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學以致用
- 三國:醫統天下
- 喃書若
- 2086字
- 2025-07-30 19:14:51
馬蹄聲在潁川的街巷間又響了數日。梁旭帶著劉脩,足跡踏遍了幾處名士可能落腳的地方。或清談,或論政,收獲雖不如偶遇水鏡先生與戲志才那般令人振奮,卻也增廣了見聞,對潁川士林風氣有了更深的體悟。劉脩始終安靜跟隨,偶爾在梁旭與人論辯時,遞上恰到好處的補充,其見識常令在座者側目。
這日午后,兩人從一位以清談聞名的隱者處辭出,沿著一條較為僻靜的小巷緩行。巷子深處,幾戶人家的門扉緊閉,顯得格外安靜。行至巷中段,一陣壓抑而痛苦的咳嗽聲從左側一戶不起眼的院落里傳出,聲音嘶啞沉重,帶著一種令人揪心的艱難。
梁旭腳步一頓,眉頭微蹙。這咳嗽聲極不尋常。
劉脩也聽到了,低聲道:“先生,這咳聲……”
“像是肺腑有熱毒,痰阻氣道,拖下去恐有不測。”梁旭神色凝重,現代醫學知識讓他立刻判斷出情況的兇險。他沒有猶豫,上前幾步,抬手敲響了那扇略顯破舊的木門。
門內咳嗽聲停了一瞬,接著傳來一個虛弱的聲音,帶著喘息:“誰……誰啊?”
“過路之人,聞聽咳嗽聲甚急,略通歧黃之術,或可相助。”梁旭朗聲道,語氣平和而懇切。
門“吱呀”一聲開了條縫,露出一張泛著不正常潮紅的臉。一位看起來剛過而立之年的中年人扶著門框,身體微微佝僂著,每一次呼吸都顯得費力。他看到門外陌生的梁旭和劉脩,眼中先是疑惑,隨即又被劇烈的咳嗽打斷,身體劇烈起伏。
“大哥,您這病耽擱不得。”梁旭不等對方發問,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關切,“可否容我入內一觀?”
中年咳得說不出話,只能勉強點點頭,側身讓開。
屋內陳設簡陋,光線有些昏暗,彌漫著濃重的草藥味和一絲不易察覺的腥氣。梁旭讓人躺下,劉脩立刻上前幫忙扶穩。梁旭凝神細察:呼吸急促,胸廓起伏異常,口唇微紺,指尖觸及其額頭,溫度滾燙。
“痰……痰是黃綠色的……”中年斷斷續續地說,又是一陣撕心裂肺的咳。
梁旭心中一凜,結合癥狀,這極可能是嚴重的肺部感染(肺炎)。在缺醫少藥的古代,這幾乎是致命的。
“大哥,得罪了。”梁旭說著,示意劉脩扶穩,自己俯身湊近其口鼻處細聽呼吸音。果然,一側肺部有明顯的濕啰音。他又仔細查看了中年人的舌苔,厚膩而黃。
“劉脩,取些清水來。”梁旭迅速吩咐,同時解下隨身攜帶的一個小布包,里面是他用硝石等物自制的簡易溫度計,以及幾樣常用的應急草藥。
劉脩立刻照辦。梁旭先給人測了體溫,結果證實了高熱。他迅速在腦海中翻閱《赤腳醫生手冊》的相關內容。當務之急是退熱、清肺化痰、抗感染。
“大哥,您家中可有魚腥草、黃芩、桑白皮?”梁旭問道。這些都是東漢時期已有記載、具有清熱解毒、宣肺化痰功效的草藥。
中年人喘息著,指了指墻角一個破舊的藥罐:“有……還有一些……是前幾日抓的,喝了……不見好……”
梁旭過去查看,發現罐里殘渣的藥方配伍顯然不對癥,力道也弱。他當機立斷:“您之前的方子不對路。劉脩,用我們帶的干凈瓦罐,重新煎藥。取魚腥草三錢,黃芩兩錢,桑白皮兩錢,加足量清水,猛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煎半個時辰。”他精確地報出劑量,同時拿出自己備用的幾味藥作為補充。
“好的,先生。”劉脩接過藥材,沒有絲毫遲疑,立刻在屋內找到可用的爐灶,熟練地開始生火煎藥。
等待煎藥的時間里,梁旭也沒閑著。他讓中年人盡量側臥,以利排痰,并不斷用溫水浸濕布巾,敷在老人額頭幫助物理降溫。同時,他取出隨身攜帶的針——這是他參照醫書自學,并請村中鐵匠精心打制的。在明亮的油燈下,他找準穴位,手法沉穩地刺入。銀針刺激特定的經絡穴位,能輔助清熱、宣肺、定喘。
中年人起初有些緊張,但隨著針一入體,一股微弱的清涼感從穴位擴散開來,憋悶的胸口似乎松動了一絲,咳嗽的沖動也稍緩。他驚訝地看著梁旭專注的側臉,眼中漸漸涌上信任。
藥煎好了,濃黑的汁液散發著濃烈的藥味。劉脩小心地將藥汁濾出,晾至溫熱。梁旭扶起中年,一勺一勺,耐心地喂他服下。藥汁極苦,中年眉頭緊皺,卻還是努力吞咽著。
“大哥,這藥力猛,服下后可能會出些汗,咳嗽也會更劇烈些,這是在排毒,不必驚慌。”梁旭提前說明。
果然,服藥后不久,老人開始大量出汗,體溫開始緩慢下降。隨之而來的是一陣更猛烈的咳嗽,梁旭和劉脩合力幫他拍背順氣。咳了許久,中年人猛地咳出一大口濃稠的黃綠色腥痰,頓時感覺胸中一暢,呼吸順暢了許多,憋悶感大減。
“呼……呼……”中年長長地喘了幾口氣,原本急促的呼吸漸漸平穩下來,臉上的潮紅也褪去不少,眼神恢復了些清明。他難以置信地感受著身體的變化,那折磨了他多日、讓他幾乎絕望的憋悶感和灼熱感,正在迅速消退!
“神了……神了!”中年人激動得嘴唇哆嗦,掙扎著就要起身,“恩公!大恩公!郭換喜拜謝恩公救命之恩!”他聲音雖仍虛弱,卻充滿了劫后余生的感激。
梁旭連忙按住他:“郭大哥不必多禮,治病救人乃醫者本分。您這病根未除,還需靜養幾日,按時服藥,切莫再受風寒。”他細細交代了后續幾日的藥方和調養注意事項。
郭換喜眼淚縱橫,緊緊抓著梁旭的手:“恩公高義!大恩無以為報!我這身體也沒法追隨恩公左右,膝下只有一子,名喚郭嘉,字奉孝,現于外游學,師從賢者。此子雖年少,卻頗有些歪才。”提到兒子,眼中閃過一絲驕傲,“待他學成歸來,定讓他去尋恩公!恩公若不嫌棄,便讓他追隨恩公左右,以效犬馬之勞,報答今日活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