好多同行都改行了。”
陽光透過棚頂的縫隙照下來,在老板愁苦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我低頭記錄時,發現筆記本上預設的“服務滿意度”“價格敏感度”等問題,在這些真實的困境面前顯得如此蒼白。
原來市場調研不是收集預設答案,而是傾聽那些未被言說的困境。
第二站的家具廠藏在工業園區深處,巨大的廠房里堆著板材,電鋸切割的聲音震得人耳膜發疼。
廠長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領著我們參觀時,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剛加工好的衣柜門板。“以前訂單排到三個月后,現在能維持開工就不錯了。”他嘆了口氣,聲音被機器聲切割得斷斷續續。
走到原料倉庫,他指著堆積如山的板材說:“這都是去年進的貨,本以為樓市回暖家具能好賣,結果今年租房市場冷清,新房銷售也不行,誰還買新家具?”他拿起一塊樣板:“年輕人現在流行極簡風,租房的買二手家具,買房的也不搞復雜裝修,我們這些做傳統家具的,日子越來越難。”
倉庫角落里的滯銷樣品上落著薄塵,像被市場遺忘的記憶。
下午調研的平價珠寶店開在商場負一樓,柜臺里的銀飾和玉石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卻鮮有顧客駐足。
店員大姐見我們進來,熱情地迎上來,得知是市場調研,反而打開了話匣子:“現在年輕人不愛買這些花哨首飾了。”
她指著一款設計精巧的項鏈,“以前情人節能賣幾十條,今年情人節只賣了五條。”
“不是沒錢買,是觀念變了。”她靠在柜臺上說,“現在的消費者更注重生活品質,寧愿把錢花在健身、旅行、學習上,也不愿買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再說網上直播賣珠寶更便宜,我們實體店租金高,根本競爭不過。”
她翻著銷售臺賬,上面的數字逐月遞減,像不斷下沉的溫度計。
最后一站是教培機構,剛走到門口就聽見里面傳來孩子的朗讀聲。
負責人是位年輕的女老師,辦公室墻上掛滿了學員的獎狀。“表面看著熱鬧,其實日子不好過。”
她給我們泡了茶,語氣里帶著疲憊,“政策調整加上AI沖擊,我們這種中小型機構太難了。”
她打開電腦展示最新開發的線上課程:“以前靠線下小班課賺錢,現在必須轉型線上。可最讓人焦慮的是AI教育,那些智能輔導系統能精準答疑,還能個性化制定學習計劃,價格比請老師便宜多了。”
她指著窗外的AI教育廣告牌,“說不定再過幾年,我們這些教培機構真要被替代了。”夕陽的余暉照在她臉上,映出深深的憂慮。
回程的路上,車廂里異常安靜。
我看著窗外掠過的街景,腦海里不斷回放著幾位老板的話。
他們的抱怨、焦慮、困惑,比任何市場報告都更能反映真實的經濟溫度。原來真正的市場調研,不是收集漂亮的數據,而是傾聽那些被報表忽略的聲音;不是驗證預設的結論,而是發現隱藏的趨勢。
回到公司整理調研資料時,我突然理解了主管的話。市場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小老板、消費者構成的鮮活生態。
他們的困境里藏著市場的風向,他們的選擇中帶著消費的趨勢。這次調研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收集信息,更是如何讀懂市場的真實語言。
張姐看著我密密麻麻的筆記,笑著說:“這才是市場調研的真諦。學校里教的是方法,市井里學的是真相。”
她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數據會說謊,但生活不會。”這句話像道光,照亮了我對市場調研的認知。
第一次市場調研的經歷,像一堂生動的職場課,讓我明白真正的市場不在會議室的PPT里,而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中;真正的調研不是完成任務清單,而是走進真實的生活場景。
那些老板的吐槽、消費者的選擇、行業的困境,共同構成了最真實的市場圖譜,也讓我這個職場新人,第一次觸摸到了市場的脈搏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