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葉言的瘋狂思考,我是大好官!
- 百諫成圣下,大明死諫官!
- 葉子莽
- 2716字
- 2025-07-28 00:45:00
御書房偏殿,朱元璋已經換下了沉重的朝服,只著一身常服,斜倚在軟榻上批示奏折。
太子朱標垂手侍立一旁,神色恭敬中帶著思索。
“標兒,今兒這出戲,看得明白嗎?”
許久后,朱元璋的聲音才出現,也聽不出喜怒。
朱標躬身道:“回父皇,兒臣以為,葉言與李魁看似爭執,實則……殊途同歸!皆是為父皇整肅吏治,暢通選才之路而諫。”
“哼,殊途同歸?”朱元璋嘴角扯出一絲冷笑,手中批示的奏折被他拍在桌上。
“咱不信你看不出來,葉言那小子,滑頭得很!什么互舉?他就是給咱遞了一把快刀!也知道那樣說,咱會接受不提,也喜歡這招的陰損,讓那些狗官們互相盯著、互相揭發,最后把脖子主動伸到咱鍘刀下的快刀!”
他說的很生氣,可看起來卻相當的自得,甚至坐直身體后,再看自己這心愛的大兒子。
“標兒啊,所以他這法子是損,但有效!”他看向窗外,看向各自回家的百官方向,“只要把這舉薦的名單給咱造冊而出,誰舉了誰,清清楚楚……日后哪個人被舉薦的出了事,咱順著藤就能摸到舉薦他的瓜!而李魁那家伙喊打喊殺要連坐,是莽夫之勇,葉言這招,才是鈍刀子割肉,讓他們自個兒難受死呢!”
這一對話,才是葉言的目的,當真是讓自己不是去藏一輩子,而是想辦法讓皇帝覺得你重要,可是又不重要的能用。
這話的意思是……
朱標心中已經了然,不由點頭贊同道:“是父皇圣明!葉言此策名為互舉,實為互監、互制,百官若想舉薦,必先掂量被舉薦者是否經得起查,舉薦者自身是否擔得起責。”
他也看向窗外,也似乎看到了葉言分身的身影。
“相比之下,李魁這官員的連坐之議,雖未被父皇即刻采納,但懸而不決,亦是懸在他們頭頂的利劍,使其不敢妄舉庸才劣徒……如此,舉薦之路雖未絕,門檻卻已高如登天,非真正德才兼備者不敢受舉,亦無人敢輕易舉之。”
“正是!”老朱這才收回目光,臉上出現了絕對暢快的笑容。
“不過也別把葉言那小官想的太好,他只是把咱心里那點彎彎繞,摸得透透的!他知道咱要什么,知道咱怕什么,更知道怎么讓那些官油子難受……但咱就要這種官,這種會做人的才是咱最需要的!”
“父皇,那李魁他……”
“哼!他就是個糊涂官!雖是孤臣,但骨頭太硬,嘴也太臭……心是向著社稷不假,甚至他點出的結黨之弊,也是實情。”
突然一拍桌!
“但咱比他清楚,光靠堵舉薦的弊端,光靠殺,那就不是長久之計!張諫那狂徒雖然該死,但他臨死前吼的那句話,倒是在理……”
“所以父皇也贊同科舉制要高于舉薦的說法嗎?”
“當然!”老朱笑的有些奇怪,說話也很干脆,“不然咱立國為什么第一步就恢復科舉,咱自然是看書看的多了,知道這其中的彎彎道道……但舉薦也不能停,張諫那種官蠢的要死,咱殺他也是為堵住百官之口。”
可不嘛,必須要殺那個分身的,葉言也是心如明鏡。
你不殺,你要是真盡廢舉薦制了,百官、世家那可就完全不滿他老朱了,萬一那個愣頭青搞個嘩變,圖啥啊!
“但,科舉當興!”
朱標精神一振,接口道:“父皇明鑒!舉薦之制,積弊千年,非嚴刑峻法所能根除……今日朝堂亂象,百官之惶然,皆因舉薦之路被葉、李二臣合力設下的重重關卡所阻,然我大明疆域萬里,豈能僅靠這被層層束縛?”
“正是要如張諫所言,‘以文章才學取士,以糊名謄錄絕私’才能選來重才,那接下來也必要把科舉好好辦下去。”
“是也。”朱元璋也緩緩點頭,但笑的就很奇怪了,“科舉啊,糊名謄錄是個不錯的想法,但實行下去……嗯,那言官還有一句咱很不滿,文章取士也未必是能吏,但總比那些靠著祖蔭、靠著鉆營爬上來的廢物強!標兒,你替咱擬個條陳,好好思量,這科舉……該怎么搞!既要能選出真才實學,又得防著再出些只會空談的廢物!”
“是!”
老朱和朱標的議論,也代表葉言的諫言成功了,也為大明短暫的帶來了一丁點的變化。
回到葉言的府上。
此時他已經思考很久了,很多事只要反省,那是越想越透徹。
“互舉……連坐啊……”葉言指尖輕輕敲擊桌面,復盤著今日朝堂上的驚心動魄,“無論怎樣這補丁打下去,舉薦制算是被徹底套上了韁繩,也堵死了老朱想開倒車的口子。”
歷史上發生的科舉事,其實應該能改變個七七八八?十多年不開科舉,簡直是要寒門子弟的命!
“所以這張諫分身也沒白死,他的科舉當興也必然在老朱心里扎了根。”
想到那個被剝皮實草的分身,葉言心中并無太多波瀾,那本就是計劃中的一環,為了回家,他也不在乎。
“不過百官的反應也在意料之中,恨我的、怕我的、想拉攏我的……尤其是胡惟庸最后那一眼,嘖,老狐貍,怕是把我當成潛在威脅了。”
今日一個侍郎的試探,他記憶猶新,但這也并不重要。
“不過,最大的危機暫時解除了,老朱現在看我的眼神,欣賞也遠多于猜忌……他應該是清楚我這等能猜透他心思,還稍稍有才華的官,才能讓他放心的用下去。”
封建皇帝最怕的就是猜不透官員想法,自己這種看似投機,卻又有真才實學的,他才會放心的用,大膽的用!
葉言也很清楚自己的價值所在,一個能精準揣摩圣意,提出讓他滿意策略的明白人,也正是多疑又鐵腕的朱元璋所需要的。
“李魁分身也暫時安全吧?老朱留著他,是想用他那張臭嘴來制衡,或者說……當個警示?朱標是歷史上少有一定能繼位的儲君,他也需要不同的聲音吧?”
葉言更是徹底揣測出老朱的看法,至少他本就是模仿魏征來的分身性格,李世民當時可就是這樣做的,這也是他認為李魁不死的核心原因。
“接下來……”葉言的目光突然變得銳利起來,“老朱和太子在偏殿,必然在議科舉!舉薦之路都被我與李魁合力堵死大半,未來老朱停科舉,也是嫌選上來的人不實用……但經過劉煥之案和今日舉薦之亂,他必然也看透了舉薦制根子上的腐朽。”
“兩害相權取其輕,科舉,尤其是經過改良,糊名謄錄的科舉,就是他眼下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葉言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天空的大太陽。
洪武六年后關閉科舉……歷史記載中,朱元璋又是在對舉薦制失望后,于洪武十五年下詔又重開科舉并逐步完善。
而自己這只蝴蝶的翅膀,似乎將這一進程完全改變了。
“不過科舉的問題也很明顯,如何避免選出只會空談的廢物?如何確保選上來的人能為他所用?還有……未來南北士子的平衡問題?”葉言腦中飛快運轉,結合后世所知的歷史脈絡和朱元璋的性格特點。
“糊名謄錄解決公平,但解決不了人才質量,或許……又該想想如何將實務考核融入進去?還有那著名的‘南北榜案’……若能在制度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地域平衡,或許能避免未來的血腥沖突?”
這般想著,葉言也難得放松一笑。
‘我倒是越來越像大明的官員了,一直為國家,為百姓考慮呢。’
他都想自夸一句好官了,但未免太不要臉了。
實際上,葉言最清楚的就是自己只是因為利益走到這一步,根本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好官。
“那么接下來,就先真正的逛逛大明的街巷吧……”
他總有一種預感,接下來科舉是主要議題,之后的發展或許也會出現巨大變化。
現在趁著心情不錯之時,也不建議先閑逛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