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漢末:陛下何故造反?
- 有道長言
- 2012字
- 2025-08-22 23:58:46
“啟稟將軍,密探有報,鑾駕近日伐木取材,又復收漁舟于四野。”
伐木,收用船只………
郭汜瞇眼沉思,末了,卻并未放在心上。
“小事而已。”
他緩步走到左側的篝火旁,將那雙油光閃閃,還沾有羊肉香氣的雙手于火堆上方舒展開,讓暖意滑過每一個手指細縫。
“王師先前大部分的車駕都已被我軍截獲,他們缺衣少糧,眼下又正值寒冬,砍伐木材,征用船只,應該也只是想用作燒火的木材而已,不必如此大驚小怪。”
說罷,郭汜側目看向軍卒:“你去領幾個軍妓過來,找干凈一點兒的,本將軍可不用萬人騎的貨色。”
但話才剛說出口,他又后悔了。
軍中僅剩的幾個女人都已經玩兒膩了,沒有新鮮感,他又從哪里尋求快樂?
想到妻子并未隨軍,郭汜葷心一犯,又補了一句:“罷了,軍中那些舊人就讓你們玩兒吧,你即刻帶上一些人馬,去周圍的村落里收幾個女人過來,洗干凈了直接送入本將軍的帳中。”
軍卒雖品級不高,但始終覺得鑾駕那邊有些許不對,可他身為郭氏氐部,常年跟隨在郭汜身側,自知車騎將軍話說到這份兒上,已是無心再談論公事,當下只得收了自己的心思,抱拳應下。
·······
李樂渡過黃河后,即刻舉火為號,待消息傳回軍營,即表明渡河時機已到,軍營上下迅速收整行裝,準備動身渡河。
而匈奴右賢王去卑,與白波軍胡才,韓遂部下則負責此次留下斷后。
此時李傕,郭汜雖然新敗,但畢竟是被援軍偷襲所致,此時主力尚存,雙方兵力懸殊,若是硬碰硬,絕無勝算。
因此董承,楊奉與諸位熟知此地地形的大臣、如楊彪,劉艾等人商議過后,定下了“居高臨下,控扼通道”的對策。
即充分發揮地形優勢,阻擊敵軍。
彼時曹陽地形核心特征基本為“一澗、一原、一河、一墟”。
澗,即曹陽澗是一條深邃澗谷,谷底道路狹窄,兩側是高數十米的黃土崖壁,是天然的阻擊主陣地。
原,即稠桑原,古代“原”同“塬”,意為臺狀高地,四邊陡,頂上平,是天然可利用的堡壘,此“原”位于曹陽澗西側的高地黃土塬,地勢高亢,可俯瞰整個澗谷通道。
河,即黃河,緊貼曹陽北側,河邊有十余丈的崖壁,難以直接徒涉或登船。
墟,即曹陽亭,古道旁的驛站廢墟。
兩千白波軍分作兩隊,胡才率領一千嫡系部隊埋伏于稠桑原邊緣,備好大量滾石,巨木,以及弓箭,另外由韓遂部下副將陳康率領余下人馬借著廢棄的曹陽亭修筑防御工事,死守豁口。
三千多的匈奴輕騎以百人做單位,分作數隊,主力軍隱蔽于古道丘陵地帶,派出五百輕騎,于前方游戈,倘若敵軍來犯,即于谷口引誘,且戰且走,激怒李,郭軍隊先鋒,佯裝大敗,誘敵深入澗谷。
屆時埋伏塬上的白波軍即刻推下滾木礌石,同時加以箭雨覆蓋,待谷內伏擊戰打響,敵軍陷入混亂,試圖自谷澗退出時,匈奴輕騎主力則以逸待勞,對涌出的潰兵進行沖擊與砍殺。
大致斷后計策已經安排妥當,只是在處理匈奴輕騎如何撤離一事上,眾人一時犯了難。
既然要撤退,則必須要登船,可眼下船皆小只,根本不足以裝載戰馬,若要隨船北渡,則需舍棄戰馬,只身登船。
去卑自然明白戰馬對于本族騎兵的重要性,匈奴騎兵的核心戰斗力就在馬匹上,若舍馬上船,猶如自斷己臂。
但他此次前來,雖名為勤王,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尋求能夠同斗爭的政治籌碼,陛下雖已經許諾待渡河之后便賞封他為并州牧,但畢竟還只是口頭承諾而已,尚未兌現,若他率領的騎兵因不能上船而與王師失去聯系,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到時白白折損了兵力不說,還有可能遭到李傕,郭汜軍的瘋狂報復。
如此想來,去卑在面對眾大臣紛紛提出“棄馬上船”的提議時,并未反駁。
眼見堂堂右賢王居然對眾人提出的舍馬北渡的提議予以默認,劉渙瞬間就猜出去卑心中所想。
“馬者,輕騎之命也,失馬,則威名盡喪,貴部皆天下驍騎,豈能如步卒一般擠于小舟之中?”
明明馬上民族,卻因擔心不能如愿得到封賞而想要放棄戰馬。
劉渙既覺唏噓,但又理解。
他為人向來信守承諾,且封賞去卑為并州牧對漢室亦有利處,這一點自然不會食言。
只是去卑不知實情,心里存著這點擔憂也在常理之中。
不過不管如何,匈奴輕騎在日后還有大用,絕不可以在此時自斬一臂。
“陛下所言,臣自然知曉………”去卑心中微動,一時間有些動搖。
“諸軍雖為殿后之師,然實系存亡,待三處烽煙并舉,白波軍撤退之時,貴部可乘駿馬之疾,作雷霆一擊,而后東向后退。”
劉渙指出一條新的道路。
向東撤退?
眾人聽罷,有些詫異。
“李傕,郭汜之徒,意在劫朕。”
劉渙起身,為去卑,以及眾臣解釋道:“若朕已北渡,其必集全力造船追趕,屆時無暇顧及你們,故而不必擔憂會有追兵在后的危險。”
“何況此去東面數十里外,黃河岸邊有地勢平緩之處,你們可稍待休整,期間若有李,郭殘軍,亦可劫西涼良馬充當己騎。”
“朕既許卿為并州牧,必不食言,何況朕此行目的,意在東歸,此番之所以北渡黃河,不過為避李傕,郭汜之追兵而已,屆時待追兵退散,當復渡河而東,爾等可預為之備,接應王師,亦得護駕之功。”
此言一出,去卑心頭豁然明亮。
他本就不舍得拋棄戰馬,陛下如今所言,正好指明了一條新的方向。
“臣領旨。”
去卑接下旨意,終究改變了按照原先“棄馬上船”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