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來了急加工件,所以我也跟著潘師傅一塊加班,加完班已是18:00了,路過車間看到一個外國人對著白板做著板書,工人都已下班,偌大的車間只有他一個人特別顯眼,潘師傅講他是德國合作方派駐工廠負責精益管理的專家。我有英孚英語10級證書,會簡單口語用英語同他打招呼,他叫克萊·依曼第一印象就是他對國籍的較真,他糾正說他來自于捷克,他說我很愛我的祖國。第二印象他對工作的執著專注。潘師傅說他是很好素材你可以寫寫他,設備是次要因素,人是主要因素,德國的產品經久耐用跟德國工人較真分不開。我也正有此意,我約依曼明天做個訪談。
捷克人的確守時,依曼早早便坐在辦公室等我。自已會英語比用翻譯機、AI拐彎交流好多了,我感受到會英語的好處。
依曼直接地稱贊我口語流利說:“貴國的大學畢業生雖說都有過四級,但是學得英語似乎側重于寫作,口語好還是比較難得的”。誰說老外不懂含蓄,批評人也是不露鋒芒。
他說過來以后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交流,他的母語是德語現在他盡量用英語跟大伙交流,中國大學生里即懂外語又懂機械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稀缺。所以市場始終不缺崗位,而是缺少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依曼的主要工作包括工廠布局優化、生產流程規劃、設備投資等,旨在幫助銘正機械規劃和建立新的生產線,從而轉型升級為一個現代化的生產基地。2016年,依曼從慕尼黑大學取得機械工程與管理碩士畢業后加入了德國蘇克菲公司,從事工業工程師工作。憑借專業的知識,他參與了多個項目,幫助工廠在優化設備投資、精益物流和工廠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在他看來,蘇克菲擁有悠久的歷史,重視技術和創新,一直以來為客戶提供卓越的解決方案。與中國銘正機械業務的整合,對雙方來說,都是雙贏的機會。蘇克菲可開拓中國市場。銘正機械則可以改進產品和生產系統,提升與本土及國際同行競爭的能力。
不過要完成使命并非易事。來到銘正,依曼面臨不小的困難和挑戰。首個挑戰,他需要與團隊一同,在不干擾工廠原有設備生產的前提下,找到優化布局的最佳方案。同時,他還需要帶領團隊在銘正建立一條新的機床生產線,之前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另一挑戰,他需要用英語與銘正同事們合作共事,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下,在溝通和理解上很難像與說著共同的母語(德語)的老同事們相處那樣迅速和明確。
為確保工作中所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并能得到各方認可,依曼花了許多的時間去了解彼此真正的想法。他深入一線進行現場勘查、繪圖。為使布局做到合理,他與車間主任、一線員工深入溝通訪談,收集車間的詳細情況和細節信息,聽取大家的建議。以此為基礎,他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知識優勢,與團隊溝通研討方案,有序推進項目的實施開展。
通過他和團隊的努力,銘正機械完成了用于未來生產新型設備的生產線布局的初步規劃,并根據新布局安裝好了機床生產的關鍵設備,如折彎機、激光切割機等。銘正的生產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此外,他還組織技術管理人員初步實現了企業6S管理的程序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他在工作態度上較真和執著,思維嚴謹有序得到了同事們的尊敬,日常做的就是把這套制度發動大家堅持下去。對于依曼和銘正都要適應新挑戰絕非一朝一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