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遠啊……”林軒嘆息一聲,落在霍山主峰山神廟舊址,林軒雙手按地,嘗試以自身神位共鳴大地,以山神法引導破碎的地氣碎片緩慢匯聚,修補受損的山根。
但這個過程極其緩慢,消耗巨大,逸散的地氣如游魚,難以捕捉更別說凝聚,沒有山神權柄,想要掌控山根太難了。
這工程浩大得令林軒絕望,林軒的神力對于整個霍太山脈如同杯水車薪。
往往耗費大量心神,才勉強將一小片區域的地氣稍稍捋順,但稍一松懈,便會與另一股混亂的地氣爆發沖撞,這點微小的成果便瞬間付諸東流。
整整一日,幾乎看不到一點成果。
“不行,這樣太慢了……”林軒神魂回歸,面露疲憊之色,“照此速度,怕是百年也難以重塑山根雛形。必須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或者……找到破碎的山根核心所在,以此為基……”
就在林軒為霍太山脈的治理,殫精竭慮之時,霍太山脈卻迎來了一位遠客。
之前,霍太山脈遭受浩瀚雷霆洗禮,烏桓先生察覺雷霆之氣,心生好奇,悄悄來到霍太山脈外圍,待到雷劫盡去。
烏桓先生不敢大意,靜心等待半月,潛入了霍太山脈,之后所見,令烏桓先生又驚又喜。
驚的是,霍太山脈萬里之基,生靈去之八九,喜的是,整整一座綿延萬里的山脈,竟無神祇氣息。
烏桓先生此時的心劇烈跳動,若是以此山脈為神道之基,想到此處,烏桓先生雙眼放光,大道可期啊!
于是,烏桓先生便回到祖地,準備舉族遷徙至霍太山脈。
烏桓先生并非人類,而是一只千年何首烏得道成就的草木精怪,此時,烏桓先生御空飛行,肩上全是它的族人。
“老祖,您真尋到了世外桃源之地?”
“是啊,老祖真有這般適合族人生活的地方嗎?”
此時,烏桓先生肩頭一只略大的人形何首烏,看向另外幾只吵鬧不休的小家伙,“你們都給我閉嘴,不要打擾老祖飛行。”
嘰嘰喳喳之聲落入烏桓先生耳中,它并不覺得吵鬧,反而帶著溺愛的眼光看向小家伙們。
“烏清,不妨事的,別嚇到孩子們,只需半日后,便能抵達霍太山脈,我們新的家園。”
烏桓先生回頭看了一眼,變得越來越小的齊山,那是它的誕生地,也是得道之地。
齊山并非霍太山脈這等連綿不絕的大型山脈,只是一座孤山,幸得一眼靈泉存在,勉強能維持烏桓全族日常所需。
烏桓先生還未得道之時,為齊山一道人藥園靈藥,后道人功德圓滿,成功飛升天庭,臨別之際道人本欲帶觀中有靈之物飛升天庭。
此時,烏桓先生雖還未化形,但得道人日夜誦讀黃庭,已有了一點神智,道人進入天庭接引神光之前,解除了藥園的禁制,想要帶走一眾靈藥。
不曾想,那株千年何首烏竟誕生了靈智,自藥園拔地而起,以根為腿撒丫子跑了。
這讓道人驚愕不已,可道人并未強求,也不曾追尋何首烏的蹤跡,道法自然,何首烏做的選擇說明兩者之間緣法已盡,莫要強求。
道人本意是帶一眾靈藥上天,受化仙池洗禮,成就仙藥,借此踏上仙道修行路。
烏桓先生并不知曉這一切,躲在齊山地脈之中看著道人入接引神光后,以為得了自由,卻不知自己失去了何等機緣。
懵懂的何首烏,就這樣呆在齊山許久許久,這期間,為了保持自身的靈性,烏桓先生最終還是回到道觀藥園之中,這里有著齊山唯一的靈脈。
一晃便是百年,得靈脈滋養,何首烏終于化形,自稱:烏桓先生。
其后的歲月里,依托齊山靈脈,烏桓先生以自身本體根基,培育了許多后代。
而這些小家伙,只需短短幾十載,便有了靈智,可言語,烏桓先生更是以齊山為根基,假托神明之名,兢兢業業相助齊山周圍的凡人。
世人感念齊山神靈之恩,為烏桓先生立得一廟,尊為:齊山山神。
受了香火祭拜的烏桓先生,對于神道之路極為感興趣,因為香火之力對于修為提升極快,這讓烏桓先生極為興奮。
更加勤勉的顯圣,獲取香火之力,不過短短十年,烏桓先生便達到八品。
可隨著修為提升,烏桓先生的眼界愈發開闊,也接觸到一些之前不知道隱秘。
歸根結底,它并非天庭敕封之神,只能算是一位野神,沒有神位的他,實際上對于齊山的掌控極低。
齊山的山神雖然消失了,可烏桓先生發現,想要染指山神權柄,有主的山川地脈實在太難了。
而此時,察覺霍太山脈異象的烏桓先生,原本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前來,卻不曾想撞見如此天大機緣。
林軒并不知曉霍太山脈山神之位,已被惦記上了,每日梳理完兩處屬地后,依舊在霍山主峰嘗試凝聚山根。
烏桓先生帶著全族,悄然降落在霍太山脈邊緣,與林軒所在的霍山主峰相隔甚遠。
烏桓先生選擇了一處遭受雷霆之力相對較少,地脈之力相對完整,且殘留著一道較大靈脈的山谷作為新的家園。
“孩子們,我們到了。這里,將是我族新的起點!”烏桓先生聲音中帶著難以抑制的激動。
它將肩上的小何首烏們輕輕放下。
這些小何首烏一落地,便好奇地四處張望。
雖然大地之上仍是焦黑一片,但它們作為草木精怪,天生對大地有著極強的感知力。
何首烏們能感覺到,腳下土地中雖然破碎卻依舊磅礴的底蘊,遠非齊山可比。
“老祖,這里的土地……好餓,但是好強大!”一只小何首烏用根須觸碰地面,怯生生地說道。
烏桓先生慈愛地摸了摸它的頭:“沒錯,這片土地受了重創,正在饑餓。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
烏桓眼中閃爍著光芒,“孩子們,散開你們的根須,去感受它,用我們的本源之力去滋養它,與它融合!記住,要溫柔,要像對待親人一樣,讓它接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