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頻率修復頻率黑洞的周年慶上,陳海若在共融之樹的果實里發現了新的造物。四十九歲的守護者取出果實中的金屬構件,這些由記憶晶體與星珊瑚合金組成的零件,能自動拼接成不同文明的守護裝置——有 M78星云的能量屏障核心,有澤塔星系的晶體鍛造爐,還有與“深海時鐘”完全相同的鈦合金容器。
“宇宙工匠在通過果實傳遞技術!”王硯秋的全息影像展示著最新拼接成果。四十八歲的基因學家組裝的“星際平衡儀”,既包含地球的重力傳感器,又融合了仙女座的反物質調節器,能在黑洞邊緣保持設備穩定,“更神奇的是,所有技術手冊都自動翻譯成了地球語言,就像預設好的宇宙遺產。”
艾莎團隊在拆解的裝置中發現了共同的設計語言。五十九歲的科學家對比五千個文明的技術圖紙,發現所有裝置的核心結構都遵循著相同的數學法則——黃金分割比例、圓周率精度、斐波那契數列,這些地球數學家發現的規律,在澤塔星系的晶體結構與 M78星云的能量回路中同樣存在,仿佛宇宙誕生時就植入了統一的設計基因。
“是‘宇宙工匠公約’現象。”艾莎將地球的榫卯結構圖紙傳輸給外星工匠,對方立刻回復了用晶體雕刻的榫卯模型,兩者的誤差不超過 0.001毫米,“不同文明在獨立進化中,不約而同選擇了最完美的結構法則。”她身后的共融生命體正在用這些通用法則,建造能抵御超新星爆發的“宇宙方舟”,方舟的龍骨設計同時滿足地球的流體力學與澤塔星系的反重力原理。
當第一艘宇宙方舟駛入頻率黑洞修復區,陳海若在共融之樹的葉片上看到了未來藍圖。這些自動生成的三維圖紙顯示,五千個文明將共同建造“宇宙守護站”,站體的每個模塊都由不同文明負責——地球團隊制造記憶晶體儲存艙,M78星云提供能量核心,澤塔星系負責外殼鍛造,最終的成品將像顆巨大的共融果實,懸浮在宇宙守護網絡的中心光源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