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百合后期部的景象,讓陳夢瞬間明白了“專業”與“社區照相館”的天壤之別。巨大的辦公區燈火通明,幾十臺高配顯示器排列整齊,鍵盤鼠標的敲擊聲密集如雨。空氣里彌漫著緊張和專注。每個后期師面前的顯示器上,都是放大到毛孔級別的婚紗照或藝術寫真,色彩絢麗,細節要求苛刻。
主管張姐的嚴厲,在第一天就給了陳夢一個下馬威。“陳夢!這張新娘的臉部光影銜接生硬得像刀切!高光區域過曝了你知道嗎?重做!”“這組外景的草地顏色調得太假,飽和度拉滿就是好看了?客戶要的是自然清新!調不準就別交!”她的批評毫不留情,精準地點出問題所在,常常讓陳夢面紅耳赤,手指冰涼。
同事們大多是美術院校畢業或經驗豐富的熟手,技術嫻熟,效率極高。陳夢這個“小照相館”來的新人,顯得格格不入。有人漠然,有人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優越感,也有人在她焦頭爛額時,會淡淡指點一句快捷鍵或小技巧。陳夢像一塊粗糙的石頭,被投入了這個高速運轉的精密熔爐,壓力巨大,但也讓她清晰地看到了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她明白,在這里,眼淚和借口一文不值,只有過硬的技術和穩定的產出才能生存。
在張姐的高壓“錘煉”和同事無形的影響下,陳夢的技術以驚人的速度提升。她不再是簡單地修瑕調色,而是深入研究光影結構、色彩理論、皮膚質感處理。她學會了使用復雜的蒙版、通道摳圖、高低頻磨皮、雙曲線精修。對色彩的理解也從“好看”上升到“風格化”和“情緒表達”——復古膠片調、韓式清新調、歐美油畫風……
然而,當接觸到最頂級的樣片創作和極少數要求刁鉆的高端客戶時,陳夢感到了力不從心。特別是對復雜光影的合成(如將不同時間地點拍攝的人物和背景天衣無縫地融合)、對特殊藝術風格(如暗黑系、超現實主義)的精準把握,以及極端苛刻的細節處理(如每一根發絲的光澤),她常常耗費數小時也難以達到張姐或客戶要求的標準。
挫敗感襲來。下班后,偌大的辦公室里常常只剩下陳夢一人。她對著網上找來的大師教程反復練習,一遍遍嘗試不同的參數組合,甚至開始自學一些基礎的攝影布光知識,試圖理解前期拍攝對后期的影響。一次深夜,她正對著一張合成失敗的照片發呆,身后傳來一個溫和的男聲:“這里的光源方向不一致,人物邊緣的過渡光沒打對。”陳夢回頭,是攝影部的周航,一個話不多但技術公認扎實的攝影師。他簡單操作了幾下,指出了問題關鍵。這小小的點撥,像一道光,照亮了陳夢眼前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