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因為個性?
- 洪武:從心肺復(fù)蘇救人開局
- 叫天
- 2056字
- 2025-08-19 00:01:00
朱元璋回到皇宮,通知了朱鏡靜,讓她陪趙一民去逛街之后,便去處理政務(wù)了。
但是,他才處理了幾份奏章而已,就又放下了御筆,在那沉思了起來。
過了好一會之后,他就下旨,傳宋濂覲見。
如果說眼下朱元璋的身邊,公認(rèn)學(xué)問高的人,那宋濂絕對是其中之一。
并且在這個時期,朱元璋對他也是非常信任的。他就給宋濂的評價是:“宋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
不過宋濂主要從事的,是文史之類的事情,包括修元史,整理歷代儒家經(jīng)典注本,剔除元代以來的“異端”解讀,確立程朱理學(xué)的官方地位;修訂科舉考試的文體規(guī)范等等。
朱元璋此時召見他,很顯然是和宋濂的職責(zé)有關(guān)。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等宋濂過來見禮之后,朱元璋便笑呵呵地賜座,詢問他手中的活,然后,話鋒一轉(zhuǎn),卻又問道:“卿對格物一說有何見解?”
宋濂聽了不由得一愣,他是萬萬沒想到,皇帝竟然會問他這個問題。
回過神來,不管皇帝為什么問他這個問題,他立刻便回答了起來。
“陛下垂詢格物之要,臣濂不揣淺陋,敢陳管見。”
“臣以為,格物之旨,不在逐物而求,而在求諸己心。蓋天地萬物之理,本具于吾心之中,猶日月之明,不待外求而自照。所謂“格”者,非窮盡天下之物而后知也,乃是滌蕩心之塵垢,使本然之理昭然顯現(xiàn)耳……”
“……”
宋濂對“格物”的理解,說白了就是:認(rèn)識事物、明白道理的關(guān)鍵,不在盯著外面的東西死磕,而在把自己心里的“本來智慧”搞清楚。簡單說就是:道理不在外面,在自己心里;搞懂事物的關(guān)鍵,是先把自己的心搞明白。
朱元璋一開始認(rèn)真地聽著他在說,但是,聽著聽著,他的眉頭就皺起來了。
“……臣愚鈍,所言未必當(dāng)圣意,唯陛下裁察。”宋濂說完之后,便看著皇帝,等待皇帝說話了。
但是,朱元璋并沒有馬上開口說話,而是沉思了一會之后,他才問道:“這是卿對格物的理解,當(dāng)下可有其他見解?”
宋濂有點搞不明白,皇帝這些天來明顯比以前怠政了,很多政務(wù)都讓中書省那邊處理,甚至連太子都神出鬼沒的,讓他這個老師都找不到人。這突然之間,就問起學(xué)問的事情,真的是很奇怪!
不過雖然他心中疑惑,卻也還是恭敬回答道:“當(dāng)世之下確有對圣學(xué)之曲解也……”
說著,他便介紹起當(dāng)下除他這種觀點外的情況。
第一類是程朱理學(xué)的堅守者,他們主張“即物窮理”,反對“專求于心”。就按照朱熹所說“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主張從具體事物中“格”出理來,而不是認(rèn)為“理”原本就在心里。
還有一類,則是強(qiáng)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的務(wù)實派,反對“空談心性”,主張“格物必關(guān)實務(wù)”。但是,這一類人的聲音最小。
朱元璋聽了,不由得心中一動,當(dāng)即追問道:“持有這些想法之人,可是有誰?”
宋濂聽到詢問,便恭敬回答道:“主張即物窮理之人,該是以宜陽馬子才、太原彭宗古為首,而主張格物必關(guān)實務(wù)者……”
他說到后面,明顯有些猶豫,似乎不知道要說不要說。
朱元璋見了,便開口說道:“此乃討論學(xué)問而已,卿有何顧慮?”
聽到這話,宋濂便沒有再猶豫,馬上回答道:“臣慚愧,主張格物必關(guān)實務(wù)者乃是臣之弟子方孝孺,屢次教導(dǎo)于他卻是不聽……”
說到這里,他看到皇帝似乎神情一動,就連忙補(bǔ)充說道:“他受其父影響甚深,臣亦無奈,只能放過格物一道不教。”
他不知道,朱元璋聽得卻是很欣喜,因為這個主張格物必關(guān)實務(wù)的觀點,以趙一民所說的歷史來看,其實才是最正確的。
還有,這個方孝孺和他爹,朱元璋也正好從趙一民那聽說過。
說這個方孝孺他爹,是死在空印案中,并且趙一民舉例說濫殺的時候,就正好是舉例方孝孺他爹,本是個清官,卻這么死了。
還有這個方孝孺,雖然愚鈍,但真的是忠心,面對老四的屠刀堅持自己的原則。
心中想了會這事之后,朱元璋的臉上露出了微笑道:“你這弟子,很有個性,先讓他去太子身邊伴讀吧。”
上一次聽到趙一民提及這方家父子的事情之后,他沒有管這個方孝孺,卻對他爹,也就是山東濟(jì)寧知府方克勤很有興趣。因此,之前就已經(jīng)下旨,傳方克勤進(jìn)京覲見了。
朱元璋對官場風(fēng)氣不滿已久,特別是薦舉制下,更是烏煙瘴氣。能發(fā)掘一個清官的話,只要過了他這一關(guān),那他肯定是要重用的。
此時,宋濂對皇帝的話很是意外。真是沒想到,皇帝對他弟子的評價竟然是很有個性,還讓他去太子身邊伴讀,這是欣賞這個弟子,就因為很有個性?
說真的,宋濂對于這個用人邏輯感覺有點難以理解。但是,這個事情對他弟子來說,確實是個好事,于是,他便連忙替方孝孺謝恩。
隨后,他正要辭別時,朱元璋想起什么,便又對他說道:“對了,下午文華殿議事,你和你這弟子都過去旁聽吧。”
宋濂是正三品的翰林學(xué)士承旨,又兼任太子的老師,平日里并不參與討論政事,主要是負(fù)責(zé)修史、擬旨、起草文書等工作,因此,他聽到皇帝的這份旨意,特別是還讓他帶上他那弟子方孝孺,就很是意外了。
不說他,就只是說他弟子方孝孺,才十九歲,根本沒有任何官職,卻能到文華殿去旁聽,這是什么情況?
宋濂實在有點弄不明白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因為有個性?
不過他想不通歸想不通,皇帝下旨了,那自然要遵旨的。于是,等他出了大殿之后,那是腳步走得飛快,他要趕緊叮囑這個弟子,不為別的,對他這個弟子而言,說不定是個天大的機(j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