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地一聲。
李倓將河北、河東的戰報拍在案幾上,環視太子一系黨臣,怒而憤慨道:
“若非皇帝棄守長安,河北豈能全面淪陷?”
“郭子儀、李光弼已經出井陘,眼看就要圍殲史思明部,犁庭掃范陽。”
“卻因為皇帝聽信奸臣之言,致使潼關失守。郭、李為回援關中,不得已退回河東,使得史思明兵威大勝,河北諸鎮再無力抵擋,或降或亡,中原大地盡喪。”
“此何人之罪也?”
“皆皇帝一人之罪過!”
“值此危難之際,大唐急需奮勇直進的指路明燈,而非一心入蜀的流亡朝廷!”
“父親不以天下為己任,克繼大統號令四方,反而再三的推辭,寒了大唐子民的心。”
“此卻為何故?”
大逆不道,但擲地有聲!
建寧王一番大言,驚得在座眾人都啞口無言,紛紛望向主位上的太子李亨。
李亨滿臉悲戚:“子不言父過,臣不論君罪!父親有過,過在孤身;圣人有罪,罪在臣工。”
“爾切勿再言登基之事,孤意已決,絕不做有悖人倫孝道之事,以使天下人齒寒!”
“太子所言極是,我等愧對天子、愧對大唐。”
房琯起身一拜。
緊接著諸大臣同時起身朝拜,“太子仁孝,令我等欽佩不已。”
“荒謬!”
李倓倏地站起,怒眼欲穿:“以一人之孝,奪千萬黎民之生存,何為仁孝?祖宗河山,百十余年幾曾遭過此等劫難?”
“兩京失守,皇帝西逃,天下百姓如何看待諸公,又如何看待大唐,諸位可曾想過?”
頓了頓,他目光熠熠:
“皇帝一心入蜀,諸位不僅不勸阻,反而傾囊相隨。”
“李太白有詩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漢諸葛丞相六次北伐皆無功而返。若逆胡焚毀棧道,寇漢中而守其門戶,我等又將何如?”
“入蜀便是茍安,茍安便是將祖宗社廟拱手讓與逆胡,茍安便將再無恢復社稷之可能,茍安便如放棄中原、關中子民,喪盡人心!”
“如此簡單道理,難道父親、以及在座諸位都不明白嗎?”
“還是說爾等有意舍大家而顧小家?”
言至此處,李倓眼中射出危險的光芒,一一掃向那些重臣,被其目光盯上之人,無不駭然垂首,皆懼其威嚴。
這是殺出來的威嚴!
“三郎坐下說話。”
李亨很平靜問道:“陛下乃你祖父,如此苦苦相逼,你可還心存孝念?”
此言一語雙關,看似是在問李倓對皇帝的孝道,卻是亦問其對李亨自己的孝道。
這一問,將決定雙方日后是父慈子孝,和睦相處;還是父子猜忌,兵戎相見!
李倓當然聽出了李亨的畫外音。
所有人都聽出了他的話外音,皆屏息凝神,垂首不語,側耳靜聽。
自從司馬懿洛水放屁之后,往后的王朝便只剩下了以孝立國。
雖說李唐帝國政變頻繁,父殺子、子逼父屢見不鮮,但究其根本,還沒有哪個皇帝敢公開說自己不孝順。
但凡政變上位的皇帝,哪怕是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前后,也對李淵表現出了極其孝順恭敬的態度。
這不是他真的孝順,而是因為孝敬父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正確。
沒有人愿意跟隨一個殘暴無情的主子。
畢竟,當一個人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時候,你還指望他對誰有感情?
李倓沉默不語。
他知道自己今日表現太過強勢,讓太子李亨產生了恐懼,故而才以孝道壓制自己。
感情上,李倓想一刀砍了皇帝、太子了賬,但理智告訴他,殺了皇帝、太子,不僅大唐完了,他也好活不了。
因此在政治威望未達到令四方臣服之前,必須保證大唐中樞的穩定,為自己發育奪取足夠的時間。
幾經思忖,在眾人緊張的神情中,李倓叩首道:“兒子一心為父親考慮,若有不妥之處,還望父親恕罪。”
呼——
一時間,堂上諸公居然不顧體面,長長吐出一口濁氣,神情舒暢地望向太子。
建寧王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大到眾人不敢直視其眼睛。
太子李亨同樣滿臉笑意,慈和地望著李倓:“吾兒孝順,為父開心尚且來不及,如何會怪罪,快快起來。”
李倓站起,又道:“兒子疲憊,不宜久留,先行告辭。”
李亨一怔,隨即釋然揮手:“吾兒勞神是該好生休息,去吧。”
目送建寧王背影消失,在場諸位也都起身告辭。
李亨想要站起,卻不料雙腿發軟無法站起,于是勉強擠出笑容:“諸位且先離去,孤稍后再去拜見陛下。”
就在此時,院外突然傳來怒罵,令眾人聞之色變。
“我乃宰相,為何不能面見天子?建寧王你何敢軟禁天子,難道你想謀朝篡位嗎?”
“是韋相爺!”
有人驚呼出聲。
李亨再顧不上面子,忙對旁邊的魚朝恩道:“快扶我起來,莫要讓三郎傷害韋見素。”
片刻后,眾人擁著李亨離開大堂,尋聲而去。
……
李倓陰沉地盯著眼前的紫袍宰相。
他沒想到殺了一個崔方進,竟然還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真當他是泥捏的不成?
李倓瞇眼問:“爾借了誰的勢來此詰問本王?莫不是想試試我寶劍鋒利否?”
韋見素絲毫不懼:“我乃陛下欽點宰相,有要事稟告天子,汝不允我見陛下,不是篡位是想干什么?”
他真的不懼怕李倓嗎?
非也,乃因其早與陳玄禮商議完畢,準備發動兵變誅殺建寧王,救天子于水火。
此番前來是為確認皇帝方位以及安全與否。
只是。
楊三神色慌張地來到李倓面前,拱手道:“殿下,陳玄禮與韋見素勾連,欲謀害太子。”
韋見素臉色陡然一變,驚駭望向楊三。
他的計劃詳細周密,怎會泄露的如此之快?
難道陳玄禮又叛變了?
他卻不知道,并非陳玄禮叛變了,而是李倓老早便防備著陳玄禮。
畢竟行在之內,能威脅到他的人,只剩下了六軍統帥陳玄禮,以陳玄禮之忠心,一旦其反應過來,勢必會反撲。
因此,李倓從未放松過警惕,故而命楊三暗中監視陳玄禮,只要發現風吹草動,立刻稟報。
現在看來,果不其然。
李倓獰笑著看向韋見素,聲音森冷:
“早聽聞楊國忠于韋相爺有提拔之恩,本王尚且不信,沒想本王也有打眼的時候,險些遺漏了你這個奸臣叛黨!”
“來人!將韋見素拖出去,斬其首懸于轅門示眾!”
“我、我……你……”
兩個士卒立刻上前,韋見素被嚇面無血色,哆哆嗦嗦說不出一句囫圇話。
“且慢!”
太子李亨緊趕慢趕,總算趕來,氣喘吁吁道:“三郎,韋相不可殺……”
“父親,韋見素乃楊國忠同黨,其勾結禁軍欲謀害您,兒子這是為您清理余孽,父親切莫婦人之仁。”
李倓滿臉誠懇,語氣卻是不容置疑。
李亨訥訥無言,他明白了,三郎并不是非要殺韋見素,而是警醒他,皇帝一日不退位,東宮就一日不安寧。
同時也在為他不肯繼位表達不滿。
李倓厲聲道:“拖出去!斬!”
韋見素根本沒泛起什么浪花,腦袋很快被掛上了旗桿,同虢國夫人一起在風中起舞。
看到這一幕的人,無不色變,又一位三品宰相死在了建寧王的屠刀下。
對于陳玄禮,只要皇帝在李倓手上,他就不敢有絲毫異動,他擔不起弒君的罪責,也不愿擔這個罪責。
當然為免遺禍,李倓還是以皇帝、太子名義,命令其率部后撤十里。
陳玄禮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