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在工地撿到本舊日記時,還以為是哪個工人落下的。封面上印著褪色的飛機圖案,翻開一看,字跡竟和爺爺的飛行日志有些相似。“1985年3月,用牙膏皮做了個直升機模型,能飛三米高。”“1986年7月,看見真飛機從頭頂飛過,追了三里地。”
他把日記拿給林晚看,兩人對著字跡研究了半天。“像是你爸年輕時的字,”林晚指著其中一頁,“你看,這里提到了去縣城買航模材料,跟你奶奶說的一樣。”老陳突然想起小時候,父親總愛對著個鎖著的木箱發呆,原來里面藏著這樣的秘密。
日記的最后幾頁是空白的,像是沒寫完的遺憾。老陳找出自己的工具箱,決定幫父親完成這個未竟的夢想。他用工程隊的邊角料做了架直升機模型,機身刻著日記里提到的細節:“旋翼直徑30厘米,用自行車鏈條做傳動。”
陳陽回家時,看見父親在院子里試飛模型。夕陽把老陳的影子拉得很長,像個追夢的少年。“你爺爺以前總說,我太老實,做不了會飛的東西,”老陳摸著模型的旋翼,“現在才知道,他是把自己的夢想藏起來了。”
他們帶著模型回了鄉下。在爺爺的墳前,老陳把模型放飛,旋翼的聲音像句遲到的道歉。“爸,你看,你的飛機飛起來了,”他蹲在墓碑前,聲音有些哽咽,“比三米高,比任何時候都高。”
林晚在爺爺的舊木箱里找到個鐵盒子,里面是爺爺年輕時的照片。有張黑白照上,年輕的爺爺舉著架簡陋的航模,背景是稻田,笑容比陽光還燦爛。“這才是你爸最想成為的樣子,”林晚把照片遞給老陳,“不是為生活奔波的工人,是眼里有光的追夢者。”
老陳決定寫本新的飛行日志。第一頁畫著他們全家的合影,每個人手里都拿著航模。他在旁邊寫道:“飛行的意義,不在于飛多高,而在于讓夢想的種子,能在下一代心里發芽。”
工地上的年輕人知道了老陳的故事,都來向他請教航模制作。午休時,工棚里總能看見幾個大男人圍著航模鉆研,扳手和螺絲刀放在旁邊,像群認真的學生。有個剛來的實習生說:“陳師傅,等我攢夠錢,也想給我兒子做架航模。”
老陳的飛行日志越寫越厚。里面有他改進的航模圖紙,有工人們的學習心得,還有陳陽他們在山區的故事。他給日志起了個名字——《平凡人的天空》,說要等退休了,就把它出版,讓更多人知道,普通人的夢想也能飛得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