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田埂上,極目遠眺,眼前水渠如血脈般穿行于阡陌之間,水流清亮,田土豐潤,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泥土與稻香的混合氣息,讓人心曠神怡。
卓玉與李煜并肩而立,身旁還簇擁著幾位樸實的百姓。卓玉手指輕點水流,眼神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緩緩吐出“二八分沙,四六分水”這八個字。這八個字,簡單卻蘊含著深邃的水利智慧,它關乎著水流中泥沙的分配比例,影響著灌溉的效率與土地的肥沃。李煜聽后,連連點頭,眼中滿是贊許,他深知這八個字背后所承載的,是無數次實踐與思考的結晶。
卓玉并未就此止步,他的目光越過眼前這片豐饒的田野,指向了上游方向,語氣堅定而自信:“那里可以建堤壩工程,二者結合,既能保證莊稼灌溉,又能在洪水來襲時泄洪分水。”此言一出,四周響起了一片驚嘆之聲,百姓們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景象。李煜更是拍手稱妙,由衷贊嘆道:“妙啊,卓兄文武全才,我等佩服!”
面對李煜的夸贊,卓玉顯得十分謙虛,他擺擺手,笑道:“李兄弟謬贊了,都是朝廷命官,為百姓謀福利,本就是分內之事。”其實,卓玉心中明白,他不過是將現代所了解的知識,巧妙地運用到了古代的水利建設中,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與希望。
李煜拍了拍卓玉的肩膀,眼中滿是敬佩:“你向圣上提出的三變政策,變一:江淮試行‘稻麥輪作’,毀蝗蟲越冬巢穴;變二:山陜推廣‘桑基魚塘’,塘泥肥田,魚食蝗蝻;變三:北方官田改種抗蝗黍稷,由太倉貸種于民。這些舉措,都很有道理啊,我的才學遠不如你。”
卓玉聽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的這些建議,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農業產量,更是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減輕他們的負擔。江淮試行“稻麥輪作”,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還通過毀蝗蟲越冬巢穴,有效控制了蝗災,保護了莊稼。山陜推廣“桑基魚塘”,實現了生態循環,塘泥肥田,魚食蝗蝻,既增加了收入,又減少了害蟲。北方官田改種抗蝗黍稷,并由太倉貸種于民,更是解決了百姓的種子問題,提高了他們的抗災能力。卓玉提出的“三變“策略——江淮稻麥輪作、山陜桑基魚塘推廣和北方改種抗蝗黍稷,看似簡單的農業技術改良,實則蘊含著對民生問題的系統性思考。稻麥輪作制通過改變害蟲生存環境,大幅降低了農藥使用需求。田間蛙類、鳥類等天敵數量回升,形成了自然的生態平衡。江淮農民發現,連續三年實施輪作后,田埂邊重新出現了消失多年的螢火蟲,夜晚“流螢飛舞“的美景再現。土壤因有機質增加而變得松軟肥沃,抗旱澇能力明顯增強。
桑基魚塘系統則創造了驚人的生態效益。一個標準的十畝魚塘年蒸發量可達8000立方米,顯著改善了局部小氣候。陜北農民注意到,實施該項目的村莊,夏季氣溫比周邊地區低2-3度,降雨量多出兩成。魚塘成為候鳥遷徙的中轉站,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老農趙大爺感慨:“三十年沒見的白鷺,去年又飛回來了,就歇在咱村的魚塘邊上。“
抗蝗黍稷的推廣更是一場靜悄悄的綠色革命。這種傳統作物根系發達,能有效固沙防塵。北方農民發現,種植黍稷的田地,即使遭遇大風,表土流失量也比種小麥少七成。連續五年種植后,原本荒漠化的邊緣耕地重新煥發生機。里正劉君算了一筆賬:“過去治沙要征發勞役,現在種地就是治沙,朝廷省了一大筆銀錢。這些變革將如同漣漪一般,從農田擴散到整個社會結構,徹底改變百姓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稻麥輪作在江淮地區的推行首先打破了傳統單一種植模式的桎梏。通過秋季水稻與冬小麥的交替種植,土地利用率幾乎翻倍,單位面積年產量顯著提升。百姓們不必再經歷“青黃不接“的饑荒月份,糧倉里始終保持著充足的儲備。更關鍵的是,冬季深耕種植小麥時,農民們會刻意翻動土壤,搗毀蝗蟲卵塊,使來年蝗災發生率下降六成以上。據地方志記載,試行此法的州縣第二年便實現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景象,偷盜搶糧案件減少過半。
桑基魚塘在山陜地區的推廣則創造性地解決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糧食短缺的雙重困境。魚塘蓄水既灌溉了周邊旱地,塘泥又成為天然肥料,每畝桑田產量提高三成。塘中養殖的草魚、鯉魚以蝗蟲幼蟲為食,形成天然生物防治系統。當地老農王老漢說:“往年蝗蟲過境,顆粒無收;如今魚兒在水面跳躍,就是吃著那些禍害,我家三十畝地再沒遭過蝗災。“這種立體農業模式使原本貧瘠的山地變成了魚米之鄉。糧食增產帶來的最直接變化是人口結構的優化。充足的營養使嬰幼兒死亡率顯著下降,青壯年體格明顯增強。江淮地區試行點統計顯示,五年間十五歲以下兒童數量增長了三成,而“餓殍“幾乎絕跡。百姓們開始有余力考慮子女教育問題,鄉村私塾數量翻了一番。青年農民楊大勇說:“現在家里糧囤滿了,我讓兩個小子都去念書,將來或許能考個功名。“
經濟條件的改善也重塑了家庭關系。婦女因參與養蠶、紡織獲得經濟獨立,在家庭決策中有了更大話語權。山陜地區流行的“女主內“傳統逐漸轉變為“男女共治家業“的新模式。年輕的周娘子靠著養蠶收入,不僅幫丈夫還清了債務,還送婆婆去縣城治病,成為村里的佳話。這種變化使家庭結構更加平等和
此刻,田埂上的風似乎更加溫柔了,它輕輕吹過卓玉與李煜的臉龐,也吹進了百姓們的心中。他們知道,有了卓玉這樣的智者,有了李煜這樣的賢官,這片土地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卓玉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他深知,自己的路還很長,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才能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多的變化與希望。但他也堅信,只要心中有百姓,有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執著,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夕陽漸漸西下,將天邊染成了一片絢爛的紅色。卓玉與李煜并肩走在田埂上,身后是百姓們感激與期待的目光。他們知道,今天的討論與決策,將會成為明天豐收的基石。而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智慧之光將會永遠閃耀,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