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學習習慣的養成
- 人生沒有預案,只有應對
- 藍雪木M
- 1854字
- 2025-08-19 21:59:51
學習習慣,就像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雙鞋。
它們未必華麗,但能幫孩子走得更穩、更遠。
這些習慣一旦扎根,就會在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然而,孩子不會永遠停留在小學、初中的安穩節奏里。
隨著年紀增長,他們逐漸走進青春期——情緒更敏感,想法更獨立,也更容易和父母產生摩擦。
這一階段,曾經建立的學習習慣,很可能會受到考驗:
他們會質疑規則,想要更多自由;
他們會受同齡人影響,而不是只聽父母的;
他們會開始追求“我是誰”,而不是“別人讓我怎樣”。
這正是青春期教育的難點。
如果父母沒有提前準備,往往會陷入“控制與叛逆”的拉鋸;但如果方法得當,就能幫助孩子把前期養成的好習慣,帶進一個更高的學習和生活階段。
所以,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的,是我在陪伴兩個孩子走過青春期時的一些觀察與體會。
那是一段既充滿挑戰,也暗藏機遇的歲月。
因為正是在青春期,孩子會逐漸從“遵守”走向“自律”,從“模仿”走向“自覺”。
傍晚六點半,天色漸漸暗下來,餐桌上擺好飯菜,香氣彌漫,可大兒子還趴在書桌前,盯著一道數學題。紙上寫滿了草稿,卻始終沒有解答出來。他手里拿著鉛筆,不停地轉圈,時不時望向窗外。
“小宇,先過來吃飯吧,吃完再做?!蔽逸p聲喊。
他皺眉搖頭:“不行,我要做完再吃?!?
于是,這道題成了餐桌和書桌之間的拉鋸。
到晚上八點,他終于做完了,可整份作業才寫了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只能拖到夜里。第二天早上,他又頂著黑眼圈去上學。
那一刻,我意識到——學習本身并不是孩子最難的,最難的是學習習慣的養成。沒有習慣,寫作業像馬拉松,孩子和父母都累;有了習慣,學習才會變得順暢,甚至輕松。
很多家長總盯著孩子的分數,卻忽略了分數背后的“過程”。
成績,其實只是一個結果,而決定結果的,是長期的學習習慣。
心理學里有個概念叫“執行功能”,指的是一個人計劃、專注、完成任務的能力。孩子成績差,不一定是智力問題,更多時候是缺乏穩定的習慣支撐。
? 沒有固定學習時間,就容易拖延。
? 沒有明確計劃,就容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 沒有自我復盤,就很難形成閉環。
換句話說:學習習慣,就是孩子的隱形競爭力。
1.沒有習慣時的混亂
剛進初中時,大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先玩一會兒手機,再寫作業,常常到晚上十點還沒完成。作業時間不固定,效率極低。每次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導致成績忽上忽下。
2.習慣建立后的穩定
后來,我和他一起制定了“固定學習節奏”:放學回家先吃飯,休息半小時后寫作業,九點前必須完成。堅持幾周后,他自己也發現效率提高了。習慣建立后,他甚至能主動提前預習第二天的課程。
這種轉變讓我更加堅信:父母要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節奏感”,而不是單純盯著結果。
心理學與教育學支撐
1.《習慣的力量》
美國作家查爾斯·杜希格在《習慣的力量》里提出“習慣回路”:提示—行為—獎勵。
? 提示:固定時間或地點(比如每天晚飯后半小時)。
? 行為:寫作業、復盤、預習。
? 獎勵:可以看10分鐘喜歡的書,或者獲得一枚貼紙。
這個簡單循環,堅持足夠久,就能讓學習成為不假思索的動作。
2.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提出的“堅毅力”研究表明:長期堅持的習慣,比天賦更能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學習習慣,正是“堅毅力”的日常體現。
可操作的方法論
三步習慣養成法
1. 小目標:不要讓孩子一口吃成胖子,比如每天先保證完成作業+ 10分鐘閱讀。
2. 固定時間:設定一個“學習黃金時段”,堅持每天在同一時間開始。
3. 獎勵機制:完成任務后有小獎勵,比如積攢積分換周末的戶外活動。
復盤三問
每天睡前,用三分鐘和孩子做“學習復盤”:
? 今天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是什么?
? 哪件事沒做好?為什么?
? 明天要改進哪一點?
親子對話再現
有一次,大兒子寫作業拖拉,我忍不住想發火,但我克制住了,用心理學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
? 我:“你還沒寫完作業,我有點擔心(表達感受)?!?
? 他:“我想先休息一會兒(說出需求)?!?
? 我:“我理解你累了,但現在已經八點了,如果不寫完,明天會更累(說明后果)?!?
? 他沉默了一下,說:“那我寫一小時,寫完能不能看一會兒漫畫?”
? 我:“可以,但要先完成數學?!?
那晚,他真的專注寫了一小時。我學會了:溝通不是命令,而是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選擇后的后果。
學習習慣,看似瑣碎,卻是孩子一生的隱形財富。
它不僅決定分數,更決定他們面對未來時,是否具備自律和堅持的能力。
而習慣一旦養成,不會止步于小學、初中,而會延續到高中、大學,甚至走向社會。
接下來的章節,我會講青春期的挑戰與對策——如何在孩子情緒波動更大、叛逆心理更強的時候,繼續維持這些學習習慣,讓教育真正走向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