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青銅之光
- 地球傳承:織網者的守望
- 不吃蔥蒜的聰歌
- 2417字
- 2025-07-31 21:10:00
3074年立夏,三星堆遺址的祭祀坑上方,有三層透明的考古穹頂。
最內層的納米薄膜正釋放著淡藍色的保護光,將坑底那尊半埋在青銅銹里的“縱目面具”籠罩其中——面具的眼球外凸,耳廓上翹,嘴角帶著神秘的弧度,額間的方形孔洞里,嵌著一粒鴿子蛋大小的綠苗種子,正是從紫金山著陸場移栽來的。
“能量共振頻率穩定在87赫茲,”周十見拿著光譜分析儀,指尖劃過面具的青銅紋路,“和賈湖陶罐的紋路頻率誤差不超過0.3,這絕對不是巧合。”
他是李望舒的學生,主攻“史前織網者文明關聯研究”,白大褂上的徽章比老師的多了一道紋路——那是三星堆青銅神樹的簡化圖案。
3074年的三星堆早已不是單純的考古現場,而是“地球織網者基因庫”的核心區,坑底的青銅器物被編號為“初代織網器007”,每一件都與宇宙邊緣的能量網存在量子糾纏。
綠苗的根須正順著面具的紋路攀爬,像在破譯某種密碼。
根須接觸到青銅銹的地方,銹跡會化作淡紫色的粉末,露出下面更清晰的刻痕——那些刻痕不是裝飾,是一組完整的星圖,標注著獵戶座空泡區、英仙座暗星云,甚至還有早已消失的燈塔五號坐標。
“李老師說的沒錯,”周十見的喉結滾動了一下,“我們的祖先不只是在‘祭祀’,是在呼應并‘記錄’。這面具是史前的‘星圖存儲器’。”
三天前,他在面具額間的孔洞里發現了巴蜀圖符,通過量子糾纏與能量同頻分子修復展開后,上面古老的意念傳遞著:“天漏,以金補之,薪盡,火傳”。翻譯過來就是:“天空破了,用青銅補綴;火種燃盡了,就傳遞下去”——與趙盤石日志里“補網”的描述,幾乎一模一樣。
“警報!西部織網者觀測站傳來緊急信號!”周十見的個人終端突然亮起紅光,屏幕上彈出的全息影像讓他瞳孔驟縮——那是帕米爾高原的觀測站,畫面里,原本穩定的淡紫色光網突然出現蛛網般的裂痕,裂痕里涌出銀灰色的暗塵,正順著地脈向東南蔓延,目標直指三星堆。
“是混沌能量的‘回潮’,”李望舒的聲音從終端里傳來,帶著電流的雜音,“宇宙邊緣的織網者能量網出現新的滲透,有小部分暗塵順著地球的共振網倒灌進來了!”
周十見猛地看向祭祀坑。綠苗的葉片正在快速發黃,根須卻在青銅面具上瘋狂生長,將星圖的紋路一一點亮。
面具額間的種子突然裂開,露出里面淡紫色的核心,核心里投射出一段影像——那是一個穿著獸皮的古人,正用青銅刀在面具上刻下最后一道紋路,他的身后,無數先民抬著青銅神樹,朝著天空舉起,神樹的枝丫間,纏繞著與綠苗相同的藤蔓。
“他們在用青銅傳導綠苗的能量,”周十見瞬間明白,“史前的織網者,是用青銅器物構建了地球的‘原始能量網’!”
帕米爾高原的警報越來越急促,終端顯示,暗塵能量團已經越過昆侖山,距離三星堆只剩800公里。
更可怕的是,暗塵里檢測到與陳默引爆的信標殘骸同源的能量——這不是普通的混沌滲透,是宇宙邊緣的“網渣”順著共振通道,來找地球的“根”了。
“啟動‘青銅共鳴’程序,”李望舒的聲音異常堅定,“讓所有三星堆青銅器物接入地球織網系統,用史前能量網對沖暗塵!”
周十見撲向控制臺,按下紅色按鈕。三層考古穹頂同時亮起,淡藍色的保護光化作能量束,注入坑底的每一件青銅器物。
青銅神樹的枝丫開始微微顫動,樹頂的“太陽形器”發出耀眼的光;縱目面具的眼球轉動起來,對準暗塵來襲的方向;那些散落的青銅璋,自動排列成與紫金山環形陣列相同的圖案,刻痕里滲出淡綠色的汁液——那是綠苗的根系與青銅氧化層融合的產物,帶著87赫茲的共振頻率。
“能量輸出達到峰值!”周十見盯著屏幕,手心全是汗。
窗外,四川盆地的天空突然暗了下來,銀灰色的暗塵像沙塵暴般壓過來,遮天蔽日。
但在接近三星堆遺址時,暗塵突然被一道無形的屏障擋住——那是青銅器物組成的原始能量網,網眼間流淌著淡紫色的光,與綠苗的能量共振,將暗塵一點點分解。
分解后的暗塵沒有消散,反而像被激活的養分,順著青銅紋路滲入土壤,滋養著綠苗的根系。
綠苗的葉片重新變綠,甚至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花朵飄落處,新的綠芽破土而出,沿著四川的岷江、嘉陵江蔓延,所過之處,古老的橋梁、城墻都亮起淡紫色的光,像大地的血管被重新注入活力。
“暗塵在被凈化,”周十見看著終端數據,聲音帶著激動,“它們在變成綠苗的肥料!”
影像里的古人仿佛笑了。他刻下的一道紋路,此刻正與地球織網系統的核心代碼完全重合——那是一組循環語句,意為“生生不息”。
三小時后,帕米爾高原的警報解除。暗塵被徹底凈化,三星堆的青銅器物表面覆蓋著一層淡綠色的結晶,那是綠苗與青銅融合的新物質,硬度堪比燈塔七號的合金。
周十見走到祭祀坑邊,綠苗的花朵正落在青銅面具的嘴角,像給那神秘的微笑添了一抹生機。他想起沈老師說的:“地球不是宇宙織網者的搖籃,是‘母網’。宇宙的網破了,最終要回到這里補。”
終端突然彈出一條來自宇宙邊緣的信號,是織網者聯盟的所有燈塔同步發送的,內容只有一個字,用甲骨文寫就:“歸”。
周十見抬頭,望向天空。三星堆的青銅神樹頂,淡紫色的光直沖云霄,與地球同步軌道上的織網系統連成一線。
遠處的長城烽火臺亮起同樣的光,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像一條蜿蜒的光龍;京杭大運河的水面泛起光紋,與秦淮河的脈絡交匯;故宮的太和殿頂,琉璃瓦在陽光下折射出星圖的影子。
原來華夏大地上的每一處古跡,都是史前織網者埋下的“錨點”。長城不是邊界,是能量網的經線;運河不是航道,是能量流動的緯線;而那些刻在甲骨、青銅、巖壁上的符號,從來不是鬼神的咒語,是寫給未來的“補網手冊”。
綠苗的新葉上,長出了細小的文字,是周十見的名字,旁邊還有沈硯秋、周明遠、趙盤石……像一串被光串起的珠子,從史前延伸到未來。
他摘下白大褂上的徽章,輕輕放在青銅面具旁。徽章的“虛空之眼”與面具的縱目對視,仿佛跨越五千年的對話。
“我們接住了,”周十見輕聲說,像對古人,也像對宇宙邊緣的守望者,“接下來,該我們織了。”
祭祀坑外,新的綠芽正沿著三星堆的城墻蔓延,穿過農田,越過城市,朝著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走去。
而天空中,那道連接地球與宇宙的光柱里,無數光點正在匯聚,像無數顆回家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