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衣錦還鄉?獨一份兒(求追讀月票)
- 帶著空間到88年,從賣荔枝發家
- 花樣年華似水
- 3488字
- 2025-08-28 00:01:00
出了縣城,進入鄉鎮公路,就不再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而是鋪過柿子,更加顛簸的道路。
破舊的汽車一路上框框響,李宇還是第一次坐這么破舊的汽車,感覺隨時都要散架。
即使有座位坐著,但座椅破破爛爛的,都露出里面的部分出來,坐在上面,屁股都顛得生疼。
短時間內,完全無法適應。
一路上,每到一個點,車子會停一下,有人下車,有人上車,像是行駛在鄉鎮路上的公交車。
“老太太,你坐這里。”
“小伙子,謝謝你。”
李宇給一個剛上車的老太太讓座位,雖然坐著也顛簸,但對一個老人來說比站著安全多了。
當然,即使李宇不讓座,應該也會有其他人讓座給她。
車子內有扶手,扶著站在車里,雖然搖晃不斷,但李宇覺得比坐著讓屁股遭罪要好受許多。
“石拱橋到了。”
不知不覺,到了李宇下站的地方。
天空灰蒙蒙的,周邊有幾個人家,其中一家是店鋪。
這里挨著鄉集市不遠,李宇的記憶里,以前家里趕集多是來這個鄉集市。
旁邊一條小河,河里有白色,有紅色,有黑色,污染不輕,因為這個鄉集市有磚廠,水泥廠,瓷磚廠,陶器廠等等。
因為這些廠在,就有了不少工人在這里居住,才能形成集市。
至于污染,現在是1989年,還是鄉下,先要解決溫飽問題,改善基本生活后才有能力去改善環境。
路過一個小的石拱橋,來到另一條馬路上。
這是鄉到村的道路了,都是泥巴路。
還好沒下雨,不然很難走。
在李宇的記憶里,從這里到家要走上四五十分鐘,而且大部分路都是上坡。
一百多米后,李宇停下腳步,前方有一所學校。
李宇中學就是在這里讀的,站在這里,腦中許多曾經在這里上學的畫面浮現。
學校里有小學,中學,是這個鄉里唯一的中小學校。
有數十間教室,辦公室等等,小學是磚瓦房,中學是兩層的磚瓦房。
李宇記憶里,記得下雨時,屋頂都會漏雨,用瓷盆,呂制飯盒,瓷盅等來接雨,聽著雨滴聲上課。
每天早上走路三四十分鐘來上學,午飯是自己帶的米,在學校食堂蒸熟,或者用飯票。
下午回家,因為上坡多,要走四五十分鐘。
下雨天,摔成泥人是常態。
學校外,有兩家店鋪,平時還有一些擺攤的。
恍惚間,李宇腦中浮現一個清晰的畫面。
咚咚咚……
這不是鈴聲,而是敲擊聲,根據敲擊次數可以判斷是下課還是上課。
現在是下課敲擊聲,許多學生從學校跑到外面,用分分錢買零食吃,其中有李宇過去的身影……
好一會兒,李宇才回過神來。
再一看,眼前什么都沒有。
這個時間點,學校早就放寒假了,外面的店鋪關著,也沒有擺攤賣東西的。
學校附近有一些人家,有幾個小孩跑過來,他們應該就是在這學校讀書的學生了。
這幾個小孩子此時都是穿著厚厚的,帶著補丁的棉襖,今天的溫度只有幾度。
他們好奇看向李宇這邊,主要是覺得李宇的自行車好看,稀奇。
在這里的農村,自行車還是比較奢侈的,很少有。
雖然學校里有些老師有自行車,但也是少數,所以,他們對自行車好奇可以理解。
自行車是李宇之前在路上時趁沒人,從隨身空間中拿出來的,還是一輛新的自行車。
在隨身空間內還有幾輛舊的自行車,以及兩輛舊的人力三輪車,還把那輛雄獅牌摩托三輪車帶著的,擔心留在店里被偷了。
沒有看到認識的老師出現,即使出現估計對方也認不太出來,畢竟畢業三四年時間了,這段時間,李宇自己的變化就不小。
根據記憶回味一番,也讓現在的李宇親身體會了一下這個年代,鄉里的學校是什么樣子,很有新鮮感。
“對了,李明,李紅也在這個學校。”李宇想起來,自己家里的弟弟李明,妹妹李紅都在這個學校上中學。
現在放寒假了,他們應該都在家里。
“來,給你們。”
李宇假裝從自行車上掛著的小包包里拿出一些柑橘遞給幾個小孩。
有柑橘吃,幾個小孩眼中都放光,沒有拒絕,高興跑過來拿著。
其中一個小女孩開口感謝:“謝謝大哥哥。”
挺有禮貌的。
其他幾個小孩也學著說謝謝大哥哥。
李宇聽著高興,又給了他們一些大白兔奶糖,可把他們高興壞了,不停感謝。
“別到處亂跑,我走了。”
李宇心情很好的騎著自行車離開了。
幾個小孩子看著他騎遠了,才開始數數各自有幾個柑橘,幾個大白兔奶糖,看看誰的更多。
騎了一段比較平緩的路,就出現了上坡了。
上坡也可以騎騎,但太費力,騎了一段李宇就停下來推著走。
順便看看路上的景色。
綠油油的油菜,嫩嫩的小麥,只剩稻樁的水田,田里有一些鴨子,還有剛挖過紅苕的土地。
周邊的房子,有泥土墻的瓦房,有亂石泥土墻的瓦房,有條石墻的瓦房,有少數的磚瓦房和平房。
也有常見的茅草房,這些茅草房基本是用來養豬,養雞鴨的地方。
十多分鐘后,馬路周邊的房子變得少了許多。
李宇看到了一個不小的溝渠,有兩米左右高,兩米多寬,兩邊都是用條石砌的。
記憶中,這條馬路的盡頭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水庫,這水渠,種水稻時,可以送水到另一個鎮上去,好像經過了好幾個鎮的。
又有一段平緩的馬路,可以騎自行車,之后有一段下坡,然后又是上坡,最后到了水庫附近。
李宇家在水庫對面的山上。
到了這里,遇到熟人的可能性就大了。
所以,李宇找個沒人的地方,從隨身空間里拿出一個大包包,還有一個大的編織袋,以及兩個用網兜裝著的箱子。
兩個箱子,一個是黑白電視機,一個是收音機。
大包包背在身后,兩個網兜和大的編織袋都掛在自行車上。
現在拿出來,就不擔心遇到太多熟人,之后再出現這些東西不好解釋。
李宇有一種衣錦還鄉的荒唐感。
心想,就當是幫這身體的原主人衣錦還鄉一把。
推著自行車從水壩上過去,這個水壩全是用條石砌成的,寬三米左右,長有百米左右,側面有六七個大小的水閘,最高處有數十米。
聽說里面有門板一樣大的魚,也不知道真假。
但這水庫修成后沒有干枯過。
水庫三面環山,狹長,有多個分支。
李宇家在水庫的左側方群山中。
過了水庫就完全是上坡,還是比較陡的山路,而且都是山間小路,沒有大的馬路。
推著自行車都費勁兒,還好李宇力氣大啊,不然這段坡,帶著這么多東西,很老火的。
山間小路,從松林中穿過一段路程,然后就能看到大片的梯田,旱地。
油菜,小麥,菜地,竹林,房屋……
“買這么多東西回來過年啊!”
“胡亂買了些,都要過年了,你這是還有活干?”
“給別人駝些東西,你這么多東西,肯定要過個熱鬧年啊……還有自行車,這可是稀罕貨,不便宜……”
碰到一個面熟的中年男子牽著一匹馬。
李宇覺得有些面熟,好像是隔壁隊上的人。
對方也覺得李宇有些面熟,才打招呼。
雙方都不知道各自叫什么,但覺得面熟,遇到了就得打個招呼。
聊了幾句后各自離去。
又過去幾分鐘。
“誰啊,買這么多東西?”
“那是自行車嗎?”
忽然,不遠處的菜地里傳出一個女子的聲音。
這聲音熟悉。
李宇看了看,根據記憶認出來了,是自家的一個鄰居,猶豫了一下,還是喊出口:“陳四孃,是我,李宇。”
“李宇,宇娃?”陳四孃四十歲左右,她放下手中的活,好奇走過來看。
看清后,驚訝道:“宇娃,還真是你啊。去年你沒回來,你媽媽還以為你今年也不會回來呢。
出去有兩年了吧,變化挺大的,都快認不出來了。
對了,你媽媽和你妹妹就在那邊地理。”
說完,陳四孃就朝山頂那邊大聲喊:“寧大姐,寧大姐,你家李宇,宇娃回來了……”
半山腰中。
李宇的媽媽和妹妹李紅在弄菜葉子,準備拿回去煮來喂豬,忽然聽到有人在喊,還是熟悉的聲音。
“媽媽,好想有人在喊你,像是陳四孃的聲音。”李紅對旁邊的媽媽說。
媽媽也聽到了一些。
兩人停下手中的活,安靜的聽。
“媽媽,媽媽,陳四孃是不是在說大哥回來了?大哥回來了,我要去找他……”
妹妹李紅已經迫不及待的跑走了。
“慢點,別摔倒了!”
“那個臭小子,還知道回來!”
寧媽媽嘴上罵著,實則心里一直擔心李宇的安危。
這個時期,村里沒電話,只有大隊長有,走過去都需要十多二十分鐘,很不方便,而且電話費貴。
李宇去年沒有回來,也只有在過年前打了一個電話回來,然后到現在都沒有打電話回來。
穿越過來的李宇,是想過要不要打電話回來,但又不知道打電話說什么,畢竟他現在屬于“外來者”。
“這是自行車,還是新的,剛買的?”
自行車惹眼,陳四孃忍不住多看。
“嗯,在縣城剛買的。”李宇應道。
“宇娃出息了啊,這是出去掙大錢了啊。”陳四孃心里羨慕,看李宇這大包小包的,還有新的自行車,肯定是掙錢了,才敢這么花。
村里,目前也只有李宇膽子大,有門路,去沿海那么遠打工。
當初,村里人都覺得去那么遠不放心,不一定能掙錢。
加上李宇去年沒有回來,今年也可能不回來,就讓村里人對出遠門打工更不看好了。
甚至有人都認為李宇在外面多半出事了,回不來了,說外面很危險。
如此,讓李宇的家人就更加擔憂。
現在好了,李宇終于回來了。
“這兩個箱子是什么?”
陳四孃認識的字很少,看不懂上面寫的什么。
李宇也沒有瞞著,這事村里遲早會傳開:“在縣城買的黑白電視。”
“天,電視機!”陳四孃震驚。
電視機,對山里的人來說,太貴重稀罕了。
整個大隊,也只有隊上有一個電視機,還是公家的。
李宇這個電視機,就是大隊上第一個私人買的電視機,獨一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