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全勝
- 靈籠:開局執掌燈塔!?
- 吾妻三玖
- 1593字
- 2025-08-20 21:53:07
聯邦100-120年:消化與躍升
聯邦百年慶典的喜悅,迅速被星際聯盟先遣隊帶來的緊迫感所取代。
勝利并未帶來驕傲,聯邦反而進入了一個全力備戰、消化技術的靜默發展期。
技術解析(聯邦100-110年)。
格物院與問道院組成的聯合小組,對俘獲的三艘探索者級戰艦,進行了拆解式研究。
成果斐然:
1,躍遷引擎原理破解:雖然無法完全復制(材料工藝和能量控制水平不足),但理解了其基礎框架,極大推動了聯邦超光速理論的發展,并據此改進了聯邦的亞光速引擎效率。
2,艦體結構借鑒:分析了其龍骨設計、裝甲分布和內部空間利用,應用于后續聯邦艦船的設計。
3,數據庫榨取:從艦船計算機和俘虜口中,獲得了關于星際聯盟現狀、艦隊構成、主要科技路線(偏重能量護盾和粒子武器)的寶貴情報。
確認聯盟主力艦隊規模龐大,但技術更新緩慢,且內部派系林立。
道院擴招與深化(聯邦105年):問道院和格物院規模擴大三倍,實行“精英-普及”雙軌制。
頂尖人才進入“深空分院”和“靈能科技尖端實驗室”,專攻星際戰爭相關領域,同時大幅擴招普通學員,確保基礎科研和生產崗位有充足人才。
人口與資源(聯邦120年),在鼓勵生育和政策引導下,配合人工胚胎培養,人口基數穩步增長至約1200萬。
伴隨人力資源擴張,對太陽系內資源的開發進入高潮,在小行星帶建立自動化采礦基地,在火星建立無人科研前哨站,大規模采集木星氫氣作為聚變燃料。
聯邦121-140年,艦隊成型與金丹曙光。
這二十年是聯邦實力發生質變的關鍵時期。
聯邦125年。
首艘完全自主設計的“北冥”級太空母艦試運行。
它不僅是艦隊旗艦,更是一個移動的修行堡壘和綜合基地。
艦體核心布置了超大型聚靈陣,能從宇宙輻射和恒星光芒中汲取能量,并為艦上修士補充靈力。
內部設有丹房、煉器工坊、演武場和靈藥培育艙。
聯邦130年。
“青鸞級”全面升級,數量突破200艘。
新型號火力更強,護盾(結合能量盾與符文陣)更堅固,并具備短程戰術躍遷能力(基于對先遣隊引擎的研究)。
聯邦135年,在耗費海量資源和林默的親自指點下,南澤成功結丹,成為聯邦首位金丹修士。
這證明了在資源供給充足,功法正確的前提下,除林默外此界修士修行道路的可行性。
此后二十年,又有11位筑基巔峰修士陸續結丹成功。
他們成為了艦隊指揮官,行星防御系統核心節點控制者,是聯邦的最高戰力。
戰術開發,基于修士的特點,開發出“靈能突襲”、“陣法干擾”、“艦內近距離殲敵”等針對性極強的戰術。
大量筑基修士接受了嚴格的失重環境、艦內巷戰、反載具作戰訓練。
聯邦141-152年,決戰前夕
聯邦150年。
聯邦總人口達到約2000萬。
筑基修士數量超過1萬5千人。
主力艦隊包括:3艘北冥級母艦,400余艘各型護衛艦(以“青鸞II”為主)。
行星防御系統(“誅仙”網絡)完成最終調試。
聯邦151年,林默成功突破至元嬰后期,其對靈氣的掌控與感知力達到新的巔峰。
聯邦152年,星際聯盟主力艦隊(約2900艘各型艦船,核心為50艘“征服者”級戰列艦)。
歷經漫長航行,終于抵達太陽系奧爾特云。
其艦隊龐大,但艦船狀態顯示維護不良,隊形也略顯松散,印證了其“衰退期”的情報。
年末,星際決戰。
歷經五十余年備戰,星際聯盟主力艦隊終抵太陽系。
聯邦艦隊在林默指揮下迎戰。
林默戰略目標明確:奪取技術,吸納人口,最大限度保留敵方艦船。
聯邦艦隊利用機動性進行騷擾,并將敵軍誘入火星-木星軌道間的預設戰場。
決戰時刻,聯邦行星防御系統“誅仙”網絡率先開火,壓制并過載聯盟艦隊的護盾。
林默親自出手,以元嬰后期修為施展誅仙劍決,在聯盟旗艦護盾上強行撕開缺口。
上萬名筑基修士隨即發起強行登陸,重點攻擊敵軍指揮中樞及核心戰艦內部。外部聯邦艦隊則牽制其余敵軍。
經19小時艦內激戰,聯盟旗艦被攻占,艦隊內部各國總指揮被俘,抵抗意志崩潰。
戰果:
聯邦方陣亡低階修士864人,1名金丹修士受到電磁軌道炮命中,重傷。
聯盟方傷亡86萬人,絕大部分艦船及近千萬人員被俘,極少部分艦船,使用躍遷技術逃至太陽系外圍,狀況不明。
聯邦完勝,一舉獲得聯盟所有主力星艦、技術及大量人口。