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爹說得是
- 假病弱真病嬌,夫君他是戀愛腦
- 荔枝煙
- 2031字
- 2025-07-19 23:00:00
李氏看了眼微蹙著眉頭的姜錦歲,嚇的連連后退,心里那些原本想要說出口的話瞬間消失,只余下一句氣勢不足的回答。
與之相反,姜錦歲看著李氏這幅生怕被她活剝生吞了的模樣,挑挑眉什么也沒說。
“娘還說,讓祝老四記得把他手里的錢帶回去,家里急用……”
“知道了!”
看著“氣勢洶洶”的姜錦歲,李氏嚇的把她娘說的話一字不差的重復了出來。
李氏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本來這些話在來之前她是不打算說的,這樣祝老四回去肯定逃不掉一頓罵。但或許是姜錦歲給她留下的“創傷”太重,一個不查,就像吐珠子一樣噼里啪啦說完了。
姜錦歲聞言詫異的看了一眼李氏,等看見她臉上深深的懊惱時,唇角幾不可見的勾了勾。
李氏這幅恨不得有后悔藥可吃的表情,遠比她囂張跋扈來得可愛多了!
李氏見自己無意間都向她賣好了,姜錦歲依舊那副淡淡的表情,心里瞬間不痛快。她憤憤的垛了下腳,狠狠的瞪了她一眼,才轉身跑開。
姜錦歲沒在意她的情緒,等人走遠后才把祝老四早上給她留在瓦罐里的菜團子拿出來啃。
祝老四或許是忙慣了,也可能是心里焦躁。今天一大早,天還沒亮就起床做飯,簡單刨兩口后匆匆忙忙交代完她,就背著背簍上山。
姜錦歲也不是個坐享其成的人,但她還沒說出想要跟著上山,便被祝老四找借口留了下來。
他原話是:“最近一段時間,村長要收取今年縣里的賦稅和下發種子。你就留在家里,萬一村長上門,這樣也有人在家;否則,怕是要錯過了。”
這理由很強大,姜錦歲成功被他說服留了下來。
在等待祝老四歸家的同時,姜錦歲也沒有閑著。屋里的布局她不太了解,東西是否可以舍棄她也沒法做主。于是,她進屋拿了一把刀就開始修理屋外的雜草。
祝老四背著半筐野菜和一捆干柴回來時,她才將將收拾好四分之一。
看著站在屋檐下擦干汗水,給自己端來水的祝老四,再看看一瞬間變得寬敞起來的院子,姜錦歲覺得這樣的日子也不是不能繼續過下去。
“你大嫂剛才來過了,說是讓你回家一趟,還要記得把錢帶上。”
“知道了!”
祝老四收到消息后,身體立馬僵住,全身的氣息也跟著低沉下來。
他說不上來對祝家人的感情。
又愛又恨,復雜的很!
祝老四下月初七才過十七歲的生辰,原本是正青春,風華正茂的年齡。但他卻忙著為自己掙一條生路。整個人看起來不僅沒有少年的意氣風發,反而更像是遲暮之年的老翁。
祝老四知曉,除了需要他的時候,他在祝家的存在感甚至比不上每日下一個雞蛋的母雞。
姜錦歲沒經歷過這些事情,她也不清楚內幕,但看著他低垂著眼瞼仿佛快要哭泣的神情,再看看處理的差不多的荒地,絲毫沒有猶豫的放下刀子走在他的身側沉默站著。
除了外婆給她的愛,姜錦歲沒得到多少愛。
她不知道該如何去寬慰心情低落的祝老四,但她想,如果可以的話,無聲的陪伴應該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祝老四的心情像是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
不過短短幾個呼吸間,他就默默收拾好了自己的情緒。他轉頭看著站在身側眺望遠方的姜錦歲,笑了一下,然后無聲的說了一句話。
姜錦歲的注意力不在他的身上,也就沒注意到他的小動作。
兩人靜靜的站了一會兒,就起身往祝家走去。
在這個老鼠來了都得嫌棄的貧窮家庭,沒什么是要帶的。
姜錦歲雖然有以前在這兒生活的記憶,但卻沒有真正感受到。因此當她真正踏進這條鄉間小道時,只覺熟悉又陌生。
兒時的記憶里,外婆就是帶著她再這樣的小道上穿梭,也是同樣的泥巴夾雜著青草香……
祝三勇家子嗣興旺,他不過三十五六的年紀,便有了三個孫子,四個孫女。待兩人到達祝三勇家時,堂屋里早已站了滿滿當當的人。
青山村里的村民不多,細細數來也不過是三四十戶人家,這些人家里多多少少帶些親緣關系。有的人家往上數一輩,便和鄰居家的長輩是親兄弟。
今天說的話有些私密,但也事關他們這一脈,因此,祝大勇的三個兄弟都被叫了過來。
姜錦歲不認識人,看著祝老四在前面一一問好,她便依著葫蘆畫瓢。
“老四啊,你自從搬出去應該一月有余了吧?日子過的怎么樣?”
天地君師親,長輩問話,祝老四不敢不答。他端正的站在一旁,輕聲答話。
“大伯,日子過得還可以,背后有山,勤快一些餓不死。”
祝大勇見祝老四態度端正,語氣恭敬,說話有條理,滿意的點點頭。
“是個好孩子!”
姜錦歲不了解祝家人,也不知道他們用意是什么,但此刻不是她插話的好時機,因此默默站在一旁看著。
“老四啊,你三哥是你們這一輩里最有出息的孩子,讀書天賦高,他恩師說了,若是再考兩次,中童生不是問題。”
“爹說得是。”
與姜錦歲不同,祝老四雖然自認為不聰慧,但他明白這些人叫他回來的用意。
無非就是想讓他當冤大頭,出錢供自己的三哥祝青山繼續上書院讀書。
可他們也不想想,自古以來都是爹養兒娘養崽,哪有弟弟養哥哥的?
因此,但凡他們說的話只要不讓他吃虧,祝老四便一律點頭應好,主打一個乖巧懂事,不會反駁。
他這副模樣落在姜錦歲眼里就是可憐極了,和雨夜里被壞貓欺負的小貓咪別無二樣。
而在她娘龔氏看來,這一切都是她的功勞。
當年若不是她瞞著家里做出那個決定,現在哪會有這般乖巧的兒子。
“老四啊,我們雖然沒有送你去書院,但你三哥沒少給我們念衙門里新出的律法,想來你也是知道我們為什么叫你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