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80年代初,正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對于中原河南來說,也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隨著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在我們河南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電影和藝術家。在過去的那些年里,電影是拍了一個接著一個的拍,一個比一個火……七九年的《卷席筒》;80年的《包青天》和《李天保吊孝》;這一系列戲都唱響了梨園盛世。隨著時代的進步,河南的豫劇,曲劇和越調,它們是一個接一個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豫劇《倒霉大叔的婚事》《花槍緣》《抬花轎》《必正與妙常》《桃園喜》《倔公公和犟媳婦》等一系列的豫劇電影唱響了中原。
這些依然還不算多,其中還包括曲劇電影《風雪配》和越調電影《諸葛亮吊孝》。這兩部電影和當時豫劇的眾多電影,都是紅遍大江南北的優秀作品。其中也包括牛得草老師主演的《七品芝麻官》等。然而,這些戲的出現,無論到哪里演出都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從二十世紀開始,隨著新時代的高潮,人們對戲曲的熱愛絲毫沒有減退。因為生活在河南和全國各地的人們,同樣也參與了進來。我們一起共同攜手,弘揚著我們的民族文化!
從我開始記事起,我就一起喜歡唱戲。在我沒變嗓子前,我最喜歡唱《包青天》《穆桂英掛帥》《五世請纓》等——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夢想吧?小時候看戲,無論是多遠我都會去,看戲的時候搬著一個板凳,坐在舞臺的對面看著他們表演。每一次看戲,在舞臺的四周圍著的全是觀眾和戲迷。大多數都是一些,老爺爺,老奶奶們和一些中老年人在看戲,其中也包括小孩。大家看得都很入迷,只聽見那梆子一響起,臺上的弦子和樂隊同樣響了起來。這時演員們開口一唱,圍在四周的群眾和戲迷們,紛紛鼓掌和拍手叫好……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演員們在唱的時候也很賣勁……
前腳剛聽完一段,只看見舞臺上的人們,打著車轱輪子,打著前躬翻和后躬翻,翻得一個比一個好。作為河南人,對于每個人來說,戲曲就是家鄉的代表。在大街小巷里,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每個人都能哼上那么幾句。有事沒事都喜歡哼上幾句梆子腔,上班干活都來勁……!
戲和人生一樣,人生如戲,像夢一場,一半演給歲月,一半演給自己。每個人都在書寫自己的劇本,過著自己的生活,同樣想給予自己一份希望,記錄著各自的人生篇章!喜歡聽戲的人,只要聽見戲他就入迷,無論走到哪里,廣播和喇叭里一旦放戲,喜歡聽的人就會立刻停在原地聽戲。因為聽戲會使他變得快樂和充滿陽光……我就是這樣,小時候無論哪有唱戲的我都會去,由于熱愛,有時候只要聽到戲,我就會開心快樂,甚至有時候再夸張一點,我也會開心地跳起來。
有時會想,戲真是個好東西,他能讓一個人在聽戲的過程中,變得忘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戲的里面。那個時候,有看戲的地方我就會去看戲。沒有劇團演出的時候,我只要一聽見廣播喇叭在放戲,我就會立刻停下腳步,一直聽到把戲放完……對于有夢的人來說,戲也許是一種釋懷或是一種詮釋。沒有人能夠代替你的快樂,也不會有人與你分享;在人群中,多半都是高抬自己,貶低別人。他沒有認清自己,那是他臉上無光,你若因為一些小事與他計較,那你和他也沒什么兩樣。農村人看戲,大多數都是搬上一個小凳子,坐在對面看。遍地全是觀眾和掌聲,無論大人還是小孩,聽見喜劇就笑,聽見悲劇就哭。因為人家開嗓唱的瞬間,把你也帶了進去。
看似流的是眼淚,其實流的是感動。
演員們用真情演唱,你被真情感動,你才會流下最真摯的眼淚……他用情唱,你用心聽,他把你視為上帝,各自站的角度不同,感覺就不相同。假如讓你換位轉變成他,你會覺得還是聽眾好……他為藝術而付出,你被真情而感動,為戲而生,被戲而容,給你一份真情,留下一份感動。對于聽眾來說,演戲和看戲的區別就是,他在演,你在看,他演人物,你看角色,演得好了你投入,演得不好你退出;這也許就是演和看的區別了……
記得第一次看電影,也是豫劇,當時是晚上,有我們村大隊主辦,請來了放映員,過來給我們村放電影。這是我第一次看電影,那是在2008年的7月13日。當天下午,村里的人都很早吃過晚飯,隨后大家都陸陸續續地來到大坑沿兒看電影。這個大坑,在我們家的左側,大概有不到兩公里的距離。村里的人每逢不忙地季節,都會來坐在樹的下面,在那里乘涼……特別是村里的老頭和老婆,他們由于歲數也大了,沒有了什么勞動上的能力,基本上都喜歡坐在大坑延那里遛達。然而在這天晚上,每家每戶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基本上都跑過來看電影……這是我第一次看的電影,而且還是豫劇電影。剛開始放映員放開頭的時候,在屏幕上只看見我愛我爹四個字在大屏幕上顯示著。我有一些疑問的思想,這是什么戲?似乎自己好像從來沒有看過……當電影開始放的時候,只見戲里的人和我們穿得基本一樣——我卻不知道這是屬于什么類型的戲?從開頭看到結尾,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很接近生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沒什么兩樣。于是,我便想……這是什么戲?要是說他是古裝戲,但是戲里的人沒有穿古裝的衣服。那個時候我哪知道什么現代戲和古裝戲呀,自己像是一個來自土星上的人一樣,什么都不明白也不知道……!電影開始放以后,只看見里面有兩兄弟,大哥叫明治,老二叫明順——開頭沒有兩分鐘就開唱——猴頭燕窩鯊魚翅,如今還在冰箱里,他嫌憋精味不好,半斤青草全喂驢!
當電影里唱完這一段之后,坐在周圍的人個個拍手叫好,雖然不是劇團來演,但是電影里演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坐在周圍的人。從開頭看到結尾,我都沒有離開過一步。那個時候的自己已經進到了戲的里,心里其余的什么別的東西也沒有。最后我聽見,那一段哭墳的戲,劇中的人物趙鐵賢在哭他的揭發妻子,同時也在向他的妻子訴苦。當他開口一唱,那真叫一個感動,感動得坐在周圍的人都流下了眼淚。劇中人物演的角色,瞬間讓周圍的人感到感動……只聽見他那開口一唱,特別的真情——那么的投入,又是那么真情的演唱……只看到一開口唱的時候,唱著趙鐵賢未曾說話熱淚滴呀,哭了聲孩兒他娘我那狠心的妻。往日里來看你,全是報喜,今日里我可要……訴訴委屈……我的那個妻呀啊……!這場戲從開頭聽到結尾,同樣都在深深地感動著自己的心。坐在周圍的人,基本一樣——從開頭被感動地流下眼淚,直到這場戲結束以后,大家才從感動中走了出來……
電影結束后,坐在周圍的人都紛紛散開,都各自回到了各自家里。而我在回來的路上想了一路,心里在想這個戲真好,太好聽了……于是心里不斷地在對自己說,這是一個什么類型的戲?它不是古裝,那它又是什么?在我不斷地思緒中,我終于想起來,有人說,現在有很多現代戲——比如像豫劇朝陽溝那就是現代戲……我在思來想去中,終于得到了答案,朝陽溝是現代戲,那么,豫劇電影我愛我爹也是現代戲了唄……打那之后,我才認識到什么才是現代戲,現代戲又是一個什么樣子。在這天,我終于認識了什么才是現代戲。現代戲它貼近生活,真誠樸實的豫劇現代戲,是老百姓愛看和愛聽的戲,心里裝滿了,真誠,善良與樸實——從此也讓我愛上了河南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