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梅把新刻的“冬至”郵戳蘸進(jìn)油墨盒時,老郵局的煤爐正燒得旺,橘紅色的火光映在墨綠色的郵筒上,像給歲月鍍了層暖意。郵戳的銅面被打磨得锃亮,“平安鎮(zhèn)”三個字的邊緣刻著圈細(xì)小的雪花,是她照著父親的筆記刻的,說“冬天的郵戳要帶著溫度,才不會凍住念想”。
“老鄭頭總在冬至這天多燒盆煤。”老李頭往爐子里添了塊槐木炭,火苗“騰”地竄起半尺高,“他說‘梅梅在外面怕冷,郵局的火要燒得旺些,像她在家時一樣’。”
郵筒的投信口結(jié)著層薄霜,鄭曉梅用抹布擦了擦,露出里面的刻痕——是父親用指甲劃的,深淺不一的“正”字排了滿滿兩圈,數(shù)了數(shù)正好七百三十道,是他近兩年每個冬至刻的,說“等刻滿三年,梅梅就該回來了”。她想起2022年冬至收到的匿名包裹,里面是件銅制的暖手爐,刻著槐花圖案,當(dāng)時以為是粉絲送的,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爐底刻著“爹在郵局燒著煤等你”,字跡被炭火熏得發(fā)褐,像父親烤暖的手掌。
王大錘在郵局的檔案柜里發(fā)現(xiàn)個木箱,打開時,一股混合著油墨與煤煙的氣息撲面而來。里面裝著父親這些年蓋的冬至郵戳印樣,每張紙上都蓋著密密麻麻的“平安鎮(zhèn)”,邊緣的雪花圖案卻枚枚不同。“你爹說,每年的雪都不一樣,郵戳也該有自己的脾氣。”老李頭翻著印樣,突然指著其中一張,“這是你走那年的,他蓋了整整一百遍,說‘多蓋幾遍,梅梅就能感覺到家里的暖’。”
印樣上的油墨早已干涸,卻依舊能看出蓋戳?xí)r的用力,有些地方甚至把紙都戳破了。鄭曉梅想起2000年冬至收到的那封空信封,里面只有片烤干的槐樹葉,信封上的郵戳模糊得幾乎看不清,當(dāng)時以為是郵遞員的疏忽,現(xiàn)在才明白,那是父親在煤爐邊蓋的,把所有的暖意都揉進(jìn)了油墨里。
孩子們排著隊往郵筒里投信,信封上畫滿了稚嫩的圖案:丫蛋畫了自己和鄭曉梅在銅匠鋪烤橘子,小虎畫了老磨坊的石碾轉(zhuǎn)著煤塊,最文靜的小姑娘畫了幅雪景,三個小人圍在郵局的煤爐旁,旁邊標(biāo)著“鄭爺爺、曉梅姐、我”。王大錘蹲在旁邊給孩子們蓋紀(jì)念郵戳,銅制的“冬至”二字落在畫紙上,像給時光蓋了個溫暖的章。
“曉梅姐,信會凍住嗎?”丫蛋舉著封信踮腳往投信口夠,信封上還沾著她剛烤焦的橘子皮碎屑。鄭曉梅抱起她把信塞進(jìn)去,郵筒里傳來“哐當(dāng)”一聲輕響,像顆種子落進(jìn)了溫暖的土壤。“不會的,”她指著郵局的煤爐,“爐火把郵筒烘得暖暖的,信會在里面睡個好覺,等春天就醒了。”
林小滿在郵筒的暗格里發(fā)現(xiàn)個鐵盒,鎖孔是朵銅制的小風(fēng)車。她用鄭曉梅的徽章鑰匙打開時,一股混合著紙張與炭火的氣息撲面而來。里面是父親這幾年的冬至家書,按日期碼得整整齊齊,最新的一封日期是2023年冬至,信封上貼著張褪色的“老郵局”郵票,郵票邊緣用紅筆描了圈,像道被爐火烤暖的傷口。
“這封沒寫收信人。”林小滿拆開信封,信紙是用郵局的便簽紙寫的,字跡抖得厲害,卻依舊能看出筆鋒里的鄭重:“今天護(hù)工說梅梅在學(xué)蓋郵戳,爹猜是冬至的。油墨別沾到手上,爹以前總忘提醒你。”鄭曉梅的眼淚滴在“爹以前總忘提醒你”幾個字上,暈開的墨跡里,突然看清父親在紙邊畫了個小小的煤爐,爐上煮著罐槐花粥——是怕她凍著。
郵筒的銅鈴?fù)蝗豁懥耍秋L(fēng)把封信吹得撞在鈴上。鄭曉梅伸手去夠,發(fā)現(xiàn)是封寫給她的信,信封上的字是父親的,卻比平時工整許多,郵票是那套里最珍貴的“煤爐”票,蓋著2023年的冬至郵戳。拆開時,片烤干的槐樹葉飄出來,葉片上用針尖刻著“暖”字,是父親住院前刻的,墨跡還帶著點炭火的焦黑。
“這是爹留給你的‘暖寶寶’。”老李頭往郵筒里塞了把新的銅鑰匙,“他說等梅梅回來,要讓郵筒記得住冬天的暖,也別忘夏天的涼。”
鄭曉梅把孩子們的信和父親的信一起放進(jìn)鐵盒,重新鎖進(jìn)郵筒暗格。鐵盒的底層,她墊了張今天的糖紙,圖案里的小偵探舉著放大鏡,鏡片里映著郵筒、煤爐、老槐樹,像幅被爐火烤暖的地圖。她知道,這些信不會真的凍住,而是藏在郵筒里,與銅屑、糖紙、槐樹葉作伴,等春天到來時,會帶著平安鎮(zhèn)的溫度,告訴他們這個冬天的暖意有多深。
養(yǎng)老院的護(hù)工發(fā)來視頻,鄭明遠(yuǎn)正坐在輪椅上,望著窗外的老郵局方向笑。護(hù)工說老人今早醒來后,突然從枕頭下摸出封信,非要自己投進(jìn)郵筒,護(hù)工只好推著他在院里的假郵筒前投了三次,每次投完都要拍手笑。“鄭爺爺?shù)男派袭嬃藗€煤爐,”護(hù)工舉著信給鄭曉梅看,“說要寄給‘郵局的梅梅’。”
鄭曉梅抓起把紀(jì)念郵戳往養(yǎng)老院跑,帆布包上的銅風(fēng)車徽章撞在郵筒上,發(fā)出急促的“叮當(dāng)”聲。孩子們跟在后面,舉著沒投完的信,像支小小的送信隊伍。路過老槐樹時,片凍硬的銀杏葉落在鄭曉梅的信上,葉脈間的紋路,與郵筒里那片烤干的銀杏完美重合,像時光遞來的暖手袋。
到養(yǎng)老院時,父親正舉著封信往假郵筒里塞。鄭曉梅蹲在他膝前,把紀(jì)念郵戳蓋在信封上,銅制的“冬至”二字落在父親畫的煤爐上,像給歲月加了道保溫層。“爹,信寄出去了,”她把信封放進(jìn)父親手里,“等春天來了,咱們一起去郵筒里取,好不好?”
老人的手指突然用力,緊緊攥住信封,指腹在郵戳上反復(fù)摩挲,喉嚨里發(fā)出“嗬嗬”的聲響。鄭曉梅看見他眼角滾下滴淚,落在“冬至”二字上,暈開的銅銹里,仿佛藏著二十五個冬天的等待,終于在這一刻被爐火烤暖。
王大錘的筆記本攤在長廊的石桌上,最后一頁畫著幅新畫:老郵筒前的鄭曉梅正給孩子們蓋郵戳,父親的輪椅停在旁邊,手里舉著封信,煤爐的火光把郵筒的影子拉得很長,像條通往春天的路,路上散落著糖紙、銅屑、銀杏葉,每個碎片上都寫著“暖”。
夕陽西下時,鄭曉梅把新配的鑰匙掛在郵筒的銅鎖上。風(fēng)一吹,鑰匙撞擊鎖孔,發(fā)出“叮叮”的聲響,與郵筒里的信、孩子們的笑、父親的呢喃漸漸合在一起。她知道,從今天起,這老郵筒不再只是投信的地方,而是平安鎮(zhèn)的暖爐,裝著過去的牽掛,現(xiàn)在的團(tuán)圓,還有未來的約定,在每個冬至?xí)r節(jié),為思念添把火。
小松鼠這時叼來顆松果,放在郵筒的底座上。松果的鱗片上,刻著個極小的“暖”字,是孫大爺昨夜鑿的。鄭曉梅笑著摸了摸它的尾巴,在今天的信末尾,輕輕寫下:“爹,今年的冬天,不冷。”
遠(yuǎn)處的鐘樓傳來晚禱的鐘聲,九聲鐘鳴里,混著郵筒的銅鈴聲、銅匠鋪的錘聲、孩子們的歡笑聲。鄭曉梅望著夕陽下的老郵筒,突然看見郵筒的影子里,父親的手正牽著她的手,往投信口塞封信,信封上的郵票,是那套永遠(yuǎn)也湊不齊的“平安鎮(zhèn)”,卻在這一刻,終于拼出了被爐火烤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