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盧溝橋記
選自:《禹雨之期》
作者:霖筆?康喬烈夫
時間:二〇二一年十月十六日
地點:永定河流域東岸河畔
歲在癸卯,余自燕薊歸,途經盧溝橋。時維秋杪,風日清和,遂駐車登橋,重覽舊跡。
橋跨永定河上,始建于金明昌間,歷元明清三代修葺,迄今逾八百年。昔金章宗題“盧溝曉月”,列燕京八景之一,彼時商旅輻輳,駝隊載絲綢過此,蹄聲噠噠映河月,傳為一時盛景。石欄蜿蜒如長蛇,欄柱石獅百數,或踞或蹲,或撫幼獅,或戲繡球,鬃鬣爪牙宛然如生。正駐足觀獅,見一老者拄杖而來,銀須垂胸,衣袂沾霜,亦俯身細察石紋。詢之,乃宛平本地人氏,姓趙,年近九旬,自云幼時曾隨祖父在此橋賣茶,親見民國二十六年七月烽火驟起,亦聞祖輩述橋畔舊典。
“你看這頭‘母子獅’,”趙老引余至西側第三十二柱,指獅身一處深約半指的凹痕,“這是當年日寇機槍彈的痕跡,而這獅背的淺刻花紋,傳為元初郭守敬修治運河時,匠人特意添刻的‘水紋記’,原是記河道疏浚之功,不料八百年后,竟與彈痕同載一獅,成了太平與戰亂的對照。”又引余撫獅爪下石基,一道斜縫深淺不一:“這非天然裂,是民國二十六年時,二十九軍將士架機槍,槍托日復一日磨出的印子。那時宋哲元將軍令‘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將士們背著大刀往橋上沖,有個姓馮的排長,就倒在那頭獅子旁,臨死還攥著刻有‘守土’二字的刀柄——這刀柄后來被老百姓埋在橋根,說要陪著英雄守橋。”
老者復引余至橋中,指地面一塊略凸起的青石板:“這塊石比旁的厚三寸,是康熙年間補的。當年永定河發大水,沖塌了橋面三尺,康熙帝令工部重修,特意選了西山青石,還命人在石下刻‘永固’二字,盼橋固河安。可誰料民國二十六年,日寇炮轟橋面,這兒炸出個丈深的坑,把‘永固’石也掀翻了。后來重修時,老百姓特意找回舊石,洗去血污重新鋪上,說‘英雄護橋,我們護英雄的念想’。”
正言間,一群身著校服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序參觀,人手一本導覽手冊,專注聆聽老師講述歷史,稚嫩的臉龐滿是嚴肅與敬重;不遠處,幾位外國游客對著石獅和橋體,不時按下相機快門,驚嘆聲中夾雜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好奇與贊賞;橋畔的文創攤位前,游客們挑選著帶有盧溝橋元素的紀念品,攤主熱情介紹,歡聲笑語不斷。如今的盧溝橋景區,經修繕后煥然一新,橋體“修舊如舊”,智能文保系統默默守護,橋東橋西廣場增設休憩區域,衛生間設施完備,為游客提供便利。
日將西斜,余暉灑在彈痕、“水紋記”與“永固”石上,似鍍上一層暖光。趙老拄杖離去,學生們仍熱烈討論,游人沉醉歷史與美景。余拾級下橋,心潮難平:此橋不僅載“盧溝曉月”之雅、“永固”護河之誠,更記守土抗爭之烈,見證今朝昌盛之景。那些典故與痕跡,是歲月的印記,是英雄的勛章,更是后人不能忘卻的根脈。夫橋以石傳典,人以心承史,唯守此典、憶此痕,方能不負先輩熱血,護得山河永續承平。援筆記之,以寄幽思,更勵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