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紅顏:薛雷掃北與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載冬(公元755年)
北風呼嘯,卷起陣陣黃沙,薛雷勒住胯下的萬里煙云獸,目光如炬地望著前方的關隘。白狼關高聳入云,城墻之上飄揚著北番的旗幟,獵獵作響。他身后是浩浩蕩蕩的唐軍,盔明甲亮,刀槍如林。
“大帥,白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我們該如何是好?“副將秦雙策馬來到薛雷身邊,擔憂地問道。
薛雷微微皺眉,目光在關隘上來回巡視。他今年四十歲,正值壯年,虎背熊腰,一雙虎目炯炯有神。他是平遼王薛仁貴之后,兩遼王薛丁山曾孫,興唐元帥薛剛之孫,興唐先鋒薛葵之子,胯下這匹萬里煙云獸更是寶馬良駒,日行千里。他手中的鏈子元寶金錢槊重達三百余斤,揮舞起來虎虎生風,威力無窮。
“白狼關雖險,但并非不可破。“薛雷沉聲道,“傳我將令,大軍在關下列陣,準備攻關!“
就在此時,一名斥候快馬加鞭而來,在薛雷面前滾鞍下馬:“啟稟大帥,朝廷八百里加急文書!“
薛雷心中一凜,接過文書拆開一看,臉色頓時變得凝重。他匆匆看完,將文書遞給秦雙:“安賊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號稱二十萬大軍,已經連破數關,朝廷詔令我等即刻回師勤王!“
秦雙看完文書,也是大吃一驚:“這...這可如何是好?我們掃北尚未成功,如今又要南下平叛...“
薛雷沉吟片刻,毅然道:“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傳我將令,大軍即刻拔營南下!“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只見一騎快馬奔來,馬上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英姿颯爽。她來到薛雷面前,翻身下馬,躬身行禮:“薛元帥,小女子郭芙,奉家父之命前來送信。“
薛雷微微一愣,接過書信拆開一看,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原來是郭令公的千金。令公在信中說,安祿山造反,潼關危急,望我等速速回師勤王。“
郭芙點頭道:“正是。家父還說,若薛元帥不嫌棄,愿與元帥結為秦晉之好,共保大唐江山。“
薛雷聞言,不禁仔細打量起眼前的女子。郭芙年約二十,眉清目秀,英姿颯爽,一看就是將門虎女。他心中一動,想起自己已經年過四十,尚未婚配,而郭家世代忠良,郭子儀更是當世名將,若能與郭家聯姻,實乃美事。
“郭姑娘,令公美意,薛某感激不盡。只是如今國家危難之際,薛某無心兒女私情。待平定安賊,我自當親自上門提親。“薛雷鄭重地說道。
郭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失望,但隨即點頭道:“薛元帥以國事為重,小女子敬佩不已。家父早料到元帥會如此說,因此讓我隨軍南下,助元帥一臂之力。“
薛雷一愣,隨即笑道:“如此甚好。郭姑娘武藝高強,若能隨軍出征,真是我軍之福。“
于是,薛雷下令大軍即刻南下,留下一小部分兵力繼續監視白狼關,自己則率領主力浩浩蕩蕩向長安方向進發。一路上,薛雷與郭芙談論兵法戰事,郭芙見識廣博,見解獨到,讓薛雷對她更加刮目相看。
天寶十五載春(公元756年)
薛雷大軍日夜兼程,終于在初春時節抵達潼關附近。此時的潼關已經被安祿山的大軍團團圍住,形勢危急。
“報——“一名斥候飛馳而來,“啟稟大帥,潼關守將哥舒翰病重,無法指揮戰事,潼關危在旦夕!“
薛雷聞言,臉色大變:“快馬傳令,大軍加速前進,務必在日落前趕到潼關!“
就在此時,又一騎快馬奔來,馬上是一位英姿勃發的青年將領:“薛元帥,末將郭子儀,奉家父之命前來助戰!“
薛雷大喜,連忙下馬相見:“原來是郭世兄。令公安好?“
郭子儀點頭道:“家父安好,只是憂心國事,特派我前來助元帥一臂之力。“
薛雷拍了拍郭子儀的肩膀:“有郭世兄相助,何愁安賊不平!傳令下去,大軍全速前進,直撲潼關!“
兩日后,薛雷大軍抵達潼關城下。此時的潼關已經被叛軍圍困多日,城頭守軍疲憊不堪。安祿山的大將崔乾祐正指揮叛軍猛攻,眼看就要破城。
薛雷見狀,當機立斷:“郭世兄,你率一萬精兵從左翼迂回,襲擊叛軍后方;秦雙,你率五千弓箭手在高處埋伏,待我沖鋒時萬箭齊發;其余將士,隨我沖鋒,直取崔乾祐首級!“
隨著一聲令下,唐軍如潮水般向叛軍殺去。薛雷一馬當先,手中的鏈子金錢槊揮舞得虎虎生風,所到之處,叛軍無不紛紛落馬。郭子儀率軍從側翼殺出,如同一把利刃插入叛軍心臟。
崔乾祐見狀,急忙指揮叛軍抵擋。然而,唐軍士氣大振,越戰越勇,叛軍漸漸抵擋不住,開始潰敗。
就在此時,潼關城門大開,哥舒翰在幾名親衛的攙扶下走了出來,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薛元帥來得正是時候,潼關之危,全仗元帥了!“
薛雷連忙下馬,恭敬地行禮:“老將軍辛苦了。安賊猖獗,我等定當竭力殺賊,以報皇恩!“
哥舒翰嘆息道:“我已病重,恐怕不能再為國效力了。潼關就交給你了,薛元帥。“
薛雷鄭重地點頭:“老將軍放心,有我薛雷在,決不讓叛軍踏入潼關半步!“
就這樣,薛雷接管了潼關防務,與郭子儀一起,率領唐軍多次擊退叛軍進攻,穩住了關中局勢。
至德元載夏(公元756年)
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改年號為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消息傳來,薛雷等人無不歡欣鼓舞,認為這是中興之兆。
然而,就在此時,朝廷傳來一道讓薛雷震驚不已的命令:將潼關守軍全部調往長安,抵御安祿山的進攻。
薛雷接到命令,不禁皺起眉頭:“這是何人所奏?潼關乃長安門戶,若潼關失守,長安危矣!“
郭子儀也搖頭道:“此計大謬。安祿山久經戰陣,詭計多端,我們必須據守潼關,與叛軍打持久戰,等待各地勤王之師的到來。“
就在此時,一名宦官來到潼關,宣讀圣旨:“薛雷接旨!“
薛雷無奈,只得跪下接旨。
宦官尖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著薛雷即刻率領潼關守軍回師長安,不得有誤。欽此!“
薛雷接過圣旨,心中憂慮不已。他知道這一定是楊國忠的主意,這個奸相一心想要除掉哥舒翰,現在又把主意打到了自己頭上。
“郭世兄,你怎么看?“薛雷問道。
郭子儀沉吟片刻,道:“圣命不可違,但此去長安兇多吉少。末將有一計,可保潼關不失。“
“哦?快說!“薛雷急切地說。
“元帥可率大軍緩緩而行,末將率三千精兵留守潼關。若有變故,末將可堅守潼關,為元帥爭取時間。“
薛雷點頭:“此計甚好。就依世兄所言。“
于是,薛雷留下郭子儀鎮守潼關,自己則率領大軍向長安進發。然而,就在他們走到半路時,前方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潼關失守了!
薛雷聞言,如遭雷擊:“這...這怎么可能?郭世兄不是在鎮守潼關嗎?“
一名斥候氣喘吁吁地說:“啟稟大帥,楊國忠派杜乾運率軍進駐灞上,名義上是防范賊軍,實際上是監視郭將軍。郭將軍一怒之下,將杜乾運誘入潼關斬殺。楊國忠以此為借口,慫恿皇上催促哥舒翰出關作戰...“
“結果如何?“薛雷急切地問。
“哥舒翰被迫出關,在靈寶西原與叛軍交戰,中了埋伏,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哥舒翰被俘!“
薛雷聞言,不禁仰天長嘆:“潼關失守,長安危矣!楊國忠誤國啊!“
就在此時,又一騎快馬奔來:“薛元帥,大事不好!安祿山已率大軍攻破潼關,正向長安殺來,皇上已經逃往蜀中了!“
薛雷聞言,臉色大變:“傳我將令,大軍即刻返回潼關,阻擊叛軍!“
然而,為時已晚。安祿山的大軍如潮水般涌來,薛雷雖然率軍奮勇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被迫后撤。
至德元載秋(公元756年)
八月,薛雷率軍退至靈武,拜見新即位的唐肅宗。肅宗對薛雷的忠勇大加贊賞,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與郭子儀一起,負責平叛大計。
“薛愛卿,朕把平叛的重任就交給你和郭愛卿了。“肅宗殷切地說,“安賊雖強,但不得人心,朕相信你們一定能平定叛亂,中興大唐。“
薛雷跪地叩首:“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辜負陛下重托!“
從靈武出來,薛雷立刻與郭子儀商議破敵之策。
“如今安賊占據長安,氣焰囂張。但他的后方不穩,河北各郡多有忠義之士起兵反抗。“郭子儀分析道,“我們可以先取河東,切斷叛軍歸路,再與李光弼將軍配合,直搗范陽,端掉安賊老巢。“
薛雷點頭稱是:“郭世兄所言極是。就依此計。傳令下去,大軍即刻向河東進發!“
就在此時,一名士兵來報:“啟稟元帥,有一位自稱郭芙的女子求見。“
薛雷聞言,不禁心中一喜:“快請她進來!“
郭芙快步走進大帳,見到薛雷,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薛元帥,別來無恙?“
薛雷連忙起身相迎:“郭姑娘,多日不見,別來無恙。令公可好?“
郭芙點頭道:“家父安好,他讓我給您帶句話:'掃北尚未成功,安賊又起禍端,望薛元帥以大局為重,先平內亂,再圖北番。'“
薛雷鄭重地點頭:“令公所言極是。待平定安賊,我自當繼續掃北,完成先帝遺愿。“
郭芙猶豫了一下,又道:“家父還說...還說,若元帥不嫌棄,希望能早日履行婚約...“
薛雷聞言,不禁一愣,隨即哈哈大笑:“郭姑娘,待平定安賊,我親自上門提親!“
郭芙臉上一紅,輕輕點頭:“小女子靜候佳音。“
就在此時,一名斥候匆匆來報:“啟稟元帥,安祿山派其子安慶緒率十萬大軍向河東殺來!“
薛雷聞言,臉色一沉:“來得好!傳令下去,大軍拔營起寨,迎戰安慶緒!“
至德二載春(公元757年)
二月,薛雷與郭子儀率軍在河東與安慶緒大軍相遇。雙方在香積寺附近展開決戰。
薛雷身披重甲,手持鏈子金錢槊,一馬當先沖入敵陣。他的鏈子金錢槊揮舞得虎虎生風,所到之處,叛軍無不紛紛落馬。郭子儀則率領騎兵從側翼包抄,殺得叛軍措手不及。
經過八個小時的鏖戰,唐軍大敗叛軍,斬首四萬余級,生擒五千余人,繳獲糧草輜重無數。安慶緒大敗而逃,唐軍乘勝追擊,收復長安。
捷報傳到靈武,肅宗龍顏大悅,下詔嘉獎薛雷、郭子儀等人。
“薛愛卿,郭愛卿,你們真是朕的股肱之臣啊!“肅宗激動地說,“待朕返回長安,定當重重封賞!“
薛雷和郭子儀跪地叩首:“臣等不敢居功,這都是陛下洪福齊天,將士用命的結果。“
從靈武出來,薛雷和郭子儀商議下一步行動。
“如今長安雖復,但安賊主力尚存,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郭子儀分析道,“安慶緒退守鄴城,聚集了七萬余眾。我們可以聯合李光弼、魯炅、許叔冀等九節度使,聯兵二十萬圍攻鄴城,與叛軍做最后決戰。“
薛雷點頭同意:“郭世兄所言極是。傳令下去,大軍即刻向鄴城進發!“
就在此時,一名士兵來報:“啟稟元帥,有一位自稱郭芙的女子求見。“
薛雷不禁莞爾:“快請她進來。“
郭芙快步走進大帳,神色有些緊張:“薛元帥,我有一事相求。“
薛雷笑道:“郭姑娘但說無妨。“
郭芙深吸一口氣,說道:“我想隨軍出征,與你們一起平定安賊。“
薛雷一愣:“這...行軍打仗,刀槍無眼,太過危險。“
郭芙堅定地說:“薛元帥,我自幼習武,熟讀兵書,并非弱質女流。況且...況且我也想為國家出一份力。“
薛雷看了看郭子儀,后者微微點頭。薛雷于是笑道:“既然郭姑娘執意如此,那就隨我們一起出征吧。但你要答應我,一切行動聽指揮,不可擅自行動。“
郭芙喜出望外:“多謝元帥!我一定謹遵軍令!“
于是,郭芙換上戎裝,隨軍出征。她聰明機智,多次為薛雷出謀劃策,立下不少功勞。薛雷對她更是刮目相看,兩人感情日深。
至德二載冬(公元757年)
十月,唐軍二十萬大軍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率領下,將鄴城團團圍住。安慶緒困守孤城,糧草將盡,形勢危急。
就在此時,史思明率領十三萬大軍從范陽趕來救援。雙方在鄴城之下展開激戰。
“郭世兄,你看這戰局如何?“薛雷問道。
郭子儀眉頭緊皺:“史思明兵精將勇,我軍雖眾,但缺乏統一指揮,恐怕難以取勝。“
薛雷點頭同意:“郭世兄所言極是。傳令下去,各軍務必緊密配合,不得擅自行動。“
然而,由于唐軍缺乏統一指揮,各節度使各自為戰,最終被史思明擊敗。薛雷和郭子儀率領殘軍退守河東,等待時機。
就在此時,郭芙匆匆趕來:“薛元帥,大事不好!楊國忠派來使者,要召您回長安!“
薛雷聞言,不禁一愣:“召我回長安?所為何事?“
郭芙搖頭道:“具體原因不清楚,但楊國忠此人詭計多端,恐怕沒安好心。“
薛雷沉吟片刻,道:“圣命不可違。郭世兄,這里就交給你了。我回長安一趟,看看楊國忠到底想干什么。“
郭子儀擔憂地說:“薛世兄,此去長安恐怕兇多吉少。你要多加小心。“
薛雷點頭:“我會的。“
于是,薛雷帶著郭芙,率領一千親衛,向長安進發。
至德二載臘月初(公元757年)
長安城中,一片蕭條。薛雷來到皇宮,拜見肅宗。
“薛愛卿,你回來了。“肅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朕聽說你在前線奮勇殺敵,立下大功,朕心甚慰。“
薛雷跪地叩首:“臣不敢居功,這都是陛下洪福齊天,將士用命的結果。“
肅宗笑道:“薛愛卿不必謙虛。朕今天召你回來,是有一件大事要與你商量。“
薛雷抬頭道:“陛下請講。“
肅宗看了看左右,壓低聲音說:“朕想讓你率軍南下,收復洛陽。“
薛雷一愣:“陛下,如今史思明大軍壓境,我們應該集中兵力先破史思明,再圖洛陽。“
肅宗搖頭道:“薛愛卿有所不知。洛陽乃東都,失陷已久,朕希望能早日收復,以振國威。“
薛雷還想再說,這時楊國忠從屏風后走了出來:“薛元帥,陛下主意已定,你就遵旨吧。“
薛雷看了一眼楊國忠,心中明白這一定是他的主意。他強壓怒火,躬身道:“臣遵旨。“
從皇宮出來,薛雷臉色陰沉。郭芙擔憂地問:“薛元帥,怎么了?“
薛雷嘆了口氣:“楊國忠這是要置我于死地啊。如今史思明大軍壓境,他卻讓我去收復洛陽,這不是明擺著要我去送死嗎?“
郭芙聞言,也不禁擔憂起來:“那怎么辦?難道真的要去?“
薛雷沉吟片刻,道:“圣命不可違。但我不能就這樣白白送死。傳令下去,大軍明日出發,向洛陽進發。“
郭芙急道:“可是...“
薛雷擺擺手:“放心,我自有計較。“
次日,薛雷率軍離開長安,向洛陽進發。然而,就在他們走到半路時,前方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史思明在范陽自稱大燕皇帝,準備揮師南下!
薛雷聞言,不禁冷笑:“楊國忠啊楊國忠,你機關算盡,卻沒想到史思明會在這個時候稱帝吧。“
“薛元帥,現在怎么辦?“郭芙問道。
薛雷微微一笑:“傳令下去,大軍轉向河東,與郭子儀將軍會合。“
郭芙一愣:“可是陛下讓我們去收復洛陽...“
薛雷沉聲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史思明稱帝,才是最大的威脅。我們必須先破史思明,再圖洛陽。“
于是,薛雷率軍轉向河東,與郭子儀會合。兩人合兵一處,實力大增。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正月,肅宗改元乾元。薛雷和郭子儀率軍在河東與史思明對峙。
“如今史思明占據范陽,實力強大。我們必須想個萬全之策。“郭子儀憂慮地說。
薛雷點頭道:“郭世兄所言極是。我有一計,可以破敵。“
“哦?快說!“
“史思明雖然強大,但他剛稱帝,內部不穩。我們可以聯合回紇,共同對付他。同時,派人潛入范陽,聯絡當地忠義之士,里應外合,定能破敵。“
郭子儀聞言大喜:“好計!就依此計。“
于是,薛雷派人與回紇聯絡,約定共同出兵。同時,他又派郭芙潛入范陽,聯絡當地忠義之士。
“此去范陽,兇險萬分。你一定要小心。“薛雷叮囑郭芙。
郭芙微微一笑:“薛元帥放心,我自有分寸。“
郭芙走后,薛雷和郭子儀開始調兵遣將,準備與史思明決戰。
半個月后,郭芙從范陽歸來,帶來了好消息:“范陽城內的忠義之士已經聯絡好了,只等我們大軍一到,他們就會起兵響應。“
薛雷大喜:“好!傳令下去,大軍即刻向范陽進發!“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三月,唐軍與回紇聯軍在范陽城下與史思明大軍展開決戰。薛雷一馬當先,沖入敵陣,鏈子金錢槊揮舞得虎虎生風。郭子儀率軍從側翼包抄,殺得叛軍措手不及。
就在此時,范陽城內突然燃起大火,城門大開,郭芙率領數百名忠義之士殺了出來。
“薛元帥,我等在此!“郭芙高聲喊道。
薛雷大喜:“郭姑娘辛苦了!全軍聽令,乘勝追擊,直搗范陽!“
在內外夾攻下,史思明大軍潰敗。唐軍乘勝追擊,一舉收復范陽。史思明率領殘軍逃往洛陽。
捷報傳到長安,肅宗龍顏大悅,下詔嘉獎薛雷、郭子儀等人。
“薛愛卿,郭愛卿,你們真是朕的股肱之臣啊!“肅宗激動地說,“朕決定,封薛雷為威震長安侯、掛印二路掃北大元帥,賜婚郭芙為一品誥命夫人;封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
薛雷和郭子儀跪地叩首:“臣等不敢居功,這都是陛下洪福齊天,將士用命的結果。“
從皇宮出來,薛雷和郭芙相視一笑。
“郭姑娘,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薛雷微笑著問道。
郭芙臉上一紅,輕輕點頭:“小女子記得。“
“待平定安賊,我就向令公提親。“薛雷鄭重地說。
郭芙羞澀地低下了頭:“小女子靜候佳音。“
就在此時,一名斥候匆匆來報:“啟稟元帥,史思明退守洛陽,重整旗鼓,準備再戰!“
薛雷聞言,臉色一沉:“傳令下去,大軍休整三日,然后向洛陽進發!“
郭芙擔憂地說:“薛元帥,你剛受封,應該休息一下...“
薛雷擺擺手:“國家尚未太平,何敢言休息!傳令下去,大軍三日之后向洛陽進發!“
郭芙看著薛雷堅毅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敬佩和愛意。她知道,這個男人,就是她一生的依靠。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
四月,唐肅宗李亨病重,太子李豫監國。五月,肅宗駕崩,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持續了七年之久。薛雷和郭子儀等人繼續率軍征戰,先后收復了洛陽、河北等地。史朝義(史思明之子)退守莫州,大勢已去。
“薛元帥,如今史朝義窮途末路,我們應該乘勝追擊,一舉殲滅叛軍。“郭子儀建議道。
薛雷點頭同意:“郭世兄所言極是。傳令下去,大軍即刻向莫州進發!“
在唐軍的猛烈進攻下,史朝義最終兵敗自殺。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宣告平定。
消息傳到長安,代宗龍顏大悅,下詔嘉獎薛雷、郭子儀等功臣。
“薛愛卿,郭愛卿,你們為國家立下了不朽功勛。“代宗感慨地說,“朕決定,封薛雷為河東郡王,賜婚郭芙為河東王妃;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賜鐵券,畫像于凌煙閣。“
薛雷和郭子儀跪地叩首:“臣等不敢居功,這都是陛下洪福齊天,將士用命的結果。“
從皇宮出來,薛雷和郭芙相視一笑。
“郭姑娘,如今安賊已平,是時候履行我們的約定了。“薛雷微笑著說。
郭芙羞澀地點點頭:“一切全憑元帥安排。“
三日后,在長安城內,一場盛大的婚禮舉行。新郎是河東郡王薛雷,新娘是汾陽郡王郭子儀之女郭芙。代宗親自為他們主持婚禮,滿朝文武都來祝賀。
“薛愛卿,郭愛卿,愿你們夫妻和睦,白頭偕老。“代宗微笑著說。
薛雷和郭芙跪地叩首:“謝陛下恩典!“
婚禮結束后,薛雷和郭芙回到府中。
“芙妹,你知道嗎?從第一次見到你,我就對你一見傾心。“薛雷深情地說。
郭芙羞澀地低下頭:“我也是。“
薛雷握住郭芙的手:“待我完成掃北大業,就與你一起隱居山林,過閑云野鶴的日子。“
郭芙輕輕點頭:“我愿意。“
就在此時,一名士兵來報:“啟稟王爺,朝廷八百里加急文書!“
薛雷接過文書一看,不禁皺起眉頭。
“怎么了?“郭芙擔憂地問道。
薛雷嘆了口氣:“北番又起戰事,朝廷命我即刻率軍掃北。“
郭芙微微一笑:“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你放心去吧,我會在家等你回來。“
薛雷感動地看著郭芙:“芙妹,謝謝你的理解。待我掃北歸來,定與你共度余生。“
郭芙輕輕點頭:“我等你。“
于是,在平定安史之亂后不久,薛雷又踏上了掃北的征程。而郭芙則留在長安,等待丈夫凱旋歸來。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
正月,薛雷率軍平定北番,凱旋而歸。代宗親自出城迎接,對薛雷大加贊賞。
“薛愛卿,你平定安史之亂,又掃平北番,真是我大唐的擎天玉柱啊!“代宗感慨地說。
薛雷跪地叩首:“臣不敢居功,這都是陛下洪福齊天,將士用命的結果。“
從皇宮出來,薛雷迫不及待地趕回王府。郭芙早已在府門口等候。
“芙妹,我回來了。“薛雷微笑著說。
郭芙眼中含淚,撲進薛雷懷里:“你終于回來了。“
薛雷輕輕撫摸著郭芙的秀發:“我說過,我會回來的。“
兩人相擁而泣,久久不愿分開。
從此,薛雷和郭芙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薛雷雖然功高震主,但他為人低調,從不居功自傲,因此深受代宗信任。而郭芙則相夫教子,成為一代賢妻良母。
多年后,當薛雷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常常感慨:“我這一生,最幸運的事,不是平定安史之亂,也不是掃平北番,而是娶到了郭芙這樣的賢妻。“
而郭芙則總是微笑著說:“我這一生,最幸運的事,就是遇到了你,薛雷。“
這對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夫妻,最終在和平年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成為了大唐歷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